徧执批判-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族在惊恐之下的负隅顽抗,激化了政治矛盾。乘胜追击的第三等级开始为新型的政治制度制定新宪法。到7月9日,“一场合法的革命在未流一滴血的情况下大功告成”。在贵族的挑唆之下,王室参与的政治阴谋激怒了巴黎市民。巴黎市民本来就是一桶随时可燃的汽油,城内谣言四起,任何人也不能控制的一系列无序动乱、抢劫开始了。巴士底狱被市民攻占。暴乱在法国其他城市流行开来。实质上的农民暴乱,在法国全境展开,这场运动有着明显的“打土豪分田地”意味。法国史称这个期间为“大恐慌”,城市资产阶级的利益也逐渐受到侵犯。资产阶级转身与贵族联合起来,残酷镇压“丧失理智”的农民暴动。面对愈演愈烈的局面,贵族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接着8月26日《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被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王权和神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它是“旧制度的死亡证书”。插图《人类》222 攻克巴士底狱 克劳德?肖莱 1789年
一系列的偶然因素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命运走向极端,走向人们预料不到的地方。人类的政治史中充满了偶然性,当然也有宏观上的必然。但纵观法国史,最具有偶然性的政治风云莫过于“法国大革命”,或许我可以说:毕竟这个时期的政治决策者不再是一个君主或一群人,而是无数的人民,而人民的政权尚未稳定,当时的权力分散导致了震荡加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自然会大大增加。也所以说,一旦没有专制君王的时代,领导“人民”革命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对于社会的极其严谨的责任心,否则就是危害社会。因为人民的“革命热情”一旦被激发,局面将是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而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人民自己,获益的只是少数政治家和阴谋家。对于“法国大革命”,过分的赞誉都要面对这样一个矛盾:相对保守的英国在君主立宪的保守社会秩序下比法国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正是在伟大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在欧洲走向了平庸。当然我们无法准确地区分开是“法国大革命”本身破坏了法国文化,还是“法国大革命”的摘果人拿破仑把法国引向了短暂辉煌后的灾难。二者本来就处于一体。
瑕不掩玉,具有现代意义的法国宪法在1791年产生了,它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制度,还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
但是各种政治力量都急于瓜分胜利的果实,同时一部分人在抵抗他们失去的权利,激烈的辩论和国际形势都依然处于千变万化之中。路易十六一直也在试图联合国际保守势力进行反攻倒算。国民公会最终决议,废除王政,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君主立宪被停止。
12月3日,一直在押的国王因为被发现与逃亡的贵族有勾结反扑的证据,罗伯斯比尔提出“国王应该死”。国民公会对国王进行特别审判,而路易十六大概没有料到人民会杀害君王,在法庭上态度恶劣,最后387票对334票,国王被决议执行死刑。即便在狂热的激情下,其实通过路易十六的死刑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法国人一定程度的克制与理性。他们是通过24小时的唱名投票表决这一死刑的,国王不是像通常在中国的农民起义中那样被乱军杀死的。插图《人类》219 王后玛丽?安东奈特像 勒布伦 油画 18世纪
第三部分:武断的泛读复辟了法国帝制
王后则在一年后的1793年“政治恐怖”中人头落地。那时候在巴黎“每天血流成河”。革命之后的肃清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不幸的是杀人成为习惯之后灾难同样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罗伯斯比尔在1794年的一个时间内,每天都要处决50个人。但是他自己也在7月28日和其他20个人被同时送上了断头台。著名的“现代化学之父”拉瓦希也在同年作为贵族被送砍头。据说当时的革命群众可以随时砍开私人居所的大门,然后进去随意搜查所谓反革命者的财产。
从混乱和对于社会的深度影响,以及它的狂热形态,“法国大革命”都几乎举世无双。“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人不再是以往的法国人,就如中国人经过“文化大革命”不再是原先的中国人。不同的是,“法国大革命”在现代政治体制方面给全人类还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所以至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称赞。
好几个偶然因素使1769年出生于科西嘉小岛的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的后期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他在1794年才引起人们注意。这个人应该没有很明确的政治理念。他的军人身份决定了他靠勇气和枪杆子发言。后来他横扫欧洲实际上是借着打击旧贵族反动联盟来实行他的侵略和帝国扩张政策。
爱国热情有时候与革命和进步相背离,看到如此勇猛能干的将军,法国人民竟然同意了拿破仑称帝,时间是1804年。拿破仑执政后不允许人民再要求什么“民主”、“自由”,最令人惊奇的是法国人以压倒多数拥护拿破仑称帝,投票结果比例是35 72 329 :2569。总是以数目来说明问题的“民主”看来并不总是睁开智慧的慧眼,简单的“民主”其实就是一种粗暴,它不仅复辟了法国的帝制,而且也曾经在古希腊杀死过苏格拉底。法国在倒退。
拿破仑之后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七、十八、查理十世如过眼烟云。这个王朝在1830年之后最终走上穷途末路。其后还有贵族推举的“七月王朝”上台。1848年,“果月革命”爆发,共和国在法国终于获得“万岁”。
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上半叶姗姗来到法国进行缓慢的发展。
对日后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在18世纪晚期出现,重要的发明人圣西门和傅立叶分别于1760年和1772年出生。
这本由吕一民撰写的《法国通史》是我在众多“法国史”中挑选出来的一本新近出版的书籍,共有400多页,44万字。至此,我对其“泛读”只进行到书的一半,停留在大约200页的地方。后面是法国近现代史。而我的主要兴趣就是在古代史中寻找与中国同时发展的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脉络,并加以评论。一切在古代就奠定了今天的基础,所谓“七岁看老”,用在国家也错不到哪里。
这是一本编写认真、文笔优美的历史读本,后面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法国现代更为多变的政治风云,尤其是对于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阅读了《法国通史》之后再去整体看待,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另外,此篇引号之内的定是吕先生的原文观点。没有标明直接引用的地方,凡有错误的观点由我个人负责,尤其是宗教与贵族方面的观点,多是我自己的观点。而一些常识性框架方面,由于不是原文,过于缩略不好加引号说明,请原作者谅解。
在这里,我得做个解释。我不是原作者的“弟子”,不敢辱没作者清名;另外,我的解读与原著根本不同,我只是利用了原著的框架来论述我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众多观点,所以,读我的文章不等于读原著,而读原著肯定也与我此文不同,对照之后你会明白这不是一篇简单的“缩写”,实在这个书写的过程为“移花接木”也,此文应该具有另外的独有生命力。后面阅读的《英国通史》与《世界文明史简编》同,不再解释。
写这篇短文时也借鉴了其他一些历史书籍,一并列在本书后面的参考书栏目中。
第四部分:在不列颠群岛漫步历史与文化的漫步
我本来以为,所有喜欢“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人是很熟悉英法史的,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发现我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事实不是这样。非专业的人很少了解英国史。我几乎想说,假如不了解英国史,就免谈现代化与现代政治。
为什么要了解英国史呢?在由钱乘旦和许洁明共同编写的《英国通史》里,我发现了两位作者的如下论断:不了解它,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没有这个国家,现在的世界就不是这个样!英国开创了世界的一种新文明,英国是一个“原生型”或“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而这样的?英国和中国正是这两个典型的两种版本,很显然英国是前者,中国属于后者。所以,知道英国是怎么样的,对于希望在中国实现时代化的人们或许是必须的一课。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在泛读这本《英国通史》的基础之上到英国伦三岛去做一次历史与文化的漫步。
今天英国人生活的地方叫不列颠群岛,爱尔兰与英国可以说曾经是一个国家;后来由于宗教等原因分离出去,而北爱尔兰也主要因为宗教的原因后来又留在英国属下;同样因为宗教原因,一部分北爱尔兰人又要求北部爱尔兰应该和南部爱尔兰合二为一。不列颠和爱尔兰是这个群岛中最大的两个岛屿。不列颠岛在地理上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英格兰、苏格兰与威尔士。
“海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与海洋相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不列颠人的至宝:古代社会因海的便利带给不列颠人开放的文化价值观”。曾经不列颠群岛是与欧洲大陆相连的,但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地质运动使海水淹没了连接带,不列颠人也就成了海洋民族。
青铜时代英国在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大杯文化”,它的称呼来自一种杯型壶。“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大杯人开始有贫富等级差别”。举世闻名的英格兰中部的巨石群则出现在公元前2900~2500年左右。
在英国,“与铁器时代相关的一般称为克尔特文化”。Celt,主要是一种语言。广义上的克尔特人指“铁器时代的欧洲和前罗马时期印欧民族的一部分”。公元一世纪,比尔盖人进入不列颠。“王”制开始出现。在公元前55年恺撒攻下大不列颠之前,不列颠克尔特人处于部落社会晚期。中国这时候已经进入汉朝。
地球上的人类文化充满了许多的偶然性。我认为罗马帝国对于不列颠的征服改变了英国的方向,甚至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而它们混合的一种政治文化在未来则影响了全世界。罗马人给欧洲带去了一种地中海沿岸才有的城镇文化和市民文化的萌芽。这个初级的文化很可能经过漫长的演化与1000多年后的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城市化”有某种特殊的联系。
实际上我想说,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走向,尽管它并不明显,但却一直潜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从2000年前就有城市化的雏形概念,另外一种从头就是农业化的国家概念。前者是欧洲,后者是东方国家。这只是我的一个大胆假设,具体论证当然还需要更多的资料。而罗马正是“城市化”文化在欧洲的最大缔造者和传播者。尽管罗马人在5世纪撤离了英国和西欧,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却在那里深深扎根,500年殖民已经足够一种文化生根发芽。以下或许可以作为具体的实例。
罗马人几乎在英国把罗马的城镇照搬过来,他们建造了广场、神庙、大会堂、公共浴池、戏院、竞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