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小平-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章 务实本色务实本色(3)
问:“社里喂了多少猪?”
答:“全社的公有猪、私有猪加起来共有5100多头,人平均近0.9头。”
“看起来你们这几年养猪事业发展的还是不错的,但是还不算多,要争取发展到一人一头猪或是一头多一点。”邓小平评论了几句,接着问:“你们社有好多堰塘,兴修了多少水
利?”
答:“堰塘不多,新修的山湾堰塘比较多,全社有108个堰塘。”
邓小平批评说:“你们的植树造林搞得不好,没有什么树木,要下点功夫搞绿化。”
然后,邓小平提议进村里去看几家农户。
在农民郭士元家,邓小平问了能分多少粮食、两头猪一天能屙多少粪。
在另一户农民家,邓小平问了一个老大娘一天能绩多少麻、能有多少收入。
他还问了高粱、花生、油菜的产量,问了鸡蛋的价格。
每一个问题都和数字有关,每一个数字都和人民的生活、生产有关。
在农村这样,在企业也如此。
1961年,邓小平到大庆视察工作。在一口油井旁和工人聊起来。
他问:“这口井每天产量多少?”
工人回答:用12毫米油嘴每天产油120吨。
邓小平又问:用7毫米的油嘴每天产量多少?工人说可以产50吨,邓小平说:“恐怕不止这个数,要有70到80吨。”
他问油田领导:职工生活如何?一个月吃多少钱?他还问:去年盖了多少平方的房子?(指职工住房)今年准备盖多少?每平方多少钱?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数字是冰冷的,枯燥的。但在邓小平的眼里,这些抽象的数字却是富有生命的,是实事求是的“实事”。了解了这个“实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合乎中国国情的决策。
邓小平不光问数字,还帮着地方的同志算数字。邓小平算的账,十分细致。
1979年7月,他在黄山为当地干部算起了旅游账。他分析到:黄山是你们发财的地方,对黄山的工作要好好整顿,主要是搞好服务工作。“外国人到中国旅游,一般的一星期要花1000美元,有时钱花少了还不满意。”他指着古色古香的观瀑楼说,“一家住一天可以收他500美元,起码200美元。我在美国住旅馆,最低的是900美元,高的有1200美元。”他还建议说:“每个宾馆要搞小卖部。祁红、绿茶搞小包,一二两的,包装搞得漂亮些,卖他几个美金。他不是喝茶,是当纪念品。游客带回去送人,表示他到过黄山。安徽纸、墨、笔、砚,也要搞包装,卖美金。小卖部卖笔、墨、纸、砚,定国际价格,大有买卖可做。”“山区宝多得很。种柞树也很好。要搞经济林。要很好地发展竹木手工生产,搞好竹编生产,搞些好的竹编工艺品,每件收他几个美元。”“公园要卖门票,外国人一个价,中国人一个价。泰国曼谷公园本国人收两角钱,外国人收一元五角钱。”
祁红和绿茶不管包装的多漂亮,都还是小插曲,邓小平心里真正挂念的,是一笔大账,是中国究竟怎样发展的大账。
他为这笔大账起了个名字,叫“翻两番”。
早在6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比较完整的独立的体系,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末达到现代化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粉碎“四人帮”后,四个现代化成了最大的政治。但究竟什么才叫现代化,中国达到什么水平才算实现了现代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看得见摸得着的说法。
邓小平要用数字说话。他不喜欢用形容词代替量词。他更不喜欢模糊含混。
1979年10月4日,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书记会议上,邓小平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据澳大利亚的一个统计材料说,1977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为8700多美元,占世界第五位。第一位是科威特,1.1万多美元,第二位是瑞士,1万美元,第三位是瑞典,9400多美元,第四位是挪威,8800多美元。我们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达到人均上千美元?等到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我们的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现在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大概不到300美元,要提高两三倍不容易。”
不久,他在会见外国友人时,把这个1000美元的设想表达了出来。
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3倍。增加3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
1981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这样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小康”。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这一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十二大还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到1990年为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剩下的10年为经济起飞阶段,在新的基础上使工农业年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章 务实本色务实本色(4)
党的十二大后,“翻两番”成了全国人民议论的热点。
从50年代的“超英赶美”,到60年代“四个现代化”,到现在的“翻两番”,中国的国家建设目标终于落到了坚实的土地上。
第四章 风云胆识风云胆识(1)
我总是告诉我的同志们不要怕冒风险,胆子还要再大些。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邓小平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评定军衔时,在毛泽东的带动下,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这些在军队里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的人,都表示不要军衔。
当时的四个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都被授予了元帅军衔。邓小平作为第二野战军的政委,如果真的要授衔,以他的资历和战功,新中国应该又增加一个元帅了。
事实上,没有军衔的邓小平,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却都同军队有着不解之缘。
于是,直到晚年,邓小平还说,我是一位老兵,我的专业是打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建功沙场、报效国家,这是无数热血男儿的梦想。在晚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邓小平,无疑站在了所有从军之梦的颠峰。
通向颠峰的路是从一个军校教官开始的。
1926年,22岁的邓小平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回国参加革命。他的第一个职务,就是西安中山军事学校的政治处长。
1929年12月和次年2月,他先后领导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担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25岁的邓小平成了独挡一面的军队和根据地最高领导。由此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
1931年夏,邓小平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大约有两年的时间,他到地方工作,兼任过军分区政委。第一次被打倒后,他先后调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主编。长征后期开始,先后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此后,他一直在军队任职。从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到129师政治委员,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他给人的印象似乎主要做党的工作,事实上,从1949年起,他就是中央军委委员,1954年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在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当中,当时没有授军衔的只有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人,这是比较突出的。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免去了党政军的所有领导职务。1973年复出后不久,他又重新出任中央军委委员,并参加了军队的领导工作。1975年1月还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76年4月又被撤销一切职务,不过这一次没过多久,一年零三个月后,就恢复了他的职务。到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3年6月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89年邓小平退休前的最后一个领导职务就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主席。
从他1926年回国到1989年退休,在长达63年的岁月里,邓小平没有军职的时间还不到10年。
长期的军旅生涯,在邓小平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这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就像临战前的军事动员。
这面对建设工程的神情,就像运筹两军对垒的战局。
年过八旬的邓小平,散步的时候还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就像面对着百万大军。
虽然没有穿军装,却绵里藏针,不怒自威,总是保持着老兵的气质和风采。
二野那些战功赫赫的将军们,对邓小平特有的军人风格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他们的回忆中,很少说话的邓政委,一旦说出话来,就像打出一颗子弹,干脆利索。
让这些南征北战的将领们最难忘怀的,是1946年的那个中秋节。部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后,中秋节这天接到命令去总部开会。各个纵队的司令员都很高兴,想着可以好好吃一顿月饼。赶到司令部,当他们兴奋地伸出手同首长握手时,邓小平却摆摆手,拒绝和他们握手,还严肃地说:“今天开的是不握手的会。”
原来,把这些战将召来,是要整顿部队纪律。打了胜仗后,部队出现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群众纪律露出了松懈的苗头,邓小平决心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