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演义-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关于原子弹,丘吉尔增长了知识。科南特通过某一渠道了解了这一情报。情况变得复杂了起来。科南特做出判断,决定回国一趟,向有关方面汇报。
这期间,英国“莫德”的代表拉尔夫·福勒在美国找到了劳伦斯。早在30年代,他们就建立了友谊。福勒到伯克利见到劳伦斯,老朋友嘛,无话不谈,福特在劳伦斯面前严厉地抨击了美国核事业领导机构的官僚主义。
曾在伦敦的班布里奇已经回国。他与劳伦斯也是好朋友,见到劳伦斯后,便把他在“莫德”会上听到的告诉了劳伦斯。
班布里奇还带来了马克·奥利芬特给劳伦斯的一封信。奥利芬特与劳伦斯同样是老朋友。信中,奥利芬特也抨击了美国核事业领导机构的官僚主义作风。
劳伦斯的情绪进一步被激发了出来。
正当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第五部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太平洋战争爆发(1)
1941年12 月7日清晨,罗斯福被紧急叫到了办公室,沃特将军向他报告说,三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率海军参谋长正在来白宫的路上,有十万火急的军情报告。
马歇尔等到达椭圆形办公室向总统报告的是珍珠港受到了日本突然袭击的事。从太平洋舰队司令报告到袭击结束,共持续了110分钟,美国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港内停泊的8艘战列舰中,3艘完全沉没,1艘正在沉没,1艘搁浅,其余3艘受到了重创。另外还有3艘驱逐舰被打得七零八落。有250架飞机被摧毁,官兵共伤亡3400余人。
罗斯福痛心疾首,很快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行动之一,是让沃特给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布什打电话,了解国防研究委员会领导下的美国铀研究有了什么新的进展。
布什接到电话最初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后来知道了珍珠港事变的消息,便立即理解了总统过问核研究一事的重大意义。随后,委员会中的“ 三巨头”碰面,评估事态发展对核能的开发所带来的影响。不管怎么讲,有一点他们的认识是清醒的:前两年,是欧洲爆发的战争促使美国加快了核能开发的步伐,而现在,刚刚发生在太平洋的战争,也必将使这种开发的步子加快。
当然,最先要做的,是商量如何给总统一个答复。
就在这时,布什收到了汤姆生发来的一份通报。通报是“莫德”一份新的备忘录的抄件,备忘录一开始就写道:我们现在已经得出结论,认为制造一颗有效的铀弹是可能的。这颗铀弹将含有约25磅的有效材料,在爆炸力上相当于 1800吨的梯炸药,而且还将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 …一座每天生产225磅铀235(或者说每月三颗炸弹)的工厂造价大约500万英镑……尽管这是一笔非常大的费用,但是,我们认为这种产品的破坏性——在物质方面和士气方面的破环性——是如此之巨大,因而,应该尽一切努力来生产它……
第一颗炸弹所需要的材料可以在1943年底生产出来……即使战争在铀弹制造出来以前就已经结束,那么,除非出现全面裁军这种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况,这种努力也不会是没有回报的。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承担不掌握这种破环威力的武器所带来的风险……在结论和建议方面,报告旗帜鲜明地列出三点:(Ⅰ)委员会认为发展铀弹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很可能对战争导致决定性的结果。
(Ⅱ)委员会建议,把这一工作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并以不断扩大的规模继续下去,以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制造出这一武器。
(Ⅲ)应将目前同美国的合作继续下去,而实验工作领域中的合作尤其应该扩大。看到这份备忘录,布什感到美国核能开发的组织工作落后了。
七、劳伦斯向科南特摊牌
科南特十分烦躁。自己带来的情报与突发的太平洋战争的消息交织在一起,越发使他感到不安。老约翰牛要搞什么名堂?不愿意把面包放到别人的篮子里,英美之间还合作不合作?说自己“赶上战争”、“财力不足”,开发核能,研制原子弹,要让美国“开足马力”,可暗地里又叫劲儿,搞自己的一套。美国被拖入战争是早晚的事,现在,美国已经被拖入了,在这种背景下,约翰牛是不是要借核能的开发把美国拖垮,以便保住自己“老大”的地位?
而美国应该怎么办?
科南特把自己的意思跟布什么讲了,他发现,布什也被这种思想困扰着。
康普顿的思想与布什和科南特不同些,他知道,布什和科南特所以表现得忧心忡忡,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美国能不能在战争结束前搞出原子弹心中没底。他对原子弹研制的前景比布什和科南特乐观得多,因此他不太看重彻韦尔的所谓建议。这方面,他的思想与劳伦斯相似。他和劳伦斯都认为,这种炸弹能够及早地制造出来,它将对战争的前途起决定性作用。德国人在这个领域里的活动逼迫美国必须把发展原子弹作为极端紧迫的事来做。
9月26日,劳伦斯按计划来芝加哥做一次演讲。科南特也要来芝加哥接受一个荣誉学位。康普顿据此想到,要借此机会让劳伦斯和科南特坐在一起谈一谈。
第五部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太平洋战争爆发(2)
当初,劳伦斯拒绝康普顿的建议。他说,科南特对美国的官僚主义原本是深恶痛绝的,可现在他自己却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官僚主义者。劳伦斯引证了几个典型的例子:行动与铀委员会主席布里格斯一样,犹犹豫豫;架子十足,福勒要见他,他一推再推,至今还没有见人家;他刚刚回来时,劳伦斯本人要找他,他也推辞不见……
但后来,劳伦斯被说服了,于是与科南特见了面。这次会晤使劳伦斯看清楚了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个凉爽的9月的夜晚,科南特和劳伦斯来到康普顿家中时,康普顿的妻子和他们打了招呼,并给了大家每人一杯咖啡,就上楼去忙自己的事去,以便让三个人可以不受约束地想谈什么就谈什么。
三个人围聚在壁炉旁边,劳伦斯就开炮了。他的炮口指向了科南特。
“科南特先生,恕我直言,本来,你对美国的官僚主义是深恶痛绝的。可现在,你……”
劳伦斯停了下来。
科南特知道劳伦斯要讲什么,他笑了笑,道:“这还算什么‘恕我直言’呢!我给你补足好了——竟成了十足的官僚主义者!”
劳伦斯鼓足了勇气,道:“难道不是这样吗?”
科南特沉默下来。康普顿看着他们。
科南特在思考着什么。康普顿等他开口。
科南特终于开口了:“我还称不上什么官僚主义。”他的诚恳态度不能不让劳伦斯平静下来。
“我得到了一些信息。最近我听别人向我讲了尼尔斯·玻尔关于利用核能的一句话,他说:‘对它知道越多就离它越远。’他的话在我身上得到了印证。他讲的是科学方面,技术方面。其实,我体会,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小视。我知道了你跟康普顿和卢米斯讲的那句话:‘如果在我们刚刚探讨可能性之前,德国的科学家就已经成功地制成核弹,那谁来对那种不幸的局面负责呢?’
“看来你很急。你问得好。可是,你想到了另外的一面没有?眼下是战争时期,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应该把有限的财力和人力用于对战争的取胜起直接作用的项目上。这就有一个判断的问题:哪些是对取胜起直接作用的项目?
“直接说:原子弹是不是这样的项目?
“英国人似乎是很乐观的。你听说了‘莫德’的那个报告吧?他们说:第一颗炸弹所需要的材料可以在1943年底生产出来。是不是这样?这我从英国那边得到了相互矛盾的信息。有一种信息说,他们没有能力,制造原子弹要靠我们美国。另一种信息则表示,英国无论如何也要有自己的原子弹。这种信息说,连同位素分离工厂也不要在美国,而要建在英国,原因是,可以更好地保密,但最重要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哪个国家有这样一个工厂,哪个国家就可以向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发号施令。他们表示,不管他们如何信任自己的邻居,但却很不愿意把自己的面包放到邻居的篮子里去。
“他们看重原子弹的威慑力。可威慑力是以后的事,眼下,我们需要考虑战争,考虑战争的胜利。
“在这种背景下,我踌躇了。这是我的心里话。我回国述职,就是为了此事。
“我们这些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着国家的命运。我们不能不权衡利弊,得出应该得的正确结论。因此,我来问你:如果我们选择的不对,从而失去了战争,失去了胜利,那么,又有谁来对那种不幸的局面负责呢?”
劳伦斯熄火了,但没有认输:
“不会有问题的——我相信英国人的预测:第一颗炸弹所需要的材料可以在1943年底生产出来。至于他们的什么鬼威慑力,就让他们去欣赏好了。”
科南特:“那你必须拿出能够说服人的分析报告来。”
第五部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出山(1)
“三巨头”在行动科南特跟劳伦斯讲了自己内心的苦衷,劳伦斯则向科南特道出了自己的心声。科南特把二人谈话的情况向布什和康普顿讲了,三个人,一致认为,劳伦斯的这种情绪具有代表性,反映了科学家中普遍存在的为国分忧的责任感和决定报效的强烈愿望,是值得重视的。这之后,三人商定向各方面的权威了解核研究实际进展之后再写个报告。
阿瑟·康普顿表示乐于接受这项任务。跑了一圈儿,他收获很大,不但掌握了有关数据,而且又在核物理界进一步看到了人们战时的巨大热情、肯于奉献的精神和潜在的无限能量。
费米的表现使他终生难以忘怀。他找费米时,费米甚为激动。阿瑟·康普顿回来对布什说:“费米曾住在欧洲,因而对纳粹有深刻了解,他对纳粹可能先于美国制造出原子弹的切身恐惧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差不多含着泪,要求我一定设法让美国的原子弹制造的机器开动起来。”
掌握这些新的信息后,康普顿觉得还应该召开一个会议对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会议准备于10月21日在斯克内克塔迪召开。
第五部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奥本海默出山(2)
劳伦斯得到了参加斯克内克塔迪会议的邀请。在开会之前,他给康普顿写了一封信,说他要把罗伯特·奥本海默带到会上来。
这使康普顿感到很是为难。他知道,劳伦斯曾在理论问题上求助于奥本海默,而劳伦斯因此受到了布什的批评,布什警告劳伦斯说,不可与一个局外人发生联系。“局外人”三字给了康普顿深刻的印象。
劳伦斯在信中说:“我非常信任奥比,我很想听取他对我们讨论的意见。”
一边是“局外人”这样的评价,一边是“非常信任”。一边是上司,一边是一个“难缠的”斗士。如何是好?
他不能没有劳伦斯,而且,奥本海默确是一个天才。康普顿大胆地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