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人生快乐么么茶 >

第7章

人生快乐么么茶-第7章

小说: 人生快乐么么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上苍保佑,他们真的如愿以偿地挣到了100万、干到了正处级或者有了妻子和儿子,那么他们真的会快乐吗?    
    不会!他们来不及甚至刚刚享受实现的刹那欢乐,新的目标,比如说200万、正厅级以及“五子登科”等又会接踵而来,让他们疲于奔命,因此并不快乐。    
    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曾经说:幸福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副产品。这种副产品是在过程中产生的。    
    重目标的人必然是苦多乐少,因过程总是比较长。在这种人生里面,快乐就好像是海市蜃楼一样,引诱人不断地向前奔跑。只为了能够饱饮一顿甘泉,却在痛苦与压抑中等待一生。    
    比如说,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要进行构思、搜集资料、不断校对,还要与编辑交流。如果在这些过程中一心想:“这些事做完,等我拿到书我就很快乐了。”那么在搜集资料和校对的过程中就没有快乐,要到书稿完成时才有快乐。    
    真的想要快乐,我们应当在搜集资料时就应快乐起来。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当作是在与很多有才华有思想的人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得到很多见闻与感悟,有一种神交古人的快感。    
    日常生活中,在进行读书写作等种种活动时,就要想这个过程就是生活本身,不要等到达到某种目标时才快乐。目标标达到后,即使快乐无经巨大,也会转眼消失。    
    快乐和其它感觉一样,不过是一种肌肉电流,是不能储蓄下来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说:幸福在于自知拥有幸福,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只有学会欣赏和品尝过程的人,才能享受长久的快乐,一直兴味盎然地往前走。    
    切开追求的馒头    
    阿巴格从小生活在茫茫的草原上。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父亲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    
    父亲就从兜里掏出一大个馒头,切下一块放在阿巴格的手上。    
    父亲说:“人生的追求就象这一大个馒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占一块,不要希望能够吃下整个馒头,你吃不下,而且也无法保证以后不饿。你必须每次吃掉一块,能其它的都保存起来,一点点地用。每一个阶段,你都要把馒头吃出不同的味道来,这样才能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馒头在一个地方全吃掉,也不要把它丢掉啊。”    
    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跟随父亲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远大的目标,但却不要指望一下子实现。即使把所有的一切一下子全投入,我们也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全部目标,只能白白浪费了“追求的馒头”。    
    在生活中,很多人做事都希望能够一杆子插到底,想要一了百了,一下子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说,这种人的基本生活态度就是贪多求快,然而这种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身边不少年轻人好强气盛,在大学毕业时分配不理想,就下定决心,不蒸馒头争口气,非要考北大或人大的研究生,却因为本人专业基础不扎实、外语水平不高,连考数年都没能成功。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的目标分开,先读一所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基础扎实了再进京读博士。    
    我们每个人或大或小都有追求,追求的大小多半会左右我们做事时所作的决定。人们常常在小成功后,追求也随之增大。刚入股市,我常常想,赚点钱补贴家用,不要太贪,每股涨那么3—5角钱就抛。然而,时间一久,就不再满足于“挣个零花钱”了,再作选择决定时,想的是如何赚更多的钱,被膨胀的利欲冲昏头脑而失去理智,最后不仅没做到理想中的大买卖,连赚小钱过日子的愿望也差点落空。    
    一位快乐者在实现他的计划是总是小步前进,成功不仅在于最终完成整个计划,也在于实现计划的每一小步。    
    把追求的“馒头”切开,当外在的和自身的条件不完备时,如果我们的“馒头”很大,就把它切开,变得小些再小些。那样,即使条件同样不是很好,因为追求已经变得很小,容易得到满足,反倒更容易成功些。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注意实现目标的策略,把它分成若干层次,限定在某月某日达到某个层次。也就是说,我的每个大目标中都包含着若干个小目标。    
    这样的话,从整体看这是个需下大功夫才能完成的工程,可从局部看,它又是一个由若干较易完成的小工程构成的,只要分阶段一个个地完成,那么实现整体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很多人的想法恰恰相反,他们集中到最远大的单一目标。但他们也许并不清楚,哪一个方向距离目标更近。    
    我们首先要归纳出自己到底想成为哪一种人,然后分析出那种人将会达到的目标。当我们成为那种人的时候,目标会以副产品的形式被实现。    
    学习把追求的“馒头”切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和局部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经常能把自己调整到便于发挥潜力的最佳状态,获得成功是很自然的事情。    
    很多人都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想法:如果把精力集中到最远大的单一目标,就能得到最大的成功。但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目标距离成功有多远,是200米还是200光年。    
    因此,如果说需要树立一个远大目标的话,那么这个目标应该是未来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先总结出自己想成为哪一种人,然后分析出那种人将会有怎样的成功,以及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当我们成为那种人的时候,成功也就在走过的路上以副产品的形式被实现了。    
    


第一部分第三章 在奋斗中享受人生(2)

    干好最近的活儿    
    我们的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一句简练的话来概括,就是:干好离我们最近的一件活儿。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需要追求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一个聪明的人知道自己能力和智力的边界,知道有一些角色是自己永远扮演不了的,因此才不会冲动地、人云亦云地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英国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志铭吸引了所有前来凭吊怀古的人: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    
    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    
    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力所能及的目标开始。    
    在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往我们的不胜任阶层攀爬,向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迈进,仿佛追求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却比比皆是这种盲目追求下的牺牲者。    
    我们看到一批批人,而且是人类中的大多数人,争先恐后、汲汲争取,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一开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试着做些小事情。通过做这些小事,经验积累了,信心增强了,日后才能干些大的事情。    
    所以一开始,我选择的目标最好有短、平、快的特点,完成起来花时不多、投资不大,一旦失败打击也不太大。    
    比如说,想开一家大的出版公司,不妨先开一家小书店,投资额不过几万元,就当是一次尝试。等到越做越大,人缘、社会关系、商业信用、实践经营经验逐步得到增长,就能干大的了。    
    一句话,制定好的目标,一定要有条不紊地去实现,要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首先追求力所能及的目标    
    比尔带着哪把钥匙?    
    据说,亚历山大大帝有一匹烈马,所有的骑手都无法驯服它,被它狂暴地摔下来。    
    后来,一位聪明的骑士走到马的跟前,他没有像其它人一样紧紧地抓住缰绳,也没有急着爬上暴跳如雷的马,而是仔细地观察,最后马鞍下找出一根铁刺,正是这根杀扎进了马的肉里,使马暴躁不安。    
    这位骑士拔掉了铁刺,然后给马上药,最后轻松地驯服了那匹号称无法驯服的马。    
    许多问题和驯服这匹马的道理是一样的,所有的关键可能只在于找到那根别针。    
    2001年5月,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五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快乐、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它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题?其它四把锁在哪一只或哪几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美国的大陆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目后,一下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它到底是一道语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他交了白卷。    
    考试结束,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能测试题,内容不在书本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的观点给一个分数。    
    这位大陆学生在这道9分题上得了5分。老师认为,他没答一个字,至少说明他是诚实的,凭这一点应该给一半以上的分数。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却仅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它的钥匙都锁在这只抽屉里。    
    后来,这道题通过E—mail被发回国内。这位学生在邮件中对同学说:现在我已经知道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凡是回答这把钥匙的,都得到了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赞赏,我们们是否愿意测试一下?说不定从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    
    同学们到底给出了多少种答案,我们不得而知。    
    据说有一位聪明的同学登上了美国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他在该网页上发现了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我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我们人生的秘密。    
    


第一部分第四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