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9-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道都为官方所尊,和谐共处。到西方取经的玄奘也是唐朝人。他们认为孔子、老子都是哲学家,而非教主,这还是由于中国人的现实主义性格,只希望借宗教以指引生活,而不致发展到狂热地步。毛泽东说:自古以来,中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对宗教也不过于执着,不像西方那样发生长期的宗教战争。此外,儒家思想远比佛道二教影响为大,几千年历久不衰,帝王利用,考试取士,以此规范社会人际关系等等。两人都认为这都值得大加研究。 在一个农家讨得一顿晚餐之后,他们沿着一条不知名的河岸从容前行。夜很静,也很美。午夜明亮的月光把他们的影子印在路上,轮廓分明。四顾茫茫,不见人家,也不知道还得走多远才有旅店。何况刘翰林所赠的40枚铜元,早已用完,纵使有旅店也不能住宿。于是毛泽东提议:我们就在这里消磨一夜吧,这沙滩岂不也可以作很舒服的床吗。他们就这样在沙滩上睡了一夜。萧子升时时醒来,毛泽东则睡得烂熟。在回忆录中,萧用很长篇幅描写了沙滩月夜如诗如画的情景,以及怀疑远处高坡上似蹲踞着一只老虎,因而引起极度恐怖之感。直到天亮之后,萧才发现,那原来是一块大黑石头。早晨起身了,继续沿着河岸走。不久,过了一座石桥,大路就逐渐同河岸分开了。他们一路谈论,不知不觉就进了安化县城。 这已经是上午10点左右,还不曾吃早饭,饿得很厉害。他们走到一家茶馆门前,犹豫了片刻,就昂然走了进去,在一张靠窗子的方桌边坐了下来,叫来了菜和早餐。吃饱了,怎样付账呢?商量之后,决定留一个人坐在店里等着,一个人去设法弄钱。讨钱很难,一些人是干脆不肯给,费了好些时间,讨了两条街,一共才讨得几十文,付账连一半也不够。于是又商量,终于想出一个办法,用这几十文先去买些纸来,写成对联,当“游学先生”,送字给那些商店的店主。旧社会一些潦倒的读书人,就这样弄几个钱来借以糊口。 在头一家店铺里,店员对于他们送去的对联大为赞赏,连声说“写得好,写得好!”就给了4个铜元。这时,店主出来了,问了一下,说:再给4枚。8枚铜元,就足够付茶馆的账还有余了。也有小气的,拒绝接受对联:字对我有什么用,拿去送给别人吧。他们说:写上了宝号的招牌,怎么能送给别家呢?你纵然不出钱,也请你收下。店主才不得已拿出了两个铜板。
第四部分:读社会这一本大书读社会这一本大书(4)
多数的店主看到写有自己的店名,都是表示接受的。有一爿茶叶店,店主读过书,也会写字,在收下对联之后,还请他们到书房里谈话,萧子升当即磨墨挥毫,为店主本人写了一副对联。那店主为读书人常不免穷愁潦倒,慨叹不已,临别,竟送给了20个铜元。 同茶叶店老板谈话时,那个老板谈到他有3个儿子,准备让一个读书,另两个学做生意,认为读书谋生是靠不住的。一路上两人于是引起了有关中国家庭制度的辩论。毛泽东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太重,所以缺乏民族情感。萧子升则认为不可太夸大国家观念,应两者兼顾。毛认为国家应占最优先地位:在未来最理想的国家中,儿童应当脱离父母,而由国家教养。 据安化地方搜集的可靠资料①,他们到安化时,曾到过第一师范同学罗驭雄和萧蔚然的家,在罗家吃过饭,给一个秀才送过对联。还查阅过安化县志,了解清代农民黄国旭领导的起义。到东华山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还在一个贫苦的夏婆婆家谈了很久。又到县劝学所拜访所长夏默庵老先生。夏毕业于两湖书院,为饱学之士,著有《中华六族同胞考说》、《默庵诗存》、《安化诗抄》等。老先生性格高傲,毛泽东两次求见被拒,第三次登门才接见。于是发生了前节所述考对联的故事。老人以客礼相待,请他们吃饭并住宿。在劝学所还观看了祭孔礼器,和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1953年5月,毛泽东还曾向安化地方去信,“与默庵先生在安化会过一次,请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此书后来没有找到。 离开安化,又向益阳进发。他们到达益阳县城的时候,看见墙上张贴的一张县政府的布告。他们惊异地发现,签署这布告的,是县长张康峰!张康峰,岂不就是第一师范的化学教员吗?于是他们决定到县衙门去拜访县长。 问过几次路,问到了县政府。门房拦住了他们,不让进去:滚开,叫化子到衙门里来干什么?他们要求门房通报,他们要见县长。萧子升掏出名片,将毛泽东的名字添在上面,交给了门房。可是门房拒不通报,双方僵持了好些时候。门房还不时口出恶言,威胁恐吓;这边也不示弱,表示不见县长决不走开。最后,从门房里走出一个老头,以试探的心情接过名片进去了。不久,他快步走了出来,笑容可掬地说,县长有请。那门房听了,目瞪口呆了。 张康峰看到这两位来访者,也很觉惊讶。当他听完这两位学生的陈述之后说:这在多数人都是不能理解的。说真的,我看到你们的穿着打扮的时候,我完全能够谅解门房的态度。 张康峰让他们两个先去洗了澡,同他们畅谈了很久。在饭桌上,张告诉他们:第一师范的同学有6个在益阳县教育界工作,一个担任县教育局长,一个中学校长,一个小学校长。他表示,要通知他们第二天早上到县政府来,开个欢迎会。两个叫化子又变成了上宾。他们在益阳停留了3天。告别的时候,张康峰坚持要他们带4块钱在身边,以备不时之需,并且命门房伴送他们到城门口。那门房想起初见时的情景,一路上低着头,一言不发。 出了益阳城,一路谈笑,走了几天,到了沅江。这一路上,他们讨论的题目是金钱、权力和政治权力,以及两者关系问题。毛泽东最反对金钱权力,资本家的金钱权力就是靠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得来。金钱万能,钱可通神,一个人只要有钱,可以公开做坏事。萧子升认为权力是坏东西,权力是一把刀。政治权力混涵着种种罪恶之源。毛反对将政治权力看成一把刀,组织国家必须靠政治权力。然后又谈到人类行为准则,萧援引孔孟之道:“君子忧道不忧贫”;“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毛则相信管仲之言:“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而孔子却说,“君子谋道不谋食”。然后两人又争论道德问题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萧认为物质进步远比道德进步快;毛认为道德不能解决饥饿问题。 沅江这时正涨西水(长江上游涨水,抬高了洞庭湖区水位,叫涨西水),县城周围全给水浸了,街道上也是水。毛泽东和萧子升于是放弃了继续漫游的计划,搭乘河船,迳直返回长沙来。在船上他们总结了一下此行观感,觉得身无一文,而能克服种种困难,叫化生活不致有饿死之虞。但是捱饿究竟不是滋味。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挨饿。萧子升说,肚子饿时手脚都没劲。毛泽东说,一路看到许多势利小人,都是些灵魂龌龊的拜金者;乞丐被人看不起,就是因为没有钱。 离船上岸,返校途中,他们在西门一家照相馆拍了一张照:雨伞搭在肩上,背负包袱。 在《早年毛泽东》一书中,笔者曾简要写到这次“行乞旅游”。根据当年第一师范老同学的回忆,还记有这样一段话:“萧子升放不下架子,向人问路,都要先整整衣服,干咳两声,然后开腔,还只愿进大户人家;毛泽东却态度谦和,言语亲切,愿意进小户人家,尤其热心于访贫问苦,同什么人都谈得来。”这就说明了书香子弟与农家子弟的不同本色。 他们在旅途中写的“游学”笔记,第一师范同学好友争相传阅,称赞他们是“身无半文,心忧天下。”① 这8个字,后来就一直成为朋友们对毛泽东的一种亲昵的赞誉。 毛泽东是非常喜欢旅游的,平时周末或假日,他总是和同学、好友们到市郊爬山或游览名胜古迹。据蔡畅的回忆,1918年夏初,毛泽东还同蔡和森到洞庭湖边一些地方,作了半个月的漫游。
第五部分:文化书社与自修大学《伦理学原理》批注(1)…(图)
韶山毛泽东故居 1950年9月下旬,周世钊应毛泽东邀请去北京之前,第一师范同学杨韶华将20年代初在清水塘借阅的一本《伦理学原理》,托他归还毛泽东。杨在扉页上写了一段话,说:“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同学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借镜当时思想之一斑。”由于知道我很关心毛早年读书生活和活动情况,周世钊启程之前,特将此书交我一阅。我打开书来,真是大吃一惊:密密麻麻写了那么多批语,是这样用功读书的呀!此书在我手上只能停留3天,即使能通读一遍,也来不及消化,于是托人将原书凡有批语的部分全部拍照,并放大成原书模样。我知道此书一进中南海,今后就再难以见到了。照片中有一部分批语,由于原字体太小,模糊不清,有的用放大镜也难断定。见到这本书之后,是最早促我写出《早年毛泽东》(初版名《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这本书的一个原因。1952年用一个月时间完成初稿时,我并没有将这些“批语”消化好,关于此书及其批语,我作了这样的介绍: 杨昌济教授伦理学,采用的课本便是这本《伦理学原理》。当时多数同学对于哲学不感兴趣,听课甚不专注;唯有毛泽东等少数人,用心听讲勤作笔记。他极爱读这本书,曾根据其中一些论点加以批判和发挥,写过一篇《心之力》的文章,被杨先生大加称赞,打了100分。这本书共约10万字,他一共写了12100余字的批语。全书还逐句用墨笔加以圈、点,打上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批语是用工整的行楷写在天地头空白处及行距间,小者如7号铅字,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批语最多的是第四章“害及恶”、第五章“义务及良心”,共5900余字;次为第六章,“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约1500余字;再次为第一章“善恶正鹄论与形式论之见解”,约为1100余字。批语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毛泽东抒发自己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的各种批判与引申;少部分是对原著的简要的赞同语和章段的提要。凡原著中合乎自己观点的地方,不论唯物或唯心,必浓圈密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说与吾大合”等语。对原著的否定与怀疑之处很多,常见这类批语:“诚不然”,“此不然”,“此节不甚当”,“此处又使余怀疑”,“吾意不应以此立说”,“此说终觉不完满”,等等。其中许多地方联系到中国的历史,墨子、孔子、孟子、宋明理学、王船山、颜习斋、谭嗣同、梁启超诸家思想,以及五四运动前夜的国事与思潮。总之,处处充满着追求真理、真知和改革国家社会的精神。 限于自己的学力,当时对这些批语的特点,作了这样几点概括,简意如下: 一、重视“个人有无上之价值”,“发达个性”,强调个性解放,从“无我论”到“唯我论”,即强调“个人精神主义”。 二、对于原著赞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