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快乐么么茶-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扬和证明自我。哪怕这个答案同样会带来很多的困扰,但毕竟不会迷失。
它认识自己的这种知性反映着一个人对于人生的自我意识的程度,历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重视,并将其作为人生成功与快乐的一种途径,甚至成为所有成功与幸福观念的核心。
孔子说:仁者寿。如果一个人不能自觉到他生存的意义,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地活着,那是要不为孔夫子所赞成的。庄子也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烦恼。无论儒、道、佛,在论述人生幸福时,时刻提醒:一个人千万要认识自己。
我们不要再寻找那个可以隐藏自己的集体,而要找到自我。当我们不再想从别人那儿找到快乐,才能成为自我,而不是一个生活在假象中的人。
再进一步说,我们要成功,依靠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毫无缺点。许多缺点其实换个环境就不是什么问题。缺点的背后还有优点,我们刻意消磨掉缺点的同时,也许就连优点也一起打磨了。
第四部分第十五章 快乐不在于别人(1)
让爱我的人看着我快乐,那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让恨我们的人看着我快乐,那是对他们最好的报复。
快乐在自家的后院
一位散打宿将参加锦标赛,自以为一定可以夺得冠军。却不料在最后的决赛上,遇到一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双方皆是铆足全力出招攻击、攻击,对打到了半途,散打宿将惊觉到,自己竟然找不到对方招式中的破绽,而对方的攻击却往往能够突破自己防守中的漏洞。
比赛的结果可想而知,散打宿将惨败在对方手下,也失去了冠军的奖杯。
他愤愤不平地回去找他的教练,在教练面前,一招一式地将对方和他对打的过程,再次演练给教练看,并央求教练帮他找出对方招式中的破绽中,苦练出足以攻克对方的新招,在下次比赛中,打倒对方,拿回冠军的奖杯。
教练笑而不语,在地上划了一道线,要他在不能擦掉这条线的情况下,设法让这条线变短。
散打宿将苦思不解,如何能像教练所说的,使地上的线变短。最后还是舍弃继续思考,而请教教练。
教练在原先那条线的旁边,又划了一道更长的线,两者相较之下,原先的那条线看来变得短了许多我。
教练开口道:“夺得冠军的重点,不在如何攻击对方的弱点。地上的两条线,只要一条自己变得更长,另一条线也就在无形中变短了。使自己更强大,才是你所需要的。”
必须以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者。真正的快乐者不需要战胜别人,他不需要与别人争一日之长短,甚至也不必对别人的攻击正面还击。
再进一步来说,作为个人,如果我们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快乐,通过别人来获得快乐、成功和承认。这是一种相当糟糕的方法,真正优秀的人是不需要别人来证明的,他不需要利用任何外在的追求与比较来获得快乐。
正如英国剧作家杰罗尔德说:快乐之花永远生长在我们自己家的后院,而不能从别人的花园中采得。
大珠慧海禅师第一次参见马祖时,马祖问他:“你从哪里来?”
大珠说:“从越州来。”
马祖问:“你来这里要干什么?”
大珠说:“来求佛法。”
马祖说:“我这里一点东西也没有,还有什么佛法可求?自家的宝贝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
大珠问:“什么是我自家的宝贝?”
马祖说:“你现在问我的东西,就是你的宝贝。本来一切都有,什么也不欠缺,还向外寻求什么?”
大珠慧海由此顿悟。
当我们沉溺于别人的评价中,而忘了自己的抉择时,这是对生命存在的遗忘,这种遗忘能导致我们误入歧途。因为人生是自己的存在,不是别人的评价,别人不能代替我们存在。沉溺于别人的承认与指点中,是无视自己的独特性,是舍已从人。
曾经听人讲过这样一个寓言。这个寓言只有寥寥几句话,却足以让人思索很久。
一群探险者在沙漠里分头行动,遇到了沙尘暴。
结果有一个人到了中午还没有回来。另一个人带上地图,出发去找他。
第二天早晨,沙尘暴结束了,失踪的人也回来了,他说:遇到沙尘暴时,他艰难地确定了自己的方位,然后以营地为目标,一路挣扎着回来了。
但是去找他的人再也没有回来。有专家分析说:这个人的目标是失踪的人,结果在漫无目的的寻找中迷失了自己的方位,因此才无法回到营地。
当我们不是以人生的营地而是以别人为目标时,就是在舍已从人,这时离危险也就不远了。
只有当一个人只做为个人存在时,他才可能是真正的快乐者。做为个人意味着他不需要一个评论者,也不需要任何其它人,他不需要从别人那儿得到承认。只有当他成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判断者,才能让赞扬或批评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我们为谁而活着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以孝为本,而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在这种观念下,人生的苦乐绝大部分都于此维系,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这是其典型说法。
在民间,也有一句俗话形容人的这种状态:“两头人养,中间养人”,意思是说,在幼儿和老年阶段,我们需要让别人抚养和赡养,而在青年和壮年,就要担上养育孩子和赡养父母的责任。
这是中国传统人生的缩影,每个人都把自己背负的这种责任看得很重很重,并且不加限制地放大,形成了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地位名利标准,认为人生在世只有荣华富贵,或者干成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才能光宗耀祖。
人们为家庭而活,为父母而活,为子女而活,为事业而活。他们最具有牺牲精神,也最能舍去自身利益与感受,最能关注别人利益和淡化自我的要求。
人生而有责任,但是不能让这种责任夺走我们的快乐,不能因为这些责任而为了别人而活着。
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会了解真实的自己,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不会探询自己最深切的渴望,因此,我们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很有能力,只不过是为了活给别人看的。
一个晚期癌症患者,拒绝治疗的念头一生出,就被家人苦苦哀求:为了我们,你也该活下去呀……,于是,他在最后的岁月里饱受三次手术痛苦。出生不由已,善终也同样。
一女孩硕士毕业考取博士,同时又被一家公司录用。其姐苦口婆心劝告,一定要继续读博。原因仅仅在于她本人年轻时没有机会升学,女孩只好硬着头皮读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她以此回报姐姐曾作出的牺牲。
一姑娘婚礼前突然发现男友品行不端,她告诉母亲不想结婚。母亲软语相逼:证明都开了,可不敢让人看笑话,姑娘婚后一个月怀孕,两个月闹离婚,半年后走出围城,十个月后成为单身母亲。人们宁愿接受一个悲剧合情合理地发生,却不能明智地选择不让它发生。
有一位朋友从学校毕业后,留在学校里搞研究。
可这位朋友是一位性格十分外向活跃的人,面对厚厚的书本根本坐不下来。一年过去了,他没有任何成果出来,结果被点名批评。
挨了批评以后,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证明给院长看,我并不比别人差!”于是,他开始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自己并不感兴趣的研究中去。他变得沉闷,不爱说话,有人经常看到他对着电脑咬牙切齿。
这位朋友的精神可嘉,但却迷失了自己。
在生活中,思考一下这样几个问题
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向往的,或者是别人给予我们的?
这份婚姻和家庭给我们带来的是充实、欢乐还是仅仅是一种责任?
这份友谊是出于真心的相悦,还是仅仅因为一份面子?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身不由己,源于我们在人生舞台上的多重角色,源于我们很少琢磨过“活给谁看”。
人世间最高的原则就是人的快乐,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追求和寻觅,我们都是为了自己,是活给自己看的,为什么要活给别人看呢?每个人都是可以很快乐的,每个人都有一把开启快乐之门的钥匙,可是很多时候却把快乐的钥匙给了别人。
因为与同事关系不顺利而心情郁闷,那样是把快乐的钥匙交给了同事;被老板批评后心里委屈,是把快乐的钥匙交给了老板;朋友离开后茶饭不思,是把快乐的钥匙交给了朋友;下雨天就很烦,天热也会烦,是把快乐交给了上天;我们觉得一无所有而苦闷,是把钥匙交给了所有能够给我们钱的人。
人群中有很少一些智者,当他们发现做不到“活给自己看”时,选择了”不活“,比如海明威,比如川端康成,比如三毛。
父母姐妹,至爱亲朋,左邻右舍,因为瞧着我们活的“看客”众多,我们需要活得殷切,我们殷切地活在了大家的期望和认同里。反过来,我们的因为有了看客而变得假装快乐。
能在没有人干涉的情况下保持快乐的心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我们在与外界的关系发生磨擦时,甚至在受到外界巨大压力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心灵的晴朗和明净,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快乐不是给别人看的,而应该是一种自我感觉。只有把别人当别人,才能找到良好的自我感觉,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没有观众喝彩的戏,即便再好,也不会有上演的必要。同理,一味讨好观众的戏,捧场再多,也会有谢幕后的冷落。天下很少有人能真正活出自己。皇帝老子也有不称心的时候。
人生会有许多责任,生活会有尽不完的义务。而要提醒您的是,生命真的太短暂,生活可以变简单。在所有的责任和义务里,在生命拥挤的时空中,不要忘了给自己一点权利,更别忘了给自己一点闲暇:如果有件事情让您受困,作出抉择前,一定先想想,我更愿意活给谁看?
是谁在影响我们
有一次,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相信自己。
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手拿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
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