徧执批判-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系文件。一路艰辛,连遭追截,甚至在到达指挥前线的途中患上热病差点死去。梁启超一到广西,那里就马上宣布了独立,梁启超被任命为都督总参。南方许多省联合起来,袁世凯奈何不得,一些心腹看到袁世凯大势已去,纷纷反戈,袁世凯急忙在3月取消帝制。梁启超这场反袁可以说大获全胜。梁启超的政治地位更加稳定,他成为“讨袁英雄”。
梁启超的“强人政治”并非没有根据,袁世凯倒台后中国马上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甚至出现了清溥仪复辟的闹剧。这次梁启超又一次选择了“强人”,那就是段祺瑞。彼此利用,他们走到了一起,讨伐清复辟,梁启超又成为“反复辟英雄”。
一直如此执著于“强人政治”的梁启超,我怀疑他是否浸染了尼采的哲学,但是我没有找到类似的文字,或者需要一种自然的智慧其实也很容易可以找到“强人政治”的必要。这次,在北洋政府梁终于夙愿得偿做上了财政总长,他与各方一面交涉一面妥协,到最后实在发觉自己无能为力,梁启超告辞不得,却因为冯段矛盾白热化而自然下台,也算遂了他的心愿。辞官后他回到了天津的饮冰室。
回顾梁的一生,作者总结说,“这并非是梁启超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特别是近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成为独立群体的社会条件,他们只能附着于某个政治集团或某个政治强人去实现他们的政治抱负。毛泽东嘲弄他们就像毛没有皮一样。不具备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想独立去搞政治,除了失败别无选择。梁启超的败北是必然的”。我不同意其中有关知识分子的观点。
从这个作者的逻辑出发,他也是给知识分子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出路的,假如知识分子去搞政治的话。知识分子在上个世纪的定义和围绕定义的讨论几乎成为显学,至今没有定论,因人而非。我个人的看法是知识分子应该彻底独立于政治之外,这样才能冷静理智地观察与发现,自己置身于政治事务肯定会失去知识分子的独立。当然我对于一个人出入政治并没有道德判断,只是讲:知识分子独立在激烈的政治中是无法获得的。社会对于你的判断只能是一种,你当下的行为是置身事外的独立知识分子,还是个政客?不能两者混淆,怨别人不得。梁启超也不能例外,有时候他的行为是知识分子的,有时候他的身份就是委曲求全的政客。要知道独立的前提是“中立”,你置身漩涡,怎么“独立”?小知识分子被利用是经常的,连梁启超也经常被利用,所以失去独立的依附是必然的,好听点,那叫政治合作,而知识这时候之于他们就只是资本。
作为群体知识分子的独立存在这方面中国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属于另外一个问题。对于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我也一再强调这样一个群体在中国的形成必须要有一批人具有共同的认识,那就是要有决心离开实际政治远一点,以保持适当的客观与中立,这个非常有必要。归结到一句话, 我推崇“结构不上街”1。
在这个问题,我倒是发现梁启超本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还继续衍生出一些可怕的理念,就今天看来他这些理念既是传统的,更是当下流行的:让一切成为喉舌,报纸、历史、甚至文学,都要承载政治精神,使这些工具化和政治化。实际上我们对于这些观点并不陌生,从“铁肩担道义”到毛泽东的“延安文艺讲话”,实际上他们有许多相通的地方,也在梁任公这里不能幸免。所以梁之后在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其实也都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传统不是一日能够割除的。即便如梁任公这样的绝世奇才也不能例外,我们平常人更需要在看到时代的局限后警惕我们自己在社会行为上的种种传统再现。
在今天对于梁启超做出褒贬已经没有意义,但是从他一生的奋斗中我们倒是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过去和将来,同时也从他个人的定位上找到一些得失来。总体上他应该是个政治人物,从今天世界范围的知识体系中梁的学说并无新奇之处,甚至可以说那些著述除了研究梁本人的思想外,在今天“大多”不值一钱,当然对于当时的中国那是震天惊雷。假如他安心一直做一个知识分子,是否就成为开世界先河的康德或格威特康斯坦?这也没有了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在100年前有了梁启超是幸运的,不管他是学者还是政治家。
你能想象到100年前的“饮冰室”是一栋漂亮的意大利风格的白色小楼(中的一间)吗?那栋小洋楼就是梁启超的世界,也是西化的梁启超精神世界的物化表现。当我看到这一切时我真的非常意外。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100年前的人,连同那个年代。
插图《宽容》261 伊曼努尔?康德
第八部分:阅读黄仁宇之一黄仁宇的思想
本来我要把黄仁宇有关“大革命”的评述单做一章放在那个《读梁启超》后面的。后来索性单篇说一下。因为以后可能还有说的机会,所以这里就“之一”了。
我最初接触黄仁宇大概是在10年前,期间也听说过“大历史”的讲法,但终究不太在意,也没有去找黄的专著看。真正接触到这些“大历史”是近几个月的事情,而集中阅读则是近20天左右的时间。看后惊呼:高度合拍,绝对同志!惊喜之余也觉得有必要声明,假如我有太多的观点与黄仁宇相同并非抄袭黄仁宇,这个解释不全是出于虚荣显得我多聪明有先见之明,而是告诉大家,某些观点黄从中国历史寻找,而我多从西方寻找,得出相近规律和总结,这本身就很有意思。而对于我个人也终于觉得道不孤矣。为什么观点如此接近?其实倒也不奇怪,都是相对西化的中国人来看历史。说到底,黄仁宇对于历史的解读方法是一种西方人的方法。他多是历史的散谈,我也是散谈,并且到我这里更不成系列,并且还失了严肃与专业,只是业余杂谈。
之前,据说黄仁宇在中国的图书市场已经轰轰烈烈,只是中国的历史学界认为用大白话写就的黄仁宇著作拿不到台面上去。这个不和谐的矛盾只说明了中国学术界某些人无视真实学术思想的存在,只重故弄玄虚的迂腐习惯而已。无论你的学问再深,不能实用并流传于社会,也终是像牙塔中累计的灰尘。仅就历史学而言,本来就应该分为两方面:一为整理故旧,一为研究基础之上的阐述思想以应用指导于时代发展。两者不可厚此薄彼。很明显黄属于后者。但一提到思想观点,中国人“影射历史”的习惯以及研究历史只是为政治“正确”寻找根据的恶习就使人不由得杯弓蛇影起来。中国人吃这方面的亏太大了,也难怪。不过,黄仁宇的出身和经历很明显远离了“工具”嫌疑,他的思想今天在中国的热传只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他“新颖”的学术著作方式还是他的思想都太值得中国人反省了。可能同时在两个方面他掀起了一场静悄悄的历史学革命:客观的大历史观,用明白清晰的大白话叙述历史的可能。插图《太后》218 八国联军进京时的大批灾民
黄仁宇的书准确地在国内出版了多少我还不知道,但估计我买到的已经有六七本。我在这里只挑选了两本书谈些观点。一本是刘志琴写的《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其实就是综述黄仁宇的历史观),另外一本是黄仁宇自己编写的《天南地北叙古今》。这个挑选很随便,我从《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只选取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讲述“大革命”的,就算是为梁启超的那篇文章做个注脚;后者的挑选是因为我昨晚刚刚看完,印象比较深,随便聊聊而已。不可能全展黄仁宇的风采,但求窥见其一斑。插图251《人类》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假如没有深入接触过黄仁宇的思想,同时又想快速概括性了解黄全貌的人最好去买这本《我听黄仁宇》。此书分三大部分,在第二部分中又有14个章节,我主要摘取?渲械谑隆俺て诟锩闭舛巍?
“长期革命”是指“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的大变动,这个变动,有的部分至今也没有彻底完成。”顺便说一下,黄仁宇不太喜欢从苏联拿来的那套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分法,他把近大约2000年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帝国来分述的方法很有新意。而明清就是第三帝国。而“长期革命”或者“大革命”不用说也是另外一个他的历史分段了。这个“革命”按照黄的说法持续了100多年,确实够“大”的。
“黄仁宇先生说,我们心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过去的中国近百年史,过于注重上层结构,很少涉及底层,因此,传统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与西方现代型国家的经济组织相去甚远,而且自思想理论至生活经验,中国文化中可以改造利用者相当少。所以黄仁宇先生警告说,若忽略传统中国社会之形貌,闭目而不假思索地以为其功能与结构必与西方社会无异,则可能在讨论上层结构时造成严重误解。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功能组织与结构;与西方各国情形全不相同;概而言之;就是不容易容纳一种商业体制。这种特性由来已久;至少也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由于黄仁宇多从古代中国社会的财税入手,所以他屡次讲到商业性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注入不便,以及“数字化管理”的不能实行。都在经济上做考虑。我由于是英美文学出身的,所以讲到中西方的差异我更愿意用一个广义的“文化差异”统而概之。同时,黄先生多喜欢直接用“资本主义”,而差不多在同一个话题中我则更多喜欢用“现代化”,这个概念也比资本主义更少经济商业的牵连了。其实我这样做的目的倒是更加暗合了黄先生的一个常用语“大历史”:撇开具体恩怨和细枝末节,用总体长远的目光来看社会与历史的发展。我自己的理解,“现代化”学说更注重社会结构与广义文化的建设。
“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固,而西方法制与中国社会也格格不入,所以西方人在中国所得的利益也相当有限。这说明中国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渗入,就能如日本一般,迅速现代化,而必须经历相当的折磨,其底层结构必须经过一段重整。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在历史上通过一次长期的革命,并非偶然。”我则简单地把这个过程的漫长更多归结为中国之“大”,以及由“大”而致的复杂,当然黄先生这段的意思实际上主要说的正是“文化差异”,只是他更具体。
中国与西方的正面接触首先是从物质上的认识,西方的坚船利炮在19世纪中期几乎使中国人目瞪口呆。然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应运而生。
这个观点我不太相信:当慈禧太后挪用经费用来祝寿时,日本天皇却带头募捐组建舰队,“有学者指出,如果中日两国的军备竞赛能真正持续20年,日本就会被拖垮”。
我了解到的日本军国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从18世纪末期实际上就开始了,发展到那个时期中日之间的战争以及中国的战败在我看来是必然的,日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