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原子弹演义 >

第44章

原子弹演义-第44章

小说: 原子弹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部分:德国的原子弹开发遇到了大麻烦弗里希加入了英国国籍

    1943年的11月,詹姆斯·查德威克专门到利物浦找到了奥托·弗里希,问他:“你愿不愿意去美国工作一段?”    
    美国是令人向往的。对弗里希来说,查德威克一把问题提出,他就意识到了这次旅行的特殊意义。他高兴地答应下来。    
    查德威克听后道:“那你得先成为英国公民才成。”    
    这引起了弗里希的思索。    
    他不是为要不要加入英国国籍而在费思量。加入英国国籍,成为一个英国公民,这也是他所向往的。尤其在打仗期间,在英国举国团结一致、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抗击法西斯的背景下,他为成为一名光荣的英国人而感到骄傲。    
    他想到了别的,想到了自己的祖国奥地利。好好的一个国家却被一只魔爪抓住,那个魔爪把它放置在了一只迅速膨胀着的怪鸟的卵翼之下。他,弗里希,失去了自己的祖国。他弗里希,曾看着那只怪鸟的迅速膨胀,因为他曾一度在膨胀前的大鸟的保护之下。随后,他被赶了出来,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祖国,而且也失去了一个栖身之地。他成了一个流亡者。到了英国之后,他并没有获得自由。英国在打仗。他弗里希来自敌国。许多事情他不能干,许多话他不能听,许多话他也不能说。他弗里希成了一个异己。作为一个科学家,这是最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周围都是自己的同事,却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与同事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只能做那些被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别人的工作不能过问,不能打听,不能共同承担朋友们的忧愁,也不能分享朋友们的快乐。与同行近在咫尺,实际上中间却隔着千山万水……    
    所有这一切灾难,就是由于出了一个希特勒!就是由于自己是一个犹太人!    
    他感慨万千,眼里噙着泪水。    
    查德威克还在等着他的回答。    
    他回答了:“我同意,非常同意。另外,对你,查德威克,朋友,我表示感谢……”    
    他紧紧地握住了查德威克的手。    
    此时此刻,查德威克完全能够体会弗里希的复杂心情。    
    事情就这样定了。    
    原来,当年的8月,英美两国首脑在魁北克会晤达成原子弹共享的协议,英方组成这个核科学家代表团到美国去,就是落实这一协议。    
    弗里希成了这个代表团的一员。    
    查德威克告诉弗里希:“把所有要带的东西装在一只箱子里,坐夜车到伦敦。”    
    就是说,只允许带一只箱子。弗里希照办了。2弗里希登上了“安第斯”号    
    在伦敦,弗里希只呆了一天。他和其他申请加入英国国籍的移民科学家一起,跑了有关机关,办理入籍手续,宣誓向英王效忠,领取护照,到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整整忙了一天,然后又赶回利物浦。次日清早,他们乘上了开往美国的“安第斯”号豪华客轮。    
    带队的是帝国化学公司的华莱士·埃克斯。查德威克是副领队。    
    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从集中住的旅馆到码头自然需要乘车前往。但为代表团备好的车子偏偏在当日的空袭中被全部炸毁。临时到哪里去弄车辆来送他们?查德威克能够发现中子、摘取诺贝尔奖桂冠,可弄辆车子却毫无办法,因此急得团团转。华莱士·埃克斯只好把重担挑起来。他到底是开公司的,最终,他把难题解决了。他弄到一辆丧葬用的黑色面包车来送人。如果另外的一辆拉行李的车子不是灵车的话,人们未必能够看出那辆豪华的黑色车子是一辆丧葬车。可惜,它是灵车。华莱士·埃克斯本想搞到一辆别的车来运送行李,以掩盖那辆丧葬车的真实身份,但他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时间不等人哪!他只好要大家“将就”了。    
    “安第斯”号上没有多少乘客,弗里希一个人就占了一间拥有八个床位的客舱。    
    “安第斯”号没有军舰护航。轮船取“S”路线前进,躲避敌人潜水艇的袭击。3代表团到达美国    
    “安第斯”号在纽波特纽斯进港,代表团上了岸,改乘火车去里士满。    
    一下船,代表团就置于格罗夫斯派来的保安的保护之下。    
    美国也在打仗,但给代表团成员突出的感受,一是安全,二是豪华。在伦敦、在利物浦,在英国的所有地方,人们一直是“身临其境”——战争之境。来去匆匆,必须随时准备进入防空洞,提心吊胆……这里全然不见那种景象,全然没有那种气氛。人们照旧坐在咖啡店里悠哉悠哉品尝着咖啡的浓香,照旧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遛狗……光亮最为刺激,在全英国,为了对付空袭而实行着灯火管制,在这里,霓虹灯却在整个市区闪烁,灯红酒绿,流光溢彩。橙黄橙黄的橘子像金字塔般堆着,奶酪在柜台中摆成了长龙……    
    代表团成员们的精神个个自然松弛了下来。    
    他们在华盛顿进一步领略了这种安全和豪华。只是,从到达华盛顿的第一天起,英国人就开始拧紧工作之弦。格罗夫斯派人给他们上了保密课。    
    接着,他们分做两批,一批去了纽约,一批被送往洛斯阿拉莫斯。    
    去了洛斯阿拉莫斯的有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奥托·弗里希等,共有五人。    
    和风习习,阳光明媚。越过层层由铁丝网缠绕的栅墙,车子向一幢“T”型的小楼驶去。远远的,英国人就看到一群人等候在那里,为首的是一个高个子,嘴里叼着一只很大的烟斗,头发像军人那样,剪得很短。    
    车子停在那群人前,大家下了车。就听那个叼烟斗的人说:“欢迎大家来洛斯阿拉莫斯,请问尊姓大名……”说着,他与詹姆斯·查德威克和奥托·弗里希拥抱在了一起。    
    三个人亲昵地呼着对方的名字:    
    “詹姆斯……”    
    “奥托……”    
    “罗伯特……”    
    他们在英国时是老朋友,已经多年没有见面了。


第六部分:德国的原子弹开发遇到了大麻烦玻尔也在“安第斯”号上

    代表团乘坐的“安第斯”号,不要军舰护航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这是为了安全。由于海军兵力不足,许多客轮已不再由军舰护航。而德国的海军力量也是不足的。这迫使他们在海洋里不得不对进攻的目标有所选择。武装舰艇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货船。客轮他们一般是不理睬的。费很大的劲,打掉一艘客轮,死几百人,还受到谴责,不合算。在此情况之下,如果对一只客轮进行护航,那就无异于向敌人表明它十分重要,从而反会招致危险。    
    另外一项措施就是严格地保密,客轮上的特殊乘客的行踪不能被人知晓。    
    对“安第斯”号的航行做精心安排,固然考虑到了华莱士·埃克斯的代表团的重要。而同样重要的是,或者英国当局思想上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安第斯”号上还有两名乘客,他们就是尼尔斯·玻尔和他的儿子奥格·玻尔。    
    此时,尼尔斯·玻尔担任了英国“管道合金局”——原来的“莫德”委员会又改成了现名——的顾问,奥格·玻尔则被聘为初级科学官员。    
    他们负有使命访美,任务与华莱士·埃克斯的那个代表团无关。    
    到达后,格罗夫斯的保安人员在码头迎接了他们,并给他们起了假名字,尼尔斯·玻尔称尼古拉斯·贝克,奥格·玻尔则称詹姆斯·贝克,然后赶忙送他们去了旅馆,次日,就把他们送到了洛斯阿拉莫斯。


第六部分:德国的原子弹开发遇到了大麻烦玻尔到达后开始了工作(1)

    与奥本海默等一起研究“海森堡图纸”    
    他们受到了热烈欢迎。奥本海默与玻尔也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面了。    
    第一件工作是讨论海森堡的那张重水反应堆的草图。玻尔以前曾向美国方面透露过这张图。    
    1943年的最后一天,奥本海默召集专家们开会,听取大家对这个反应堆的看法。    
    贝蒂在战后回忆说,“那是一张反应堆的图,但当我们看到它时,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德国人简直疯了——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个反应堆扔到伦敦去?”    
    我们记得,当玻尔得到这张图纸时,自己也曾有这种想法。    
    贝蒂和特勒的见解是,这种铀重水反应堆的爆炸“比相同质量的梯恩梯炸药所释放出来的能量也许更少,但肯定不会更多”。    
    如果海森堡的图纸告诉了这些物理学家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它应当使他们明白,德国人在原子弹开发方面的工作比美国和英国落后得多。图上画的是铀片,而不是铀块。    
    但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意见:这只是意味着,德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自己的真正目的掩盖了起来,哪怕对象是像玻尔、奥本海默、费米、劳伦斯这样一批聪明的科学家。    
    我们还记得,前一段,当玻尔刚刚得到这张图纸的时候,这种见解曾一时占据了上风。    
    对图纸难以形成一致的见解。这已无关紧要。美国的核能制造机器已经快速地转动了起来,尽管开动这架机器的科学家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虑。但它的轴承是不太容易受到麻痹而减速的。2玻尔开始履行使命    
    奥本海默很高兴。玻尔的到来对大家肯定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战后奥本海默告诉一批科学家说:“玻尔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得很出色。他对技术表现出非常活跃的兴趣……但我认为对我们几乎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真正作用并不在技术方面。”    
    第二次访美时的尼尔斯·玻尔那在什么方面呢?    
    奥本海默这次战后讲话,留下了两种不同的记录文本,两种文本同样反映了奥本海默所记得的他自己在1944年时的思想状态,但在叙述方面有些差异。在未经审订的记录文本中,有他讲的这样的话:“玻尔的到来,使这个看上去如此可怕的杀人事业似乎有了希望。”在经过审订的记录文本里这句话变成了这样:“当许多人都心怀疑虑的时候,他的到来使这项事业似乎有了希望。”    
    马力开得足足的,资金投入大大的,一般说,科学家们的热情很高,奥本海默却说了这样的话:由于玻尔的到来,他们的事业才有了希望。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奥本海默记录了玻尔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他写道:玻尔以轻蔑的口吻提到希特勒,说他只有几百辆坦克和飞机,却企图奴役欧洲1000年。他说,这一类事情永远也不可能再发生了。他自己非常希望结局是良好的,而且他所看到的科学家中的客观性和合作精神将会在这方面起到有益的作用。我们大家都很愿意相信他说的这一切。关键是这句话:“他说,这一类的事情永远也不可能再发生了。”    
    奥地利移民、核物理理论家维克托·韦斯考普夫对当时的情景也有一段回忆:在洛斯阿拉莫斯,我们干的工作也许是一个科学家所能面临的最值得怀疑、最成问题的事。当时我们热爱的物理学被推入现实的最残酷部分,而对此,我们只能忍受。我可以说,我们——至少大部分人—— 都很年轻,没有多少人生经验。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玻尔却突然在洛斯阿拉莫斯出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