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她做的两个实验完全正确,手写11页多,共达三四百行
↓ 一份化学实验报告足有400行
的文字描述,加上两个反应流程图的实验报告,已经很清楚地指出实验中每一步有什么现象,证明了混合物里有什么成分。这份报告无论从格式、思维逻辑上看都是很正规清晰的。但是,在“反应现象”和“最终结论”里出现同一个错误:应该是“加了盐酸后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证明了未知反应物里含有铅的成分”,错写成“加了盐酸后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表明出现了铅离子”。实际上,她是既得出了准确的结论,也知道了正确的结果,只是没有用严谨的化学语言格式来表述。老师就为了这一点小错误,一口吃掉她20分,相当于拿了个C的成绩。
咳,真是个没有同情心的老师啊!
但是,不正是这样严厉和严格的教师,才培养出具有严谨的研究精神的学生吗?以小见大,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能出大科学家的原因。这种不为“高考”所左右的研究性学习,老师对学生一丝不苟的要求,也许正是当今中国的教育所应该借鉴参考的。
这种以培养基本的独立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实验并不是个别有兴趣的学生的额外作业,而是所有选修这门课的学生都要做的实验。事实上,这门选修课当时有两个班,每个班大约有20个学生,他们每人每个星期都要按课程要求做一个实验。女儿未来的专业兴趣虽然不是在理工科,这门大学水平的化学课完全可以不必上,但是,她还是选了这门课,因为她认为基础学习不能偏科,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要了解的。
研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优秀的学校普遍安排研究性学习,以实验和独立思维的研究所带动的学习使学生充满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研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
疲于奔命的高中
对美国高中生的偏见
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美国高中的现状,但是,他们往往过于草率地下结论,或者用他们对美国教育肤浅的认识哗众取宠。他们并不知道,实际上,今天有的美国学生的确非常用功、拼力竞争。
来美以后,读过不少有关美国教育的中文书,都是出自旅美人士之手,根据“第一手”资料和“亲眼”所见而写的“真实”的美国教育。作者中既有专业和业余记者、作家,有长期旅美的学者,还有短期来美访问、学习的各种背景的人,甚至还有在美国高中短期学习过的学生。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美国教育的无能和落后,但这和我们亲历亲闻的很不一样。女儿小时多次回国,也感觉到人们对美国教育存在片面的认识,不免愤然,写了如下这篇短文。
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陈词滥调。当然,理想的世界是摆脱了陈词滥调的,不过不幸的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理想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把它们分门别类成三个范畴,我们可以说,那些陈腔滥调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再么就是无所谓的,因为它并不伤害任何人。然而,有时那些于人无损的陈词滥调正是我们最在乎的。在我的脑子里,有一件我最在意的事,那就是有关学生,特别是对十几岁的高中生的偏见。
这些陈词滥调根植于世界各地很多成年人的脑中。住在这个国家以外的有些人认为,美国学校的学生没有多少事可干,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享有接受最好教育的特权,人人都可以上学,美国学校的学习特别容易。不过,他们没搞明白的是,那些不好好做功课的人,虽然仍然可以上学,但是不会及格!可惜,并不是仅有那些外国人有这样的观点,甚至有些美国人也认为,美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无忧无虑的、不负责任的人。也许这些人上学的那个时代是那么轻松的,但是,对我来说,就不是这回事儿了。如今,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因为大多数人都希望进入好大学,上高中是他们得其门而入的唯一办法。由于竞争更激烈,学校的功课也就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多。
必须承认,从幼儿班到初中,学校是没有什么挑战性的。我们没有多少作业,唯一操心的事是偶然的考试。然而,初中和高中的差异是巨大的。我在跨入高中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上高中以前,我为自己预设了很高的目标,计划修很多课,什么都想学。我知道高中的课比较难,并且时间很紧,但是,我当时并不知道,到底课有多难,时间有多紧。我当时甚至也接受现在十分厌恶的那个偏见,我想,学校的功课,不就是和风细雨吗?我从来都不知道,那么多的业余时间该拿来干什么。
上学第一天,我到教室里,等着听那一节又一节、长长的、年复一年的、每学年第一天都要听的规章。我知道在小学这是很重要的,但是这种“第一天”的讨论永无休止,我们不停地上这种课,甚至从初小一直上到初中。
高中开始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了,高中将会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有一件事是我绝对没有想到的,那就是上学第一天就有作业。这简直是荒谬。
哪个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给我们布置作业?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不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那一天起,我抛弃了对于美国高中的偏见。那天离校前,我有两个测验,还有一大堆当天晚上就要完成的作业,那些作业的量比起初中一个星期的作业量还要多。
接下来的那几个星期是艰难的调整适应期。有一天,我忘了写英文课的作文,因为那天晚上做功课,一直忙到过半夜,把作文的事完全丢到脑后了。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才想起这个作业,不过,那时我并没有太担心,老师总不可能因为我忘了,就给我一个零分吧。她也许该知道,那天晚上,我还有其他课的好多作业呢。
这是典型的高中新生的想法。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老师站在教室前面收作业。
桑德斯太太,就是这个老师!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听人说起有关这个老师的恐怖的故事。我听说过她的考试有多难,她对论文的要求有多高。但是,我不太相信那些传言。没想到,第一个零分真的记到我的成绩单上!那一天,我才意识到,我不得不相信那些传言了。经历了这个教训,我知道,我的忘性得改了。
至于那个偏见,主要是关于美国高中生的工作量。很不幸的是,人们根本不知道一般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工作量。我上高中的第一年( 相当于中国的初三 ),熬过半夜到凌晨,成为很平常的事。我逐渐变得习惯于每天只睡不到5个小时,在那些过了半夜还没睡的日子中,偶尔还得彻夜不眠,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那段时间里。有时,我甚至发现,这样彻夜不睡反而更好,因为如果彻夜不睡,我还是活蹦蹦的挺好。然而,一旦睡了两三个小时,就要面对无法醒过来,也无法起床的问题。
对美国高中生的偏见
以我在十年级的头3个星期为例,可以说明我们的工作量有多大。一开学,我的英文二级老师斯坦巴克太太就摆出了要整死人的气势。我们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开学第一星期的经历》,这篇作文要求开学的第二个星期一交稿。紧接着,第二天,又要交另一篇作文,这篇作文是分析罗伯特·佛罗斯特的诗,到第三星期结束以前,我们还必须读完一本文学原著,然后,整理出全书的对白,并且还要写出我们对每段对白的分析、评论——这一段段对白的目的,它们在这里所起的文学上的功能和作用,我们的感想,等等。同时,也是在这个星期内,我们的另一篇作文《通过仪式》也到了交稿的期限。这篇作文写的是人生中的某个重要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并且由此让我们学到了什么。所有这些作文都不是可以随便胡扯几下的作业。她对我们的要求是很高的,她的评分也非常严厉。然而,所有这些学习工作量都只是一门英文课的作业而已,我还没把其他那么多门课的作业算进来呢。这年,我上的课还有西班牙文三级荣誉班、法文三级荣誉班、地理荣誉班、代数二级荣誉班、化学荣誉班,还有交响乐课。
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美国高中的现状,但是,他们往往过于草率地下结论,或者用他们对美国教育肤浅的认识哗众取宠。他们并不知道,实际上,今天有的美国学生的
← 这个夜猫子有个伴儿
确非常用功、努力竞争。因此,我希望,有一天,终于有人发现,美国的高中究竟是什么样儿,也希望我们的劳动能够得到一点点的尊重。
老爸感慨:
可惜这一天来得太晚,女儿1997年上十年级时写的这篇文章,今天才有机会在这里公之于众。时过境迁,如今她已经完全不在乎人们的想法了,虽然抱这样偏见的人仍然比比皆是。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 Edward Humes )曾经获得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他从2001年秋季开始,花了整整1学年的时间,在加州的一所公立高中“蹲点”调查。在学校听课,找学生询问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
根据一年深入的亲身体验,他写了一本书,书名为《梦想的学校》( School of Dreams ),此书于2003年9月出版。全书近400页,只有3大章。他在此书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
4是有魔力的数字:
4小时睡眠,4杯拿铁( Lattes )咖啡,
这本书描述了加州惠特尼高中( Whitney High School )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为了成绩,为了人生目标,为了SAT,为了考上好大学,他们拼了。
记得有一次,女儿为了完成论文,彻夜不眠。早晨上学前,如往常一样,她来到我的床前,对我说Bye?鄄bye。她握着我的手说:“爸爸,我一夜都没睡,你摸摸我的手,好凉啊。”
我正在梦中,闭着眼睛,握着她软软的冰凉的手,口中喃喃道:“嗯,是很凉,嗯……我好困……Bye。”
她在我脸上亲一下,再喊一声“Bye?鄄bye”,就出了屋。
仿佛听到车库电动门的响声,梦中女儿冰凉的手把我惊醒。我跳下床,顾不上穿外衣,冲出门,开上车,一路紧跟在女儿的车后,一直到她的学校,看着她把车安全地停在停车场,我才满腹心事地回来。嗨,可怜的孩子,这么苦,都是自己找的。
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的每一所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国高中生。美国的高中生也不都像女儿一样,他们完全可以不必这么辛苦的。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自愿选择辛苦的人都不会是多数,如同精英也总是少数一样。但是,在美国,确实有这样刻苦努力的学生,他们都是自己作出这样的人生抉择的。
当中国优秀学生们向前冲的时候,如果感觉生活太苦、负担太重的话,除了可以读笔者这本书之外,还可以看看休姆斯先生的《梦想的学校》。那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在世界的另一端,还有一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