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说不-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家弗兰克·方、植物学家杨尚发等。李远哲设立了“杰出人
才发展基金”,目前已从商界募集了近3000万美元,协助海外
学者和科学家回台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
“我在IBM公司已干得够长了。”吴涛元说。他是斯坦福大
学机电工程博士,曾任硅谷IBM公司研究开发主管。“因为人性
险恶,我觉得在美国发展受到限制,而台湾却带给我更多机会。”
1993年由美返台的姚又文说:“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应用
物理系,紧接着到汉韦公司工作,以后又去了IBM公司。是因
为台湾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才回来的。”姚又文现在是台湾半导
体工业公司产品质量负责人。该公司是台湾最大的半导体集成
电路元件制造商。
新竹科学园区内155家公司虽为私人所有,但国民科学委
员会在土地、办公楼和研究方面都提供了资金补助。1993年,其
销售总额近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40%,到2002年,薛香
川估计销售额将达到500亿美元。许多曾留美的台湾工程师是
园区的最大功臣。园区内有好几家公司在台湾高科技公司中位
居前列。例如创建于1980年的全友公司占有全球桌面扫描器
15%的市场。
据统计,在过去5年中有600名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和工
程师回台工作,其中不乏拥有博士学位者。薛香川说:“我希望
在台湾看到一个个小新加坡的出现。”台湾第二个科学园区将在
高雄市附近兴建(高雄是仅次于香港和新加坡的世界第三大货
运港口)。薛香川预计第三个园区将坐落于台湾中部,而另两个
将在2020年前建立。
如此诱人的奖励措施,对年轻一代来说,台湾、香港地区
和新加坡、韩国等地提供的专业发展机会要比美国高科技公司
更多、更优厚。
成千上万的留学美国的亚洲人才回国工作,促使全球范围
内科技发展形势和科技力量的分布产生变化并重组。1993年获
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学生中有近半数是外国人,他们毕业后大
都继续留在美国,进入硅谷或诸如AT&T贝尔实验室等尖端科
学研究机构工作。这些富有才智的外国人对美国科技公司的发
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业周刊》曾撰文说:“如果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带着
他们的技术以及关系网回国发展,这将会缩小这些国家与美国
的科技水平的差距。以韩国为例,近10年来留学美国学者功不
可没,在下一代记忆芯片制造商业盟主竞赛中,正是因为有了
他们的支持,三星电子公司已与其日本对手旗鼓相当。”
《商业周刊》指出,目前已有上百名AT&T贝尔实验室的
“校友”回到台湾,加强了这座岛屿“半导体和多媒体设备的出
口竞争国。”《商业周刊》形容香港是“电子通讯和音响器材的
摇篮,这两项工业拥有数以百计的制造商。”并举王阿伦为例,
王阿伦在美国受教育,是NCR集团的前任电机工程师,他创建
了营业额超过5亿美元的V技术控制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智力
型玩具及无线通讯设备,如今已经发展成全球性公司。《商业周
刊》的结论是:科技人才的归国工作,“将导致下个世纪全球科
技力量分布的重心东移到新兴的亚洲市场中去。”
最起码的,这些人才可以加快亚洲国家赶超西方先进国家
的步伐。过去的三、五年间,科技赛场上各个竞争者之间的差
距已经缩小。在许多领域里,亚洲和欧美已并驾齐驱。亚洲有
远见的国家已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全力以赴。
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说:随着亚洲英才的回归,有能力
聘请西方人才的全球性大公司将更具优势。如果亚洲能在经济
发展与生活质量上兼顾,那将会有更多的外国人才选择这里发
展,尤其是西方的年轻人。
西方国家多年来的技术领先地位,在有些领域中也许还能
继续。至于在全球经济中最具影响力的应用科技,还将有赖于
许多素质高、懂得如何用科技改善人民生活的人才作出努力。从
这个角度看,印度和中国将在二十一世纪后来居上,因为两国
都拥有众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能向全世界推出新产品、新
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专业服务的重心将由西方转移至东方,为
亚洲带来繁荣与兴旺。约翰·奈斯比特毕竟是美国人,他是用
西方人的视角来看待东方,在表述上,完全使用准殖民者话语,
他的《亚洲大趋势》严格地说,不是写给东方人看的,他在为
西方处心积虑,是西方世界的忧患者和警示者。他要用实例来
说服西方,要加紧与东方的竞争,唤起西方的紧迫感,否则,西
方将失去以往的优势。但他的考察和预言中,却有不少值得我
们思考的东西。甚至他对亚洲邻国及台湾的介绍,都可以为我
们提供一些实证的经验。
未来的时代,争夺人才资源比争夺石油、矿产、黄金更重
要。亚洲国家要在将来遏制殖民化以及美国的权霸,实施人才
争夺战略比其它更有效。能够更多地把西方及美国的人才吸引
过来,为亚洲发展服务,那才是真正东方崛起的时代。总之,在
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激烈竞争中,亚洲应该打开更多的思路,认
识西方的实力并增强信心,增加手段的多样化,摆脱被动,积
极进取。
但我们不能走过去隔绝美国的老路,如果这样正合美国国
会中某些极右分子的心意。隔绝美国不是抗衡美国的办法,反
而成就美国遏制我们的目的。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在亚洲和西方
施加影响,让美国看清一个事实,即中国是正在国际间发挥影
响的大国,中国热爱和平,不许别国来干涉内政。美国与中国,
有着共同的利益。美国必须正视中国的利益和存在,美国必须
消减它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力量,西太平洋海岸的和平符合美国
的利益。抗衡美国的手法应该多样化,任何简单草率的做法都
带来不良后果。
抵抗美国不是我们的目的,现在和将来都是如此。相比较
而言,我们是双美国更热爱和平与自由的东方人,我们的抵抗
是为了打破现实的不平等,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建立我们繁荣与
富强的国家和美好的新生活。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美国
与西方在对待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中,确实存在着不平等。殖民
者的梦想仍然存在,必将成为我们趟向现代化道路上的阻碍。也
许,对于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一个没有美国的世界会更好。
没有炮舰和核导弹下的恐怖,也没有在文化上的渗透及经济上
的掠夺,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和平共处,共享人类文明。但是,这
只能是设想,因为美国不仅存在,而且永无休止地把它的手伸
向世界各地,不断在全球各个区域制造各种麻烦和冲突,所以,
抵抗美国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当是我们鼓足信心的时候,也许
一切并非如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说的那样乐观,但是前景已
经展露,而中国在16上中创造的奇迹般的发展速度,也已经有
足够的说服力。
我决不搭乘波音777
波音飞机在未来天空中的飞翔,可能带给我们的,不再是
天使般的自由和安宁。波音公司是世界最负盛名的飞机制造公
司。在我国的天空上,波音系列也将成为主力客航班机。波音
飞机的先进性和安全性似乎是已经得到公认了的。
但是,美国波音公司新近推出的最新机型——波音777却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忧虑。
自1995年6月起,波音公司最新的大型喷气式飞机“波音
777”每天在华盛顿和伦敦之间飞行。这项飞机制造计划耗资40
亿美元,它的设计完全是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出来的。对于美
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来说,这是一个技术和商业上的胜利。
1996年1月,马来西亚航空公司提出的包括15架最新飞机的
订单证实了航空业界众所周知的事实:随着抢手的波音777起
飞,波音公司将抢在对手的前面。
然而,就在波音777面临美好前景的时候,美国著名的
《商业周刊》经过4个月的调查,发现联邦航空局的官员两年多
来卷入了一场关于波音777潜在的设计问题的非常激烈的争
论,这种设计问题将引起严重的安全问题。《商业周刊》查阅了
数十件联邦航空局的内部文件并同该局为数众多的中层工程人
员和安全检查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其中包括直接在波音
777合格证项目中工作的几名人员。
这些人士中大多数在向《商业周刊》发表谈话时由于担心
报复而没有报出自己的姓名。他们说,联邦航空局的许多官员
对于这种飞机是否进行了足够的试验依然存有疑问。联邦航空
局的一位发动机专家在提到人们担心如果螺旋桨叶片断裂波音
777可能发生剧烈抖动时说:“这是一个安全问题,它可能导致
灾难。”
针对波音777的设计问题,波音公司的主管人员却拒绝对
《商业周刊》的报道发表评论。波音公司发表在书面上的声明
认为,“在历史上没有哪种飞机像波音777这样经过如此彻底的
试验。”联邦航空局的高级官员也不遗余力地为这种飞机辩护。
联邦航空局合格证颁发处主任托马斯·麦克斯威尼说,如果他认
为这种飞机不安全的话,他本来会“马上就停止颁发合格证件。
但是这种飞机已经达到了要求它达到的每一项规定。”
如果情况如这位官员说的那样,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据
说,中国的一些航空公司也将准备购买波音777。但是,了解情
况的人士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为满足波音公司的计划,
在当年4月19日约这种飞机颁发合格证时,联邦航空局的高级
官员驳回了该局自己的工程师对安全提出的担心,而是坚持颁
发了合格证。于是,受压制的人士从道义上对航空局表达了不
满。他们说,联邦航空局管理人员在没有对可能的设计缺陷进
行足够试验的情况下,就给波音777发给合格主,这种问题是
由于联邦航空局有双重任务造成的:联邦航空局的规章要求它
确保公众的安全并促进美国的航空业发展。对此,联帮航空局
内部的检查人员了指出,联邦航空局应当规定制造商确保他们
安全。
对于公众的指责,航空局则不予接受。麦克斯威尼干脆否
认有这种争论。他认为,虽然飞机制造商“努力争取在给它们
颁发合格证的日期前完成工作”,但是联邦航空局并没有为满足
波音公司的时间表而匆忙行事。麦克斯威尼此话的可信度当然
可以存疑,因为这不是联邦航空局第一次受到关于它同飞机制
造商关系太密切的批评。在过去公布的联邦总审计局关于联邦
航空局颁发合格证做法的报告中指出,联邦航空局在监督方面
太软弱无力。在正常情况下,联邦航空局在一种新飞机设计的
最后阶段才同制造商进行密切合作。在进行了试飞和检查是否
合乎联邦航空局的条例之后且在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时才能
批准新飞机合格证。联邦总审计局甚至还批评联邦航空局在大
多数取得合格证的试验中广泛依赖制造商的工程师。卡尔沃说,
总审计局发现,甚至在仍然存在设计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