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
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
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
为“史诗般的作品”。在日本,“《三国演义》不仅为人们所喜爱,拥有最
广泛的读者,”而且,精明的商人们还从中找寻经商成功的秘诀,认为成功
的企业应像“桃园结义”那样团结,像“三顾茅庐”那样求贤,像“挥泪斩
马谡”那样纪律严明;成功的企业家应同诸葛亮那样高瞻远瞩,应像曹操那
样老谋深算,应如周瑜那样机敏聪明。在《三国演义》的故乡——中国,在
汹涌的商品大潮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广泛学习借鉴《三国演义》中的谋略,
从中汲取有益的教益和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以其无以伦比
的丰富内涵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力。
内容梗概
一、《三国演义》重点故事人物
1.“乱世奸雄”曹操
曹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典型“奸臣”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是与《三国
演义》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的。该书在曹操首次出场时便介绍了他
幼年时诬叔欺父的恶劣行径。“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
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
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父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
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
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曹操这种诡计多端的恶劣品性,随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越加变本加厉,且越加阴险凶残。曹操谋刺董卓未遂逃至吕怕奢
庄上,吕伯奢令家人热情款待,他却疑心吕家不怀好意,竟将吕家八口杀死;
后发现是误杀,却又将外出归来的吕伯奢一并杀死,说是“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当曹操率军在淮南与袁术军作战时,军粮将尽。他密令
仓官王■用小斛发放军粮,引起士卒不满。曹操随即以“盗窃官粮”罪名将
王■处斩,借以隐瞒军粮将尽的事实,稳定军心。《三国演义》以这样的情
节来描写曹操的所作所为,揭示了他凶残狡猾的性格特征。
同时,《三国演义》也渲染曹操的老谋深算,善于玩弄权术和“雄才大
略”,来刻画他的“奸雄”形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下令将搜获的部下与
袁绍暗中往来的书信全部焚毁,表示他的宽宏大量,这在袁绍残余力量仍较
强大之时,实为高明之举,可暂时稳定内部。而在其内部稳定之后,曹操却
又设计将袁绍余党300 余人一网打尽。汉献帝身旁大臣祢衡,痛恨曹操专权,
击鼓裸衣骂曹,曹操因其“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
能容物。”便令祢衡出使荆州劝说刘表投降,企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而
在祢衡行前,“却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在曹操羽翼尚未丰满
之时,他打着汉献帝旗号,声称“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北伐
南征,乘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待其势力坐大后,东汉政权已在他
的掌握之中,他见取代东汉王朝的时机仍不成熟,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汉
献帝名义打击消灭异己势力,以期最终取代刘汉王朝。曹操手下的谋士荀■
看出曹操的野心,劝他不要封魏公、加九锡,他怀恨在心,但又无罪名强加
于苟■,便送一“亲笔封记”而实际上“并无一物”的食盒给荀■,暗示荀
■自尽,荀■会其意,于是服毒自杀。曹操的另一个重要谋士荀攸也反对曹
操加封魏王,他威吓荀攸说你“欲效荀■”吗?致使荀攸“忧愤成疾,卧病
十数日而卒”。《三国演义》通过上述这一系列描写,进一步突出和完善了
曹操的野心家,阴谋家的“奸雄”形象。
2.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自他初出茅庐之始,便
立刻成为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自称对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
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国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
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然而在中
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而又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大半篇幅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
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为刘备指出了今后图谋霸业的具体道路,
“真万古不及之人也”,赋予了他超人的智慧。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首次
在博望坡用兵,当时兵不满三千,将不过关张,竟杀得夏侯■10 万大军丢盔
弃甲,烧得曹操胆战心惊,赢得了关羽、张飞的衷心“拜服”。赤壁之战是
本书的重要战争之一,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他只身过江,“舌战
群儒”,扫除孙权疑虑,使其决计破曹,建立了孙刘联盟。机敏聪明的周瑜
看出诸葛亮“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三番五次企图予以剪
除。而诸葛亮则沉着机智,料事如神,巧妙地利用忠厚老实的鲁肃为掩护,
一次次避开了周瑜的暗算,同时顾全了协力抗曹的大局,维护了孙刘两家微
妙的联盟关系,终于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势占领荆襄九郡,为刘备
集团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赤壁之战中,前敌总指挥是周瑜,而运筹
帷幄,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诸葛亮,与心胸狭窄的周瑜相比,
更显示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诸葛亮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善于随机应变。在
著名的“空城计”故事中,马谡违背诸葛亮将令,丢失战略要地街亭,致使
司马懿15 万大军逼近西城。当时诸葛亮身旁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军士2000
余人,形势危急。然而诸葛亮镇定自若,从容布置,“大门四开”,“每一
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
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上“焚香操琴”。司马懿来到西城,一见此情景,知
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料定城中必有埋伏,立即传令退兵,西城
得以转危为安。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给敌人造成了
判断上的错觉,从而扭转了极其险恶的局面,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
也反映了他超人的胆量和气魄,以至于连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叹息
说:“吾不如孔明也。”诸葛亮这一传奇式的智慧人物之所以在中国广为流
传,就是于人物自身概括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而反之,人民群众又可以
从这一人物身上汲取聪明智慧,这就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成为人
民群众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3.忠肝义胆的关羽
关羽是本书中的另一重要人物,自桃园三结义起,关羽与刘备便形成了
君臣加兄弟的关系。本书在宣扬关羽刚强的性格、无与伦比的武艺和“深明
《春秋》大义”的儒将风度时,着重颂扬了他的忠义精神。在桃园结义后的
数十年中,他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历经难险,始终“义重如山”。当关羽在
下邳被困而被迫降曹后,曹操“累送美女金帛”,竭尽拉拢之能事,然“财
贿不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他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千里走
单骑而去,表现了关羽对刘备“誓同生死”的忠义之情。本书在颂扬关羽的
忠义时又突出表现了他的“恩怨分明”。对刘备,不仅有桃园结义之情,更
有匡扶汉室之誓,故此亲如手足,生死与共,历经千难万险终不背叛;然而
对刘备不共戴天的死敌曹操,关羽也是恩怨分明。为报答曹操的恩情,他斩
颜良、诛文丑、救白马、解重围。赤壁战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表
现出极消极的、完全建立在私人恩怨基础上的忠义。因此关羽的忠义具有明
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团结互助、平等相处,“四海之
内皆兄弟”的朴素愿望;另一方面,那种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保守、狭
隘的忠义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元成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宪宗封他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清世祖更加封他为“忠义神武
关圣大帝”。正是在人民的朴素愿望和历代统治者大力宣扬的交叉作用之下,
关羽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封建社会忠义之士的光辉典范。
二、《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权术
在《三国演义》书中,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
己私利,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
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贯穿了全书的始终。
董卓作乱之时,十八路诸侯兴兵讨伐,声言“共赴国难”,而暗中却各怀鬼
胎。孙坚为先锋出兵攻敌,统管粮草的袁术认为“孙坚乃江东猛虎”,恐其
力量壮大,故拒绝发放粮草。孙坚在洛阳宫中无意中得到传国玉玺,便立即
背弃反董卓盟约,“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反董卓盟主袁绍闻讯向孙坚索
要传国玉玺不成,便暗中写信给荆州刘表,命他在孙坚返回江东途中截取。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
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换刘备”。此
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
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
唯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
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
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
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
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
即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
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故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
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
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
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正因为本书中充满了谋略权术的运用,因此民间一向有“少不看《水浒》,
老不读《三国》”的说法。其意思是年少者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
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易使年轻人学会造反,故少不看《水
浒》;而老年人阅历丰富,《三国》偏又是充满了谋略权术之书,丰富的阅
历与谋略相结合,会使老年人茅塞顿开,更难于驾驭,故老不读《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