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普京-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一俄罗斯”目前有党员40多万名。2002年4月,“统一俄罗斯”党联合国家杜马中的右翼政治势力褫夺俄共在杜马各委员会主席职务,促使俄共内部出现分裂。9月封杀俄共就土地私有化等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的议案,削弱了竞争对手的力量。同时,“统一俄罗斯”党将尽力使用好“普京因素”,倡议进入杜马的得票门槛由5%提高到12。5%,意在将其他党挤出俄政坛,以响应普京提出在俄建立两党或三党制的设想,提出政府“政治化”,要求部长以上高官必须加入亲总统政党,力争使普京在其第二任期内成为该党领袖。“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主席别斯帕洛夫2002年11月29日在参加地方媒体领导人会议时公开声称该党是“俄联邦总统普京的党”,鼓动修改宪法,将俄总统任期由4年改为7年。
格雷兹洛夫当选为最高委员会主席后,频频召开党内和支持者会议,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力争在2003年杜马选举中独占鳌头,终于如愿以偿。
第一章 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第3节 对金融寡头重拳出击(1)
2003年10月25日清晨5点,夜幕尚未完全拉开。一架从诺夫格罗德飞往伊尔库茨克的俄图—134客机降落在新西伯利亚托尔马齐沃机场,准备加油。
哪知飞机刚刚停稳,突然客机四周灯火通明,警笛大作,十几辆警车仿佛神兵天降,呼啸而至。一眨眼的功夫,警车将飞机团团围住,荷枪实弹、身着黑色迷彩作战服、戴着面罩的特种兵冲进机舱,搜捕俄罗斯首富、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一位“强力部门”官员迅速走到坐在头等舱、惊魂未定的霍多尔科夫斯基面前说:“请跟我们走一趟!” 霍多尔科夫斯基强打精神回答:“我们走”。就这样特种部队的士兵从飞机上揪下了俄罗斯首富。
2004年6月16日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莫斯科一家法庭就商业诈骗、偷税漏税、伪造文件等7项指控接受了审判。
2003年俄将媒体大亨古辛斯基、传媒和汽车工业巨头别列佐夫斯基驱逐出境。8月又将古辛斯基在希腊逮捕。
此前在2000年,普京政权曾迫使工矿业大亨波塔宁向国库上缴1。4亿美元的罚金,以惩罚其在私有化进程中的压价行为。
终于,曾经在叶利钦执政时代搞私有化时造就的、颐指气使、操纵政权的俄罗斯寡头,现在已经成了普京政府的主要整治对象了。普京就是想把那些被寡头掠夺的国家财产,想方设法地再为国家夺回来。
现年40岁的霍多尔科夫斯基曾是俄罗斯不可一世的寡头。
1963年,霍多尔科夫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个普通家庭,后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拥有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他经常戴一副无框眼镜和一块塑料表带的普通手表,穿西装很少打领带,笑容可掬,温文尔雅。
霍多尔科夫斯基最初的发迹得益于“共青团经济”。1986年,他出任莫斯科伏龙芝区共青团委副书记。当时国营单位纷纷成立合作社,也就是公司承包给个人经营。霍多尔科夫斯基也加入了首批下海经商者的行列,他与人合伙承包的合作社叫“梅纳捷普”。最初的买卖是贩卖假酒——包括从国外弄来的“拿破仑”牌假白兰地和假冒伏特加酒,此外还倒卖过牛仔服、计算机等紧俏商品。
当年和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同起家的瓦列里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当初是一个很勤奋的人,一天工作将近12小时。那时在莫斯科开公司,都是个人干个人的,而且都是为了一个项目开公司,挣了一笔钱就赶快把公司给关了,赶紧跑掉,不然就会被抓,送去蹲监狱。霍多尔科夫斯基在运作这样的小公司方面很有组织才能,而且他特别敢于冒险,挣钱也很疯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梅纳捷普”开始经营当时苏联人很熟悉的一种日用消费品——古巴红糖。霍多尔科夫斯基在给了外贸部门大量好处之后终于获得了这个贸易机会。当时苏联和古巴之间是易货贸易,霍多尔科夫斯基向古巴提供苏联的石油,换取红糖。通过这些交易,他大赚了一笔。
在经历了多年商场的历练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盼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88年初,霍氏结识了一名叫格鲁博维奇的人,此人的父母都在苏联银行工作,而且官职显赫。于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这个机会,动用了各种手段,成立了一家民办银行,业务挂靠在苏联银行的莫斯科伏龙芝区支行。1991年5月,霍氏注册成立了“梅纳捷普国际银行联合体”,后来又改名为“梅纳捷普国际财政联合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实行私有化。这为资本向少数人集中提供了法律框架和依据。之后,国家采取的“全权委托银行制度”使寡头在金融领域迅速膨胀。1995年实施的抵押拍卖进一步帮助金融寡头完成了资本集中的最后过程。
1995年,在尤科斯石油公司的拍卖中,霍氏旗下的“梅纳捷普”投资银行以3。5亿美元买下78%的股份。两年后尤科斯石油公司上市,市值达90亿美元,现在的市值更是高达200亿美元。
尤科斯石油公司到手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开始专心经营石油业务,先是为公司筹措得17亿美元的资金,接着收购了东方石油公司。他采用西方的经营理念,在公司内部实行透明化管理,在主要的俄罗斯石油公司中,尤科斯石油公司是第一个依据美国标准公布季度财务报告的。而投资者也对他给予了回报,仅在2001年间,尤科斯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升了250%。
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02年的排名,尤科斯石油公司位居世界500强企业的第267位,而他个人也以80亿美元的净资产名列全球富豪榜的第26位,在俄罗斯国内更是高居榜首,成了令人瞩目的首富。
2003年8月,俄反垄断政策部批准尤科斯石油公司与俄排名第五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尤科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成为俄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私营石油公司,其市价总值达400多亿美元。2002年两公司的石油开采量达7。5亿桶,占俄罗斯全国石油总开采量的29%,而俄媒体估计,经历这一兼并后,霍氏的资产已经猛增到了约200亿美元。
霍氏具有冒险家的性格,这与他迅速致富的经历紧密相关。但他的野心还不仅仅停留在钞票上。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他对于政治的兴趣也日益显现出来。
霍多尔科夫斯基近年来经常与克里姆林宫唱反调,大有要成为总统普京的政治对手之意。他广泛结交政界人士,在俄左中右各派中大力培植代言人。他积极向反对普京的俄共、“亚博卢”集团和“右翼力量联盟”等提供政治资金,并向很多慈善机构捐款,借此提高在西方的知名度。2003年9月,霍多尔科夫斯基又买下了以批评普京政策而闻名的《莫斯科新闻》。
霍多尔科夫斯基有明显的亲美政治倾向。他频频飞往美国,与美国议员和能源部长会面,并且曾表示要与美国的石油公司结盟。
这一切不能不令很多人怀疑这位石油巨头有意干预政局、甚至问鼎克里姆林宫。对此,普京自然决不会容忍。
第一章 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第4节 对金融寡头重拳出击(2)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2003年10月25日戏剧性地被捕后,被关押在著名的“水兵寂静”监狱。该监狱是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专门用来关押重要政治犯。3天后,他被转移到条件较好的莫斯科4号监狱内一个4人的囚室羁押。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案子办得非常快。俄罗斯检察官在霍氏被捕当日对他进行了审讯,随后立即把他送上了刑事法庭,要求法庭批准逮捕。莫斯科一地区法院同日晚批准对霍氏进行拘押至2004年12月30日。
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指控犯有欺诈、逃税、伪造公文、利用欺骗手段给他人造成财产损失、侵占财产和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等6项罪行。据俄总检察院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公司及其下属机构非法攫取的资金和逃税金额总共超过10亿美元。如果对霍氏的所有指控都成立的话,他可能最多被判入狱10年。
霍氏被捕消息传出后,尤科斯石油公司股价一天暴跌了19。3%。为了保住公司,霍多尔科夫斯基2003年11月2日在狱中发表声明,宣布辞去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职务,当天股价回升12。9%。
霍多尔科夫斯基一案被称为自原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最重大的案件之一。分析人士认为,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垮台由普京政府一手“导演”,目的是拿霍多科夫斯基开刀,“驯服”众寡头,使其听命于政府。
创刊于1934年的国际时政双周刊《世界知识》这样分析寡头经济:
和霍多尔科夫斯基一样,寡头们的发家史,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之前。在当时短缺经济条件下,他们靠违法经商和私有化获得了第一桶金:
罗卡瓦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总裁别列佐夫斯基靠倒卖汽车起家。奥涅克辛姆银行集团总裁波塔宁靠倒卖战略原料出口配额和许可证致富,卢卡伊尔集团总裁阿列克别罗夫则得益于苏联计划经济的遗产。
到苏联解体时,寡头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开端。而他们的真正迅速发迹,则是在俄罗斯宣布实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全面实施向资本主义过渡以后。社会经济转型、私有化无疑是俄罗斯寡头产生的大环境。回顾苏联经济改革的历史,早在1988年,“苏联国营企业法”等法律的通过就为经济官僚开了绿灯,为国家财产的占有权集中到各企业厂长手里打下了基础。1992年开始的私有化只不过为“资本向少数人手中的集中”提供了法律框架和依据。之后国家采取的“全权委托银行制度”使寡头在金融领域迅速膨胀,1995年在现金私有化中实施的抵押拍卖使金融寡头完成了资本集中的最后过程。俄罗斯寡头是大规模私有化的特殊产物,由于其崛起的特殊方式而被俄罗斯媒体称为“投机资本和大规模掠夺时代的象征物”。
资本与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资本与权力的结合原本是垄断资本发展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俄罗斯却得到了极端的发展。在叶利钦时期,寡头与政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别列佐夫斯基曾理直气壮地说:“俄罗斯的大资本家当然要同政治家搞在一起!在政治家身上下赌注,这才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在1996年的总统大选关键时刻,正是由于七大寡头的联合支持,叶利钦才击败对手当选总统。叶利钦当选后,对在大选中做出“贡献”的寡头投挑报李;别列佐夫斯基被委任为权力巨大的处理独联体事务的总统特别代表和地位显赫的国家安全会议的副秘书长,波塔宁被任命为政府副总理,而一些下野的政治家和政府部长,也几乎都能在寡头控制的大公司和企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到普京执政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俄罗斯政府接连换了四届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基里延科、普里马科夫、斯捷帕申。每一届政府组成的台前幕后都少不了寡头们的参与。在莫斯科流传着这样一个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