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说不-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立场暂时无法靠近的民政部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未尝
不是明的举措。一个基本前提是,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美国
人在该地区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仅仅因为领土争端就把“中
国威胁论”引入以期建立一个反华同盟将会使所有当事国都会
付出代价,而渔利的只是美国。
再谈到日美安保体制的意义确定,这似乎不太让人吃惊。
在国权问题上,日本现在确实比较模糊。这与他们在战后
的立国政策有关。日本是在美国的扶持和帮助下走出二战的废
墟的,几十年来,他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
国家意识上都受控于美国,成为一个被美国所监护的孩子——
日本的身份比较尴尬,他们的富豪可以凭借金钱购买美国,但
他们在国际上的发言却很少有真正的自己的声音。
不要指望日本能真正亲近中国。他们的立场与亚洲其他
国家之间鸿沟已越拉越大。在中国的核试验问题上,日本这次
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甚至以冻结对华贷款相威胁。他们一次
又一次地要求中国了解日本国家的感情,因为“日本是遭受过
原子弹之害的唯一的国家”。
但日本有没有理解,中国是二战期间损失最为惨重的亚洲
国家;上溯几百年,中国一直是西方列强宰割、掠夺、欺凌的
对象?
日本有没有理解,中国几乎从未伤害过日本,但日本伤害
中国的次数却数不胜数。
日本人有没有看到,在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中,中国无论从
数量和质量来说都是最低的。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他们的较高水
平的核战略格局后,马上调转头来要求中国放弃核试验,这仍
然是典型的强权政治的做法。
世界上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承诺过:我们决不首先使作核
武器,我们决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所有的在美国做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中国一旦动作便是大
逆不道。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亚洲的疏离已到了何等严重的地
步。
日本必须明白,与美国结成一种专门针对中国的同盟对他
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在所有亚洲国家中,日本的口碑
确实不好。二战期间,日本给整个亚洲带来的痛苦可能在一百
年后都无法消除殆尽。怎样获取中国乃至亚洲人民的信任、怎
样帮助亚洲的崛起,这应该是日本的一个明智、明晰的目标。日
本必须意识到,在台湾问题上,它不应该表现得那么激动和语
无伦次。如果日本想表现自己在台湾问题上没有野心,没有旧
情未忘,它就应该学习亚洲其他国家,把台湾问题看作是中国
的内部事务。其次,从中国对台湾的态度引伸出“中国威胁
论”是没有任何法理根据的。前几年,日本有一位学者一直在
鼓吹中国分裂,认为中国的分崩离析将会永久地消除日本的担
心。所以,我们希望日本政府,不要在有意无意间接受那种荒
唐、无耻的观点,进而做出再次伤害中国人的举动。不要逆亚
洲潮流而动!
至于日本不满足仅仅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而想在政治
上有所作为的愿望,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日本要成为联合国
常任理事国一事则需要假以时日,谨慎对待。首先,日本并不
具备独立的外交表现;其次,日本对历史的反省离亚洲各国人
民的要求还很远——这一点,日本的作为与德国相比简直不能
同日而语。所以,日本目前仍不适合担任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因为它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印
度或非洲的某一个国家也许比日本更适宜。
4。撇开一个,敲打另一个
为了击溃美国建立“反华俱乐部”的阴谋,中国应该及早
行动起来,在建立亚洲新秩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前些日子在曼谷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证明这种设想将是可
能的。
我并不主张中国人打这张牌那张牌,“牌”说其实是国际政
治中一种短期的、肤浅的行为。我们应从世界格局的现实出发,
寻找中国与欧洲,中国与俄罗期,中国与东盟……各种利益的
连接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现实与前瞻的基础上,不
能被眼前的利害所迷惑。应该建立良性的、理解的对话机制。中
国应表达这样的观点,把中国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其后果无论
对哪一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其他国家应认识到,中国的强大
和繁荣并不会因国际政治中一些邪恶势力的压制和阻饶而受到
太大损害——这个进程是必然的、现实的。学会平等地对待中
国,与中国建立互惠互利的和平伙伴关系总比对抗更有益。
中国在国际关系的一些主要行动中,要有撇开美国的胆识
与构想。所谓“撇开美国”,其含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支持一些中小国家为反抗美国的强权而进行的各种
形式的斗争。
(2)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经济合作。如果美
国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我们就应把主要精力转向世界的其他地
区寻求投资、市场及其他贸易合作。应在民众中号召抵制美国
货,不看美国电影,中吃美国的小麦和大米。
这里举一个例子,对一摩托罗拉公司来说,相信大部分中
国人都是久闻其名了。据说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年来赚取
的利润已超过五十亿美元。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
这家广告公司承接了部分摩托罗拉的广告业务。他私下里说,美
国人真他妈黑,而且心口不一。摩托罗拉是一直许诺要向中国
逐步转让他们在通讯业的高新技术的——这一点也是该公司当
初与中国合作时的保证之一。但是,时至今日,摩托罗拉向我
们转让了什么呢,换句话说,现在他们能让中国人独立制造什
么呢?——据说只有他们生产的BP机上的金属链条。
我的这位朋友曾去设在天津的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合资企业
参观。他说,所有的中国工人下班后,都必须经过一道具有极
敏感的探测功能的电子门,以防工人们一不留神顺便带走什么
——而且,他们制定的规则是,对于工人中的嫌疑者,他们保
留搜身的权力。
美国所榜的人权、民主和自由到哪里去啦?
(3)北约的东扩和中国所面临的显性或隐性的“反华同
盟”,使国俄两国开始重新思考一些问题。现在,是我们两国从
地缘政治乃至世界政治的角度认真探讨一下双方在多种领域合
作(包括军事合作)的可能性的时候了。
(4)在远东地区,通过多种手段消除美国势力的渗透。应
使该地区国家懂得,美国的军事存在是一个随时会引发灾难的
火药桶,美国从什么地方来,就应该回到什么地方去。
日本必须认识到,在中日两国的关系史上,中国人对待日
本总是显得那么宽容、宽厚、宽广。在侵华战争时期,他们的
所作所为不论用何种愤怒的语言描绘都不为过分。但是,当日
本战败后,中国的不少普通老百姓却默默抚养了许多日本人的
遗孤,用他们的话说:“孩子是无罪的。”随后,在中日实现邦
交正常化时,中国又主动放弃了战争赔款。而当下的情形是,日本
正在以中国继续核试验为由,冻结对华日元贷款。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怨报德的国际“范例”,它提供的解释是,
日本从来就没有好好反省过自己给大半个亚洲人民带来的深切
痛苦;进而我们还能引伸出一个教训,对一个有深重罪责责的国
家如果不加以彻底的惩罚和提出正义的要求,这将会使其转眼
间又骄横自民来。在很多时候,中国人总是一厢情愿地“向
前看”,例如八十年代中期我们邀请了三千名日本青年来中国访
问,希望把我们的和平信念通过年轻的一代传达给全日本,传
达给未来——我们太善良了。在那三千名日本青年中,我估计
真正了解日本侵华真相,真正知道日本人在南京的大屠杀史实
的不会超过百分之十。
我认识一位在北京师大学习汉语的日本留学生大西留美,
在一次舞会上,我直言不讳地问她:“你知道日本侵华时在南京
杀了多少中国人吗?”——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刺耳的问题,也许
这个提问与当时的环境不太适宜,我们毕竟是在轻柔、美好的
音乐中跳舞。果然,她的手一下子从我肩膀上滑了下来,有点
神经质地反问:“您是什么意思?”我淡然一笑,继续往下说:
“有三十万,南京几成空城。”我已觉出了她的不快,因为她的
舞步近乎于应付了。但是事情还是没有结束,我们又在另一个
场合相遇了,她对我还是很有礼貌——在师大的逸夫楼一楼舞
厅,她主动邀我跳舞——我又鬼使神差地问道:“你知不知道五
十年前日军在南京是怎么干的?”她猛地停顿下来,站在那里一
字一顿地对我说:“您别忘了,张先生,您已经告诉过我了。”言
罢,返身坚决地走向座位。
也许是我太无礼了。
事情早已过去,提这种事没有什么意义。
特别是在舞会上,这更不应该成为一个话题。
我确实忘记第一次对大西留美小姐这过这番话,但我永远
不会忘记她对我说话的神情。
很多事情表明,敲打日本,在必要时用力敲打日本是重要
的。
在美国开了一个可恶的先例之后,日本国内也有些亲台的
国会议员鼓噪着要求邀请李登辉访问日本——我们应该向日本
人发出明确的信号,如果在这一点上他们跃跃欲试,也想试探
一下中国的承受力,那么它将会承受意想不到的后果。
日本人要把对华日元贷款同其他问题截然分开。要知道,这
种贷款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一处道义的对过去的补偿成分。
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客座研究学者赤叶恒雄说:“日本现在等
着看华盛顿发出的信号,当华盛顿的信号混乱不清时,日本的
信号也混乱不清。”这句话道出了日本外交的实质。事实表明,
日本在国际中总是确立不了自己的主张,“美国一打喷嚏日本就
感冒。”甚至不惜抛弃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呕心沥血修复的双
边关系,实在是缺乏二十一世纪战略眼光的表现。
对于日本来说,把和平仅仅作为一种愿望是无济无事的。鉴
于日本的历史,日本人应好好地学习和平,驱除野心。和为一
个亚洲的日本,不要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供
其驱使,以期分得一杯甜羹。
人口问题的药方
关于中国的人口政策问题,美国及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包
括梵帝冈)一直咬住不放,大加攻讦,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借出
席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机会,又一次指责中国,认为我
国的妇女不能拥有自由地决定要几个孩子及要孩子的间隔的权
利——而这种权利则和人权是紧密相连的。
在北京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来中国访
问,他受到了邓小平先生的接见。两人在交谈时布什又一次对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予以质疑和不满。邓小平思索了一会儿说:
“我们可以接受你们的意见,但如此一来,中国每年将会多出生
至少2300万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中国来说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