徧执批判-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荨!!!!!V泄拿鞒蛴1644年至1680?我知道这方面比较粗疏的还有一个大人物,福柯,假如苛刻一些几乎可以说在论证时漏洞百出了,但是依然不挡他思想的万丈光辉。也说明,只要你有创新,哪怕你用胳肢窝书写,历史也会为你留下一席之地,四平八稳而庸碌的文字在西方是没有地位的。这时候我还想起了尼采的散文哲学。最后是黄仁宇的大白话最终在中国学界摧开了一道门槛。贵在第一,贵在奇特,哪怕你用平淡的语言。插图《释迦牟尼》19 杂画图册 无法可说 中国画 陈洪绶
在本书中黄还谈到许多知识分子的话题。“本来知识早就应当全民化,虽说当中也有粗细深浅之不同,却不能为一群所谓分子者所独占。知识分子,英文为intelligentsia;据我所知道的今日还只能适用于苏联及中国。即有知识分子;也必有无知细民。这也是此世界上两个泱泱大国至今落后而不能民主化的症结所在。这两个国家企图民主化,其方针不在加强知识分子的地位”。他例举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可是“到底不成器”,原因是没有结构的改革(unstructured reform)。
我则认为中国传统上并没有独立的知识分子,含糊说有倒也没有问题。而今天认识到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之重要,既然不能循西方道路建立独立知识分子队伍,则中国人必须想办法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识分子阵营,而这个阵营是现代化社会所必须的。知识分子的第一步就是做到客观,不能有过分的倾向性,把有知识的政治家要坚决地从知识分子队伍中清理(当然这个清理只是概念上的)。而黄仁宇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可惜他已经入籍西方,并且也已于上个世纪末上了西天极乐世界。
黄仁宇自称:“五十年来的胡闹瞎闯,我获得了一段将世事纵横曲折前后左右上下观察的机会。我既非忠贞谋国之士,也并非投机分子。只因介入两者之间,才能保持着作史的主观和客观。一个国家与社会与时代完全脱节,并非任何人之过失。只是这种情形必招致革命”。
对于“革命”的长短,实则是变革我想。他说“近代国家的革命,统有共同的程序,即上面要重创高层机构,下面要翻转少则三五十年,多则近百年或超过一个世纪。。。。。。。经过最近十年来。。。。。。则更觉得惟有此说才能贯穿中外的历史,而且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和个人人身经验穿插成为一气”。“如果要知道各种情势在大时代的意义,则只将眼光放宽放大,相信历史上的长期之合理性(long…term rationality of history)”。我自己认为,并非所有可以看来合理性的事物一定都是人们主观努力的结果,我以为歪打正着的事例会很多,但这些事物中却一定包含着这样的因素,那就是历史本来有其一定的规律性。
至于“为什么威尼斯”,黄说“我提倡的世界史观则注重从以农业习惯作社会骨干代之而以商业精神为主宰之一大转变。威尼斯实为这个世纪牵涉全球一个大运动的出发点。”“提及威尼斯则是表现我从技术角度看历史,不从道德观念检讨历史。”顺便在这里说一下,这样的历史观正是一个西方学者的典型态度,而黄仁宇投向中国的历史眼光正是一个西人的眼光。偶尔我会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差别。伦理道德实际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题,而中国学者也通常用道德比量一切,历史学更是如此。但西人面对历史的时候却更愿意不动道德那根弦。
那么西人那边为什么形成了他们重客观重事实的习惯而不动情感与道德呢?
我思索过这个问题,只找到一些这样的答案。西人由于哲学、宗教等传统习惯,行为上不爱撒谎,不讲人情,没有宗法习惯,喜欢讲原则,思维上讲逻辑与理性。久而久之,在学术上或者在知识分子群体特征上,中西方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西方是冷冰冰的客观,东方则是热情洋溢的道德感。后者的不良后果是容易离开事实的本原,在历史评价上更是如此这般。许多人误解粉饰历史、新闻作假等习惯是现代政治的工具需要,但我作为一个相对了解中西方差异的人很愿意坦白地说,这不是事实,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作风与习惯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延伸。假如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中国的将来过于乐观,并且会认为暴力革命能够解决一切问题,以为制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重游剑桥》与《英伦鸿爪》是两个小游记。这些稍显琐碎的文字其实可能正是社会学者与文化学者喜欢的作品,里面透出许多一般人不易觉察的细节,而我相信不管是历史还是文化都最终落实于“细节”。比如黄仁宇先生很细致地描写剑桥人或者说伦敦人对于传统和建筑的维护与耐心,实际上这更是体现于英伦三岛的一种循序渐进在保守中步步为营稳步前进的典型英国模型,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无论怎样都不能理解开明的英国人同时细细把玩传统的那种悠然自得的。而中国人,看似内敛保守却是一点就着的革命派,并且敢于彻底革命,这就经常忽悠于两个极端。
很意外地看到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黄仁宇先生竟然写过一篇《萨达姆》。在巴格达的硝烟尚未散尽的今天读来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对于阿拉伯和伊拉克黄仁宇先生肯定也会用他的大历史观来做一个交代。我把他最?愈非任何人可以掌握,所以此绝非单纯之军事问题,也不能有直接而完美的解决方案。”
第八部分:阅读黄仁宇之一康有为传
《克伦威尔》一篇也比较有趣。黄先生上来就说,最权威的克伦威尔专家Ashley曾经写过两本克传,第一本叫《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第二本叫《克伦威尔的伟大》。两本书之间相隔的不仅是作者漫长的一段岁月,肯定还有他曲折转还的艰难思考,否则不会同一人得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关键在于你拿什么眼光来看历史。假如你看他的残暴,那么他就是独裁者,假如你看到他给英国奠定的现代化基础——将政教比较彻底地从他这里分开,那么你就不奇怪为什么议会给他新做的一个塑像大过国王了。我稍微诧异的一点是,在黄先生的书中我刚刚得知克伦威尔在内战结束时并不是总司令,原来是Sir Thomas Fairfax。但是克伦威尔的声望当时却远远超过了Fairfax。并且在后来判处国王“叛国罪”并执行死刑的时候因为Fairfax不同意这个做法,所以他马上离开了这个团队。克伦威尔成为独裁。他留下来比较有名的一句话是:“这里(指议会)需要一个贵族(nobleman)一个士绅(gentlemam)一个小自耕农(yeoman)和一个庄稼人(husbanman)。此乃事理当然。”黄说:“其所谓伟大,乃是应付当日艰难局面不顾局部矛盾之气魄。。。。。。这当然不是说他所作所为完全功德无亏,而更不是一切都应当为今人效仿。”插图《宽容》214 克伦威尔
《霍布斯》这篇老先生上来就问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理性?”这篇值得仔细研读。
他说:“今日中国一般人士尚未完全了解的,西方之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不以人性之善为基础,而以犹太教、基督教之性恶论为基础。于是承认个人最初的基本之过失(原罪)作出发点。因为人类最基本之天性即为自存。如果要让这天性尽量的发展下去,可以作出无限损人利己的事情。在组织民主与自由之政体时,其第一步工作即是限制各个人自存的企望之过度发展,而不是被鼓励各人自行其是”。无疑霍布斯有关这个话题有许多高见,而那一切都表现在一本西方相当盛行的《海中怪兽》(Leviathan)中。这是一部17世纪的著作,据说今天美国的一些大学里把它列为必读书。
霍布斯的真实身份是教师,并且是数学教师,是国王的私人数学教师。权利、财产等观点都在他的著作中得到阐述。当时的时代是克伦威尔时代,皇室正在遭殃。黄仁宇说:霍布斯是一个独立的思想家,他书中对国王派及议会派都不同意。他不断受人攻击,皇帝也经常劝他的老师不要发表犯众怒的言论,但他却江山不改。他活到91岁,最后一本书中对两派都有批判。我想到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翁同和老师,尽管他生活在霍布斯之后200年,但他也没有这样做的勇气,这就是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差别,独立性得失都在其中了。西方如霍布斯这样的大有人在,而中国一定得抱团才能存在,没有人敢在左右无人支持的状况之下发表自己的主张。凡这样的不是被视为疯子就是被视为异端。即便在今天呼喊自由独立的知识分子也一样,多有抱团的渴望,知道自己不孤单才能上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有霍布斯这样的人在中国出世并确立,才会有实质独立的文化出现。
在本篇的最后黄说:“我不主张中国全部模仿西方,尤其不主张在西方支持之下模仿西方。只是一向醉心于西方之人士务必对西方更有深切之了解,霍布斯之《海中怪兽》也是增进了解门径之一。”最后一篇是叙述著名美国汉学家和新闻记者的《白修德》。有关白修德记录的美国与国民党在二战中的相互勾心斗角,后来在美国有人问起当时曾经在部队作战的黄仁宇,他说“有时事实上全部存真的报道,可能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并举例后说:“可见得局部之正确,并非全书的正确”。作为美国记者的白修德这段话更让我想起伊拉克新闻部长撒哈夫的行为来:“实际上我被雇去左右美国舆论。美国对抗日之支持,是这(国民党)政府生存的一线希望。操纵美国新闻至为重要。所以要用说谎和欺骗,用任何方法去传说美国,中美合作共同抵制日本乃是前途之希望”。这时候的白修德假如真的如他所言去做了,不知道该说他为中国人民立下了公德还是应该得到虚伪与欺骗的责难。正在抗日的中国人民会感谢他的虚假新闻吗?
读《康有为传》
第九部分:读《康有为传》变法革新
《康有为传》的作者是童强,1997年出版。距今已有6年,这个时间段就中国来说是够长的了,因为这是中国翻天覆地飞速变化的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涉及历史,我尽量找21世纪出版的新著作,上个世纪的靠不住。当然我不是说作者不成,是时代不成。
除了“戊戌变法”之外,我并不了解康有为,这就是我为什么读这本书的目的,其实也就是说我想了解“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的人生两端:他的生与他的死。
康有为出生于广东南海县,故而他也常常被人称做“南海先生”。1858年他出生于苏村的一个农户家中,这是个大家族。康有为的父亲是位科场不得志的人,曾经投笔从戎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且康家不止一位英勇参战,立下赫赫战功。这样说来康家的保皇似乎是家传的。
年幼失父,康有为一直被做学正的祖父带大,饱读诗书;又加上他们家族有人经商成功,以商养学,竟然藏书几万。
小小年纪康有为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与远大抱负来,有人出上联“柳成絮”,他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