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58章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58章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变得有了“意义”和“满足”。而真正卓立不凡的
精神往往是孤独的,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便再也没有什么能支撑
自我了。于是,米兰·昆德拉发出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这感
慨中包含着对命运的无奈与愤怒。

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特丽莎。虽然托马斯爱特丽莎,但他却不愿做
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于是,他不断地与其
他女人偷情,并用这个不得已的手段向特丽莎表明,他绝不属于特丽莎,托
马斯是自己的托马斯。然而,托马斯却又不能不承认,他嫉妒别的男人靠近
特丽莎。于是,是为爱丧失自己,还是为自己丧失爱,成了托马斯解不开的
两难。

而原本是乡村酒吧服务员的特丽莎则与托马斯来自完全不同的世界,乡
村的粗俗使追求精神生活的特丽莎痛苦不堪,她坚信精神是高于肉体的,她
不能忍受托马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她想起她鄙俗的母亲——一个
惯常开些下流玩笑,把肉体看作是工具的迟暮美人。然而,特丽莎又无法左
右托马斯,她只有痛苦地与他维护着一个家庭的外壳。

终于,“布拉格之春”震动了这个脆弱的家庭,特丽莎立刻找到了自己
的意义,她热心地充当着一个爱国记者的角色,却不知她镜头摄下的反对者
的形象为后来当局立案帮了不少忙。而不愿媚俗的托马斯虽然同情反抗者,
却不愿签名支持他们,也不愿签名帮助政府,因为在他看来,给谁签名都是
一种媚俗行为,他不愿替别人充当制造声势的工具。

不久,托马斯与特丽莎逃到了瑞士,以躲避当局的迫害。但特丽莎很快
发现,自己的“爱国记者”的角色在异国他乡很快便失去了舞台,更令她不
能容忍的是托马斯的老情人画家萨宾娜也来到了瑞士,于是特丽莎愤然返回
了布拉格。在离开特丽莎最初的几天,托马斯确实感到了自由,但很快失去
责任的“轻”让托马斯难以忍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
份“重”,于是在几番挣扎之后,托马斯又回到了特丽莎身边。二人在当局
的迫害之下,被发配到了乡村,最后双双死于一次意外事故。

而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到了瑞士以后,又爱上了单纯的大学讲师弗兰
茨,但与弗兰茨不同,萨宾娜也是一个坚决的反“媚俗”者,不过她却从人
们的“媚俗”中得到了好处。虽然她的画作并不出色,但正值“布拉格之春”
结束的时候,西方观众们出于对她遭难的祖国的同情,纷纷解囊买下了她的
作品,让她平空发了一注财。不过,萨宾娜明白,其实她的画作好坏与她祖
国的命运其实是两回事。令她惊讶的倒是,当布拉格的人们排成长队,抗议
苏军入侵之时,西方的人们也排成长队,以游行的方式来“声援”捷克人民。


萨宾娜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集合在一块,来表达他们并不复杂的主张。在
她眼中,这样的“团结”事实是对人们个性的强奸,于是她愤怒地喊出:“我
不反对共产主义,我反对的是媚俗。”

然而,萨宾娜的新情人弗兰茨却不这么看。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
稳定的事业与家庭,而且颇有名望。但这一切只能让他觉得“轻”,该有的
都有了,而且来得容易,因此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呐喊的那份
激情。于是,他愚蠢地加入了所谓“和平大进军”,为一场不相干的战争而
游行。令他难堪的是,他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行动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反对“媚俗”是米兰·昆德拉所有小说的共同主题,但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又有了进一步的涤化,并将“媚俗”的主题放
在了人类命运的框架中去加以阐释,因此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当我们为他
笔下的四个人物的命运而感慨时,我们不难产生对自身命运再认识的冲动。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不事点染的作家,但他却向读者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世
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每个读者的位置,因为我们也必须去面对人生,也
必须去面对“轻”与“重”的抉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为成熟
的一部作品,因此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结构上,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此
外,其中细致独到的心理描写,犀利准确的点评、浓淡适宜的抒情风格以及
幽默而沉重的笔触,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虽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是以其
深刻而著称于世的,但他的笔墨功夫,叙事风度也卓尔不群,堪称文本方面
少有的巨匠。在充满着哲人的深刻之外,米兰·昆德拉显然还具备诗人的激
情以及散文家的敏锐,而其中任何一种特质都足以令其傲立当世。

总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本世纪难得一见的巨著,对于热爱小
说的读者们而言,不读它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三章误解的词。作者采用释词的词典编法写小说,令人耳目一
新。
2.第六章伟大的进军。这一章重点演绎了使作者成名的那个著名的
词:“媚俗”。
《红与黑》

作者:(法)司汤达

成书时间:1830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

闻家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1828 年,一位贫穷的法国作家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之中,他曾经数次试
图自杀,立下的遗嘱也达6 次之多。然而,两年后,正是这位自杀未遂者,
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后来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在法
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作家赢得了“现代
小说之父”的巨大声誉。这位作家叫司汤达,这部作品便是《红与黑》。

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出生于法国格鲁诺贝的高等
法院律师家庭。7岁丧母。早年目睹过共和党人的革命活动,并曾投入拿破
仑的麾下。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又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密
切往来。他的一生充满着不熄的政治热情。贝尔虽然终生未娶,却有着令人
眼花缭乱的恋爱史。他抱着“我必须爱别人并且被别人爱”的信念,先后同
许多女子发生恋爱关系,然而又一一失去她们。到老时还是一个光棍。贝尔
遍尝了生活的各种滋味,心中满怀对革命岁月的怀念与向往,对复辟王朝的
怨愤与仇恨,以及对爱情的种种回忆。1829 年,他的这种生活积累在《司法
通报》上一条情杀新闻的引发下,喷薄而出,竟使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在短
短的5 个月之内,完成了《红与黑》的写作。

《红与黑》以1815~1830 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刻画
了一个下层平民个人奋斗的典型,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思想意义。它
的最大贡献则是其心理活动的描写。小说以细腻、深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
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
深层意识的活动。在艺术上,它无疑是为欧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开
了先河。

《红与黑》在今天已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最为璀灿精致的艺术宝石
之一。但这颗宝石绚丽的光泽为人所知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它在诞生年代所
受到的冷遇与后来的誉美之辞几乎同样令人惊讶。

1830 年,《红与黑》出版发行,它立即遭到文学界的讥评。那时法国大
名鼎鼎的作家兼批评家福楼拜说:“依我看来,这部作品写得很坏,无论在
性格或者构思方面都是不大容易理解的。”大文豪雨果则十分轻鄙地评论道:
“我试着读了一下,但是不能勉强读到4 页以上。”文学家们虽然承认司汤
达富有才智,有时也写出了一些有趣的短论,但认为他不大可能写什么长篇
小说,因为他缺乏写长篇的想象力,更没有幻想与趣味。法国当时的达官贵
人们更不知道有个作家叫司汤达,部长、警察、暗探们也只知道有一个叫亨
利·贝尔(司汤达本名)的“煽动家”、“无神论者”、“雅各宾派”。

司汤达生前,对《红与黑》表示欣赏的只有歌德和梅里美。歌德有保留
地赞许作者“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深刻的见解”。梅里美则在1842 年为
司汤达所作的讣词中说:“也许20 世纪的某一位评论家会从19 世纪卷帙浩
繁的作品中发现贝尔的书,并且比我们同代人更公正地对待他们。”


但是,司汤达并不太把同代人对他的毁誉放在心上。他不是《红与黑》
中于连式的野心家,急于得到公认,但他也决不妄自菲薄,他有强烈的自信。
他曾在给巴尔扎克的信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死亡会让我们与他们调换角色。
在生前,他们可以对我们为所欲为,但只要一死,他们就将永远被人忘记。。。 
我想做的却是另一个抽签比赛。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 年为人阅
读的作家。”

司汤达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不爽,《红与黑》问世50 年后,它金子般耀
眼的光泽逐渐为人们所“发现”了。法国自然主义鼻祖左拉热情洋溢地称赞
司汤达是“我们的大师”和“先驱者”。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极力称
颂司汤达的心理描写技巧,他继承和发扬了司汤达的这一传统,后来成为“心
灵辩证法大师”。法国杰出小说家纪德干脆称《红与黑》是他平生最受益的
书籍。

事实上,《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
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竟相仿
效他这种所谓“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
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100 多年
来,《红与黑》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主
人公于连也成了世界人民熟知的一个名字。法国如今有专门研究他和《红与
黑》的学问——“司汤达学”和“红学”,有专门研究刊物——“司汤达俱
乐部”。

内容梗概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镇维立叶尔一位木匠的儿子。他相貌标致,宛如
纤弱的女子,但在那孱弱的躯体中,却蕴含着高度的感性,不屈不挠的意志
以及超人的记忆力。拿破仑虽已倒台,但于连对他却极其崇拜。他不满于木
匠的工作,决心要干一番伟业,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于连把自己装扮成一
个虔诚的教徒。因为这是王政复古年代唯一留给平民的职业。他出任市长
德·瑞那先生的孩子们的家庭老师。德·瑞那夫人迷上了这位面色苍白的小
伙子,对他一往情深。于连为了获得对她的控制权,便主动诱惑市长夫人,
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但当他们俩打得火热时,风声传遍了整座城市。这对
情人设法大事化小。德·瑞那先生同意送于连到贝桑松的神学院。于连走后,
德·瑞那夫人陷入悔恨之中。她的良心因其通奸行为而受到折磨,她变得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