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

第113章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113章

小说: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们平生第一次显露出一种奇怪的神经不安。他们的荣誉越大,不安越
甚。最后他们都采取了拒绝荣誉的态度。这一对夫妇胜利地渡过了这次“磨
难”,而且团结一致,逃避尊荣。

1906 年4 月19 日,一个星期四,骤雨的日子,比埃尔·居里出门去参
加理学院教授联合会的聚餐。过马路时,比埃尔·居里被马车撞倒,车轮从
他头上辗过。就在这两位学者誉满全球的时候,居里夫人失去了她非凡的伴
侣。居里夫人沉静地处理了丈夫的后事,星期日便又走进实验室。她拒绝了
政府发给比埃尔·居里的遗孀和遗孤的国家抚恤金,继任了居里在巴黎大学
的讲座,担任了居里实验室主任,并完全承担起供养居里父亲和自己两个女
儿的责任。她把悲痛深深地藏在心里不使人看见,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哭泣,
不肯受人怜悯安慰,从来不对别人发出绝望的哭声,不告诉人在夜里折磨她
的恶梦。

1908 年,居里夫人在索尔未被聘为“实验教授”,教放射学,这是世界
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教这种科目的人。后来她又完成了一项有普遍重要性
的工作:制备镭的第一个国际计量单位。这就是后来遍布五大洲的计量单位
的标准。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家后,还不断受到科学界顽固保守势力的
冷遇和压抑。1911 年,她接受朋友的劝说,参加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的竞选,
结果以一票之差落选。反对者所持理由是:女人不能成为科学院院士。然而
公正的人们敬仰她。就在同年12 月,由于她发现了镭的化学性质和运用,获


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不久法国医学科学院选她为院士。

一项伟大的发现,一种传遍世界的声望,两次诺贝尔奖金,使当时许多
人钦羡居里夫人,因此也就有许多人仇视她。恶毒的诬蔑像一阵突如其来的
狂风一样扑到她身上,妄图毁灭她。匿名信的烦扰、公开的暴力威胁一同扑
向她,而且还有新闻记者的助阵。更有人责备这位专心工作的学者,说她破
坏家庭。而实际上的居里夫人生活很严肃、很谨慎,而且特别可怜。居里夫
人被逼得几乎要自杀或发疯。她患了重病。这都是荣誉给她带来的恶果,这
是她憎恨声誉的理由之一。

就在居里夫人命运中的调子最暗淡的时候,她的祖国要在华沙创立一个
放射学实验室,请居里夫人来领导,把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学者迎回去,
让她永远留在祖国。居里夫人是从不受怨恨驱遣的,在这样的时候,她急切
地、真诚地考虑自己的责任所在。她没有离开巴黎,因为她渴望已久的实验
室,终于决定创设了。这时候逃离巴黎,就是消灭一个伟大的梦想。

巴黎大学为居里夫人建造的实验室终于完工,大门的石头上刻的是:镭
研究院——居里楼。这个实验室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放射学的实验室,
由玛丽·居里领导,一部分是研究生物学和放射疗法的实验室,由著名学者
兼医生克娄德·瑞果教授领导,专研究癌瘤的治疗方法。这两个孪生的研究
机构彼此合作,发展镭学。

1914 年,一战的硝烟弥漫到法国,居里夫人立即关闭了实验室,在法国
妇女联合会的支持下,创造了第一辆“X光汽车”。居里夫人4 年的时间奔
走在战场,挽救了大批受弹伤士兵的生命,而她自己的身体却受到X射线和
镭的严重破坏。

战争使许多人一无所有,50 多岁的居里夫人这时差不多又成了穷人。居
里夫妇发现镭后,为了使镭尽快地服务于人民,立即公开了提取镭的方法,
拒绝申请专利权,尽管那时他们的生活还很艰难。因为在他们看来,“取得
专利执照”是违反科学精神的。这时镭的价格已达到10 万美元一克,而镭的
发现者却没钱能买一克镭继续进行实验。1920 年5 月,一位叫麦隆内夫人的
美国新闻记者采访了居里夫人。问到居里夫人有何愿望时,居里夫人说,她
想要一克镭,以便进行研究,她买不起。麦隆纳夫人回到美国后,发起了一
场筹募玛丽·居里镭基金的全国性活动。很快便筹到能买一克镭的钱。居里
夫人亲自到了美国,从哈丁总统手上接过了一克美国赠给她的镭。她把这克
镭捐给了她的实验室。

1934 年7 月4 日,长期疾病缠身的居里夫人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67
岁。她发现的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现在还在挽救,而她却成了镭的牺牲
品,她患的是白血病。

精彩篇章推荐

1.第八章“巴黎”、第九章“每月四十卢布”这两章讲述了居里

夫人在巴黎求学期间艰苦的生活和顽强的学习精神。读来令人发奋,催人向
上。(第94 页—117 页)

2.第十章“比埃尔·居里”这是充满阳光的篇章。这一章讲述了玛
丽和比埃尔·居里的相识、相爱。文中对比埃尔·居里科学上的成就以及他
的品质、人格、家庭状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第118 页—137 页)
3.第十二章“镭的发现”这一章描述了居里夫妇在探求镭的过程中
所表现出的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执着探索的忘我态度。(第152 页—163
页)
4.第十八章“1906 年4 月19 日”这一章叙述了比埃尔·居里惨遭
不测的经过,以及居里夫人对待灾难的态度。(第238 页—254 页)
5.第二十章“成功和磨难”这一章叙述了失去丈夫的居里夫人痛定
思痛,忘我地投入工作,并再次获得巨大成功的过程。由不得让人对这位伟
大的女性的才智和人品充满爱戴和钦佩。(第265 页—278 页)
6.第二十三章“美国”这一章讲述了美国赠送给居里夫人一克镭的
前因后果。读来在感动之余又充满感慨。(第309 页—323 页)
精彩语言辑录

△被压迫者心中形成的冷酷无情,是政治压制造成的最不幸后果之
一。
△我只惋惜一件事:日子太短,过得太快。一个人永远看不出完成
了什么,只能看出还应该做什么,而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他
就可能失去勇气。
△我们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
有恒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既然有做某件事情的天赋,那么无论如何
都必须把这种事件做成。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们应
该不虚度此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
合意的希望都放到未来。
△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镭是一种元素,它是属于全世界的。
《中国科学技术史》

作者:(英)李约瑟
成书时间:1952 年
类别:科技史
版本推荐:科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李约瑟教授的煌煌巨著。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
的科学技术,就必须读这部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成就,就
必须读这部书;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就必须读这部书。

我们国家本来是有编纂历史的伟大传统的,但近代以来,我国科技落后
了,有志之士急于赶上先进的西方,把精力大都投在学习、应用现代科技上,
对本民族传统的整理未免就拖延下来。因为语言及文化的相对关系,中国人
了解西方,相对于西方人了解中国,要广泛与深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
研究的深入,中国人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站在全球历史上的科技史。李约瑟在
全书的序言里,站在一个西方研究者的角度,列出了写这么一部中国科技史
的条件,共有6 条:(1)有一定科学素养,并从事多年实用研究;(2)熟
悉欧洲科学史;(3)熟悉欧洲历史;(4)作为科学家体验中国人的生活;

(5)能阅读中文文献;(6)得到中国学者的指导。李约瑟不无骄傲地说,
这些难得的条件在他身上都具备了。他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并与许多中国
一流的学者建立了友谊,比如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等等。这些都为他的
工作提供了莫大的便利。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本书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点:第一,在全球视
野中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考察;第二,最大限度地搜集了中文文献资料。如
果你是一个科技史作者,中国人难在第一点,西方人难在第二点。这两个难
点在一部书中都得到解决,立刻就成了无可比拟的优点。我们就能看到中国
古代在科技上取得了多么伟大光辉的成就,这些成就与当时的世界其它文明
相比,显示出何种意义。

李约瑟是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因为
这部著作,他的名字逐渐为每一个真正关注中国的人所熟知,所赞颂。

内容梗概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真正的巨著。全书共分七卷,内容包括我国
有史以来的地理和历史情况(第一卷)、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第二卷)、
数学、天文学、地学(第三卷)、物理学、工程技术(第四卷)、化学、化
工(第五卷)、生物学、农业、医药(第六卷)以及这些学科得到发展的社
会背景(第七卷)。仅仅以各分卷的主题情况看,这部书就称得上是中国古
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

但作者不愿在这里就停下探索的步伐,他还讨论了中国哲学中科学思想
的发生和发展问题。他认为,中国人已经用自己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人在较
早时期至少是和希腊人一样善于推测大自然的法则。中国没有产生亚里士多
德那样的人物,只是因为阻碍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那些抑制因素,早
在中国可能产生亚里士多德那样的人物以前,就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虽然中
国人总是运用原始型的理论与假说,但那些经验性的发现和发明,还是对世


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国人很善于计划并能进行有用的实
验来进一步改良技术。很清楚的一个事实是,中国社会发展技术的有利条件
虽然少于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社会,但中国古代,却取得了比古代地中海地
区奴隶制的城邦文化或封建时代的欧洲文明大得多的发展。欧洲从中国汲取
去的技术极为丰富多彩,可是在公元后头14 个世纪中,欧洲人往往完全不知
道这些技术的来源。

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也同样——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系列惊人的科学创
始精神,突出的技术成就和善于思考的洞察力。既然如此,为什么现代科学,
亦即经得起全世界考验、并得到合理的普遍赞扬的伽利略、哈维、牛顿的传
统,是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发展起来,而不是在中国或亚洲其他任何地方
得到发展呢?李约瑟在全书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讨论。

在第一卷的第五、第六两章里,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描述了一个大
致的轮廓。第五章是先秦时期,在史前时期主要讲了农作物和劳动工具,一
些家畜、家禽的驯养。商、周时期主要讲了青铜器、铁器的制作。第六章内
容是全国统一的帝国,从秦开始到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东来。概述了这1800
年的历史及科技,这一工作是在一种全球史观的背景下进行的。李约瑟考察
中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