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十字(没看,但一共有3部)-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彼我之心,而见其异也。知天人之分,则知物我之相待。知物我之相待,则知道体之变,天道之分也。以我观我,见其心体湛然,仁义礼智出乎其间;以我观物,见其心体之动,应物之际,喜怒哀乐出乎其间;以物观我,见其气质之性,饮食男女,爱欲好恶出乎其间;以物观物,则见其自然而然,乃得物理也。此四者别途而行,于道不一不异。异与不异,相与为一,必求异于不异,使得其精,求不异于异,始得其神。非大圣其孰能至此乎!
然观于往圣先贤之所作,于此皆秘而不言。昔庖犠氏观鸟兽之文而画八卦,以象天地水火山泽雷风,通神明之德而类万物之情。此上古圣贤所以悬象设教,以弥纶礼乐刑政之所不及也。至于文王,幽囚羑里,乃重八卦而为六十四卦,系辞以象吉凶,知以藏往,神以知来,吉凶与民同忧患。子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刚柔动静之变,吉凶悔吝之判,盖有深意存焉。然则首乾坤而道君子之德,次屯蒙而言建候发蒙之意,讼则直指人事,革则气运兴废,皆天人相参而先王政教之遗绪,而非物理之正也。八卦之外,别有五行,取象拟物,似少近焉,然上通天德而关鼎革之事,终无意于究物理之微也。旁及百家,亦鲜有言之者,偶或一言,亦多形似而神非。老释之徒,辟道别行,谈玄说无,殆贤者过之之病,复以生死之感杂出其间,则去道远矣。而迁客骚人乃益放浪形骸,泛滥于辞章之间。老杜诗云:“细推物理须行乐。”始于物理而终于行乐,不免物我相累,愈出愈远矣。
越蚤岁向学,即念道之大原出于天,盈天地之间者皆道,而思求道于殊方。易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渔猎稼穑,百工营造,亦何违于道哉!反复经年,乃知其有所欲于物,故得其利而遗其理,有所为于物,故得其形而遗其精。求明德则正心诚意,始于慎独,遏私欲于将萌,欲德之纯精不杂也。此圣学血脉,何于此而异耶?欲得于物理,必去其利得之心,好恶之情,观象求理,以物合物,乃得其情。得一理则拳拳勿失,积久弥多,会通以求其一;一而复多,考万象以求其实。往而复返,返而复往,道在其中矣。此上通天心而合道,以其纯精不离,磅礴万物也;中则泽及于人,以其发育万物而有五谷蔬麻之盛也;下则惠及百工,以其执一而御,得其本而求其方,焉往而不利哉!
夫人生世间,禀阴阳之气而成体,得神明之心而聪明,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发言属辞,期以文合天者,其义深矣哉!唯其吟游笑傲,则知鱼之乐于濠上;据梧而思,则别彼我为异途。何则?知鱼之乐者,物我不二,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也;分别既生,则起彼我之心,疑难纷起,而是非难见也。然则废思虑而任性情,可乎?曰:否也。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废思虑而求道,如废汲水而求解渴,虽以下愚,知其不可也。老释之途,以虚无为至理,以断灭为高明,格以实事,则茫然无所知,离物而求理也。或曰:淹博之人,骋心万象,日孜孜以奇闻异说为务,劳心穷年,终亦无所得。子曰:“仁者先难后获。”此虽不得其法,犹近于道。而浅见之士,乃文其似是之非而讥人 ,可乎?今欲求其精微者,必即物以求理,即理以求道。以淹博之功,求高明之意。子曰:“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焉。”以高明遗淹博,则虚华而无实;以淹博遗高明,则形散而无神矣。
唯以区区之智求天地之理,则有蚍蜉撼树之讥。重以万象纷然,不得而尽,生有涯而知无涯,虽以彭祖之寿,穷思冥索,欲免于望洋向若之叹,亦难矣哉!所以不腆固陋,敢以一得之愚呈于诸君子者 ,以私意进退之念,不敢预求道之心。睿哲之士,或有取一二者,则越之幸也。
熙宁三年夏六月十三,石越序于白水潭书院。
起点中文网 cmfu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创作手记(阿越)
更新时间2005…11…1 16:24:00 字数:0
从动手写《新宋》的最初版本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半。这部小说终于有希望出版,而且几乎是同时在两岸分别出简、繁体版。只在网络上得到认可的“历史幻想小说”,终于有了一次在传统出版领域冒头的机会,这既可看作公众对一种文学类别的承认,也是对我这一年半来所付出努力的接纳。
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已经修改了《新宋》两次。头一次是顶住许许多多读者的压力,废掉了十五万字左右的初稿,从头再来。事实证明这一次的修改是成功的,虽然很多读者还在怀念旧版的简明轻快,但正是因为这次修改,造就了《新宋》被广泛地赞扬与批评。在完成这次修改之后,我心里曾经认为《新宋》已经做得够好了。
但是在出版之前进行的第二次修订中,我发现了自己的年少轻狂。我费了极大的心思,逐字逐句地修改——从文法、用词到史事的准确,力求呈献于读者的,是在我能力范围内所能创造的完美作品。但是在修改完成之后,我突然有了极大的挫折感。因此我非常客观地将自己这部小说剔出“文学”范畴,只作为一个故事呈献给大家。仅仅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才要请读者原谅我僭用“小说”这个名词来形容《新宋》。
每一部小说的创作,都有不同的初衷。写通俗小说的人当中,如张恨水就曾经说,他之所以写《金粉世家》,开始是希望能于世人有益,后来则不过是希望能供大家消遣,又无害于世道人心便可;而古龙虽然对于自己是为稿费而写小说的目的直言不讳,但是却也鼓吹着“写人性”。《新宋》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但我写这部小说的初因,却只是我考研时有一道关于宋史的题目没有答出来,深以为耻,所以借着写一部关于宋朝的小说,来敦促自己学习,这也是我对小说的历史细节特别较真的缘故。但是待到后来,这个初衷却发生了一点变化,除了学习之外,稿费与创作的快感,成为了支持我写作的主要动力。稿费一物,自然不必多言;至于所谓“创作的快感”,在我这里,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历史的快意,二是与读者互动的快乐。
我年岁不大,自然写不了所谓的“人性”。而如张恨水一般,但求消遣,常常自命为儒家弟子的我虽然不介意别人去做,但是自己却绝不可能这样做。我写这部小说,原是希望可以对读者有益的。所以,我尽我的能力,在一部历史幻想小说中,向读者介绍一个自己所读到、所理解的宋朝,去与读者共同探讨小说中华夏文明的发展方向……
对于将自己的理念加于他人,我并无兴趣。我所期盼的,是激起读者的一点思考。小说中一个现代人改变历史的方向,不过是一场虚拟历史游戏。但是对他所采用的方法的赞同或批评——或者说,如果主人公是你,你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做——却能折射出你本人的历史观与价值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宋》其实也是一面镜子。
网络上,许多的读者用书评、QQ群来与我“战斗”,试图影响《新宋》中历史的走向。《新宋》可能是在网络幻想小说得到读者书评最多的作品,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地方,也是我创作的快乐源泉。我更希望它带来的思考,不止于网络。想一想,如果你是石越,你会怎么做?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石越。
最后,要向初次见到这部书的读者作一个简略的介绍。
《新宋》系列共有三部:《十字》《权柄》和《燕云》。第一部《十字》,讲述的是主人公石越回到王安石变法的时代,播下思想启蒙与工业革命的种子,并且在政治上渐渐站稳脚跟的故事;第二部《权柄》,则是记叙石越如何同时实现富国强兵的短期政治目标,击败西夏,并且在权力斗争中登上权力高峰的过程;第三部《燕云》,则主要描述石越如何一面巧妙地与中国传统政治道德斗争,保护着新兴的思想与社会阶层,一面与辽国进行艰难的战争的历程。在《权柄》与《燕云》中,场景除了神州诸国之外,还会有东北面的高丽和日本,南方的交趾(越南)、蒲甘(缅甸)和凌牙门(建于新加坡岛的古城)等国,位居西南方的在历史上曾称霸印度洋七十余年的海上大国注辇国……西元十一世纪末叶的东部亚洲将在小说中有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当然历史的过程与结果,都会完全不同。
三部曲的三个卷名都有其字面之外的含义,第一部《十字》这个卷名,尤其被许多读者所疑惑,因此也特别在此作一个解释。
用“十字”作为标题,在我的心中,是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石越所回到的时代——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在我对历史的理解中,是华夏文明近一千年来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借用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对”理论,我认为历史上华夏文明在走向近现代文明曾经有两个关口,这是第一个紧要关口,遗憾的是,中国人最终输掉了这场挑战。另一个关口则是明朝,很不幸,我们最终也没能扳回这一局。
第二层意思:石越回到了宋朝,但是对于华夏文明的走向,他也是不确定的,西方近现代文明真的是人类文明演化的必然道路吗?我和石越都不这么认为,我并不相信有什么“大历史”,“大历史”的组件是存在的,但是“大历史”的必然走向并不存在。所以,石越与他最终所主导的大宋,面临的也将是一个十字路口。他们会何去何从?是否会赢得历史的挑战?没有人知道结果。
第三层意思:“十字”也有宗教上的寓义。耶稣基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是一个开创者。小说中描写的人物,无论是石越,还是赵顼、王安石,甚至于我们一向认为守旧的司马光,这些人都是改革者,也都是开创者。他们背负着什么?他们的命运如何?惟有“十字”可以形容。小说中所描写的人物,大大小小,实际上都是背负着十字架站在十字路口间,作出自己最终的选择。
以前,我一直不愿意解释“十字”的含义,因为《新宋》在形式上,应当是一本轻松的小说,一场虚拟真实历史的角色扮演游戏。它也许会让我们思考,但那也是轻松之余的事情,我不希望因为一个过于沉重的主题而影响读者阅读的心情。直到现在,我依然如此期望着。
※※※
搁笔之前,还想借此一角之地,感谢我的编辑刘维佳先生,以及朋友包子、依柠、阿几、中华杨、田鼠、海王星……对我与《新宋》的帮助,也要谢谢袁景文、叶其雨、飞天陈庆之、noritsu、苏1、即现眼前、小刀2001、wrzjj、不定代词、虚子、嬉嬉、璐璐、清清等许许多多的读者朋友一年半来对我和《新宋》的支持,我一直很珍惜因为《新宋》而结识的朋友,这也是我创作过程中的宝贵收获,非只“快乐”二字可形容。
孔历二五五六年(旃蒙作鄂)于未飞斋
※※※
详情请见:xhbs/qikan/20051101xinshong/index。htm
《新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