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原子弹演义 >

第22章

原子弹演义-第22章

小说: 原子弹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读了信,他对她说:“是钡!我不相信,一定搞错了。”    
    他依然想把话题转到他的磁铁上去,而她又把话题扭到了钡上来。    
    事情一定是这样,当弗里希的思想真的想到钡的时候,他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两个人决定出去散步,对这个奇怪的钡,看看能不能想出点什么明堂来。    
    弗里希带来一双越野用的滑雪板。他想滑一下雪。迈特纳也想试试。她也有一双滑雪板。弗里希怕他的姨妈跟不上他。可是迈特纳对他说,在平地上,她走路可以和他滑雪一样地快。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他们去取了滑雪板,两个人一起走出去。他们的目标是那片漫滩,然后跨过结了冰的河,去那片开阔的树林。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推论·计算·推论

    “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一下子就从核上凿下100颗颗粒下来。”弗里希对跟在自己身边的姨妈说,“也不可能把它从中切开——估计一下核力就清楚了,一下子要把全部的连续分开……这是不可思议的。核,是不可能这样……”    
    “可要是不用‘切’这个概念呢?” 迈特纳道。    
    弗里希看了姨妈一眼。他怀疑姨妈对问题已经有些想法。他道:“您是说……”    
    “玻尔曾强调,原子核更像一个液滴。”迈特纳道。    
    弗里希明白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使得核的分裂看起来存在着可能。    
    他们已经到达了那片树林。天是蓝的,大地是白的。树上也满是积雪。没有一丝的风。海也正在冬眠,没有任何声息发出来。树林里偶尔有些动静——那是什么鸟起飞或降落,登散了枝头上的积雪,随后,整个树林内又静了下来。    
    他们在一根原木上坐了下来。    
    原木上满是积雪。迈特纳摘下手套,在原木的雪上画了一些圆。    
    “可能是这个样子的吗?”    
    弗里希看了看姨妈所画的东西。    
    他知道,他的姨妈一向缺少从三度空间想象事物的能力。实际上,此时显然弗里希也有了同样的想法,并且在迈特纳所画图形的旁边画了一个图。    
    “啊,对了,这正是我想画的。” 迈特纳喊起来。    
    她原来想要画的正像弗里希画出的那样,是一个拉长了的像个哑铃似的液滴。而她自己所画的,是两个竖立起来的大实线圆,中间有一个表示哑铃腰部的小虚线的圆。    
    “液滴是由于表面张力而聚集在一起的,”弗里希道,“核像液滴的表面张力的强力一样,使自己聚集在了一起……”    
    “而核内质子的电排斥力对强力起相反的作用,”他的姨妈打断了他,“质子越多,元素越重;元素越重,排斥力也就越强……”    
    “算盘”就在弗里希的脑子里,他立刻着手计算……    
    后来弗里希回忆道:    
    我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我们需要的全部数字。不过,我想我一定是对核的结合能有一定的概念,所以能够估算出这个表面张力。当然我们对核的电荷和大小是很清楚的。这样,从数量级上来说,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当电荷(也就是原子序数)达到大约100时,核的表面张力就消失了;这就意味着,电荷数为92的铀一定是很接近于这种不稳定状态的。    
    他们明白了,为什么没有比铀更重的元素以天然状态存在于世界上了。    
    按照玻尔的理论,他们把铀原子核看成一颗由于约束力松弛而时刻在颤动的液滴,并想象出它的核为一颗能量很小的慢中子击中时的情况:中子使整个的能量增大;核振动起来;在它的各种随机的振动形式中,它可能被拉长了;由于强力只在极短的距离内起作用,这样就有利于电斥力的作用,使拉长了的液滴的两个泡体互相排斥着;两个泡体越离越远,使液滴中部形成一种腰形;在两个泡体中,强力又开始占有优势,像表面张力一样把它们拉成球状。同时,电斥力又将两个将要分离的球体相互推开,使它们离得更远;最后,中部的腰形消失了,原来的一个大核,变成了两个小核。    
    弗里希和莉泽·迈特纳都兴奋起来,莉泽·迈特纳叫道:“如果真是这样分裂成了两块,那么,使这两部分分开,将需要极大的能量!”    
    这种计算再也不能靠弗里希头脑里的算盘进行了。    
    他们迅速回到了旅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把精力奉献给了计算。结果,他们计算出,这一能量大约为二亿电子伏特。    
    弗里希计算出,每个铀核分裂时所发出的能量,能够使一颗沙粒跳动达到肉眼可见的程度,而一克重的铀释放的能量,就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25以后有20个零,即2500000000000000000000。    
    他们自己问自己,所有这些能量,究竟来自何方?    
    这是问题的关键。    
    过去,没有人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人们观察到的中子捕获现象,只涉及小得多的能量释放。    
    1909年,当迈特纳30岁的时候,在萨尔斯堡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第一次遇见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迈特纳回忆说:“他做了一篇关于人们对辐射本质看法的发展的演讲。那时,我还没有充分理解他的相对论的全部含意。”她注意地听演讲。在演讲中,爱因斯坦用相对论来导出他的E=mc2方程式。对这个方程式迈特纳当时还是陌生的。爱因斯坦用这个方程式说明如何计算质量转换为能量的问题。迈特纳感到甚为新奇,她回忆说:“直到今天,这篇讲演我还牢牢记得。”    
    在1938年圣诞节前一天,迈特纳又想起了那篇演说,并记起了那个公式。    
    经过计算,核分裂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质量和能量的转合,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那个公式。    
    整个事情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圣诞来临又匆匆过去。此后,弗里希滑雪,迈特纳散步。1938年即将结束。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村庄中,他们住了一个星期。他们肯定曾经去观光过村旁的那个古堡,从防御短墙上向下俯视那白雪覆盖的河谷,以及让他们产生灵感的那片树林……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暂时保留着结论

    哈恩12月21日那封确认是镧的信,以及那篇《自然科学》上的论文副本尚未从斯德哥尔摩转过来。哈恩非常希望得到迈特纳的支持,在圣诞节后的星期三又把信寄到孔艾尔夫。信中,除了肯定了钡的存在和锕的不存在以外,他认为其他都可能存在问题。    
    哈恩信中说:“当然,我非常希望能听到你的坦率的意见。兴许你会计算出或写出点什么来。”    
    信在星期四到达孔艾尔夫。当天,迈特纳就写了回信。信中说:“关于镭—钡的发现很令人激动。我和奥托已经研究过这个谜。”    
    但是,信中她一点也没有透露对这个谜的解答,她还询问了镧的实验结果。    
    星期五,她写给哈恩一张名信片:“今天收到论文稿。缺少其中重要的一页,但它仍是‘很了不起的’。”    
    那个谜底,她依然没有透漏一丝一毫。    
    在达雷姆,杂志社送来了文章的长条校样。这时,哈恩对他的发现感到更有把握了。原稿中说钡的结果“与核物理学中以前所有的定律相抵触”。他在校样中修改为“与以前所有的经验相抵触”,使语调缓和了许多。    
    那天,迈特纳回斯德哥尔摩去了,弗里希也回了哥本哈根。    
    弗里希于1月3日见到了玻尔。他刚刚开了个头,玻尔就用手敲着他的前额喊道:“啊,我们过去全是一群笨蛋!但是这真是太妙了!肯定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当天,弗里希就写信给他的姨妈,说:“玻尔立刻并在每一方面同意我们的看法……他今晚还要从数量上再考虑一下并将在明天早晨继续和我谈下去……”    
    那一天,在斯德哥尔摩,迈特纳收到了哈恩的修改过的校样。她觉得,应该把谜底告诉给哈恩了。    
    她写道:“我现在几乎可以肯定你确实使核破裂而得到了钡,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妙的结果,对此我向你和斯特拉斯曼表示热烈的祝贺……你现在开辟了一个宽广而又美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玻尔做出一项许诺

    玻尔带着喜讯并做出一项许诺,登上了去美国的航船当时,姨妈和外甥通过长途电话已经拟好了解释哈恩…斯特拉斯曼实验的一篇理论性文章的大纲。1月6日星期五,弗里希写出了论文的草稿,当天晚上便乘电车去了荣誉宫。他要与玻尔一起商量他的文稿。    
    弗里希还完成了钍的裂变实验,结果也写进了文稿之中。    
    第二天早上,玻尔就要动身去美国,他应邀要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去工作一个时期。    
    只有一点时间来打出部分讨论后的草稿了。赶到车站,在站台上弗里希把两页文稿交给了玻尔。    
    玻尔和19岁的儿子埃里克要乘火车去哥德堡港。    
    玻尔要弗里希立刻把写好后的文稿送给《自然》杂志,并与弗里希约定,在通知他文章已为杂志接受并付印之前,他不向他的美国同行们透露。    
    玻尔肯定以为不存在时间方面的问题——他或许能够从容地等到弗里希通知的到达。事实上,他想错了。    
    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的文章于1月6日在柏林刊出。这正是弗里希把自己的部分初稿送到车站递给玻尔的那天。    
    第二天,也就是1月7日,载有哈恩与斯特拉斯曼的文章的刊物到达哥本哈根。    
    像以前的维尔纳·海森堡一样,弗里希也住在研究所楼上。搞得筋疲力尽之后,他上楼去睡大觉。这一天是1月13日。睡前他想到,13,对他来说是一个幸运的数字。    
    更为幸运的是,早晨7点钟,他被邮差的敲门声所唤醒。一份电报,是父亲发来的:他的老爸已从集中营被放出来了。    
    他的双亲将移居到斯德哥尔摩和他姨妈合住一套公寓,姨妈的家具,由于哈恩的帮助,终于运出来了。    
    次日,弗里希又重复他的实验,任何想看的人都可以前来。    
    那天早晨,到地下实验室来看实验的人中,有一位黑头发、蓝眼睛、爱尔兰人后裔的美国生物学家,名叫威廉·阿诺德。当天晚些时候,弗里希找到阿诺德,问他:“你是搞微生物实验的,你们这一行管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的过程叫做什么?” 阿诺德回答说:“叫双体裂变”。弗里希产生了灵感,他决定把原子核的“双体”生成,也叫做“裂变”。    
    姨妈和外甥在周末再次通过电话进行研究,决定写出不是一篇而是两篇文章给《自然》杂志:一篇是两个人对这个反应的解释,另一篇则是弗里希实验证明的报告。在这两篇报告中均采用了“裂变”这个新名词。    
    六、带有“裂变”术语的论文问世    
    弗里希在1月16日星期一晚上把两篇文章写完,第二天早晨就航空寄往伦敦。因为他已经和玻尔讨论过那篇理论性文章,而那个实验仅仅是验证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发现,所以他并没有急于通知玻尔。


第三部分:链式反应玻尔无法履行承诺

    一石激起千层浪。玻尔带来了原子实现裂变的消息。在美国,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顿时都出现了裂变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