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新三国通俗演义 >

第2章

新三国通俗演义-第2章

小说: 新三国通俗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国》虽然写了不少叛降者;甚至人予有限度的赞许;但更多的是写象张飞、关羽、伍孚、黄权、王累、沮授等辈的忠义之士。他们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给人超常的崇高感。《三国》的“主旋律”;是彰扬忠义之士;是为了树立忠义的典型。但中国封建时代所高悬的忠义样范;事实上标准太高;远远超过了一个个体生命所应承担的负荷;它动辄以生命为代价;不符合人性;因此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做不到。《三国》无意中也透露了这一点。“官渡之战”胜负未见分晓时;曹操方面的不少人与袁绍暗通;准备曹操一失败的后路。这曲折地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不愿做忠臣义士的人大有人在。由此推论;象吕布那样一叛再叛的不忠不义的人;在小说中很少;但在生活中很多。可以说这个形象是很真实的。有特殊的典型意义。
  吕布是《三国演义》里众多叛降者中最有个性的一个。他同别的叛降者一样;自然不会有超越历史的眼光;在他恐怕连“择木”、“择主”的思想水平都没有。他的不忠不义、一叛再叛是纯粹出于性格;他不愿久居人下;一切以“个人幸福”为归旨;一切从个人的欲望和爱好出发。什么忠义、“父子之情”都不能把他束缚;他达到了实践理性的“自由”和“自律”。说反丁原就反丁原;说杀董卓就杀董卓;何等的决绝!当然吕布也不是反一切伦理道德的恶棍;他既能优待尊重敌手的妻小;更深爱自己的妻妾。当下邳被围时;陈宫向吕布献策;由吕布带领一部分兵将出屯城外、陈宫守下邳;成犄角之势;可破曹军;吕布认为“极是”。可临要出发这际因舍不得发妾之爱;放弃了这个计策;终于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这固然说明吕布“无谋”;目光短浅;但较刘备把妻子看作衣服;还是更具几分人性的。吕布为了得妻貂蝉的爱;敢于和当时权倾天下、且有父子名分的“老贼”决裂。当时吕布面前的路实际有两条:一条是舍弃对貂蝉的爱;继续做董卓的义子;这样至少不失中郎将、都亭候之位;董卓若称帝;吕布也许还会“总督天下兵马”。显然这是一条稳当的取富贵的路。另一条路是杀掉董卓而得到貂蝉的爱。要杀董卓;谈何容易;前车有鉴;稍有疏漏就会有生命之虞(后来的事实证明;即使当时成功地杀了董卓;还是召来了祸乱;使得吕布不能在安存身)。这是一条布满荆棘;处处是陷阱的路;而吕布勇敢地选择了这条路。这就是吕布:因贪恋妻妾的爱;把战争的胜负置之一边;为了得到一个心爱的女人;放着稳稳当当的富贵路不走;甘愿冒险;置地位权力于不顾。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是在《三国》中;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罕见的。他颇有几分象莎士比亚笔下的安东尼;安东尼是为了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爱;可以把他的事业、权势、雄心壮志、军人荣誉统统牺牲掉。当然在别的大英雄们看来;象吕布如此的“贪色”实在可鄙;不屑一顾。这恰如莎士比亚在《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剧中写到的:“天神给我们缺点;使我们成为人。”吕布是有“缺点”的;唯其如此他才是可信可感的人。他的缺点之一是纵表;但纵情胜无情;他比之那些把妻子看作衣服;或以妻女为代价向上爬;甚至杀妻以获取富贵的英雄们;高出一筹。怪不得《水浒》梁山好汉中有人“平昔爱学吕布为人”。说到底;吕布这种个性自由的、我行我素的、为满足个人欲望连忠义这样的道德信条都敢不顾的性格;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的。他自然会被社会看作是危险的人;“仁慈”如刘备者;不顾他曾“辕门射戟”;两度不废家小的“好处”;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虽然奸诈;但爱将如命的曹操;终于也容不下吕布。他的结局只能是悲剧。
 
  浅析孔融的被杀
  孔融是三国名士,无论其在当世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有人说曹操妒忌他的才能,借故杀了他。我的一个朋友很推崇他,常遥想他“座中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风采,感叹不已。
  孔融初治北海,自命英才,颇想如袁曹般有一番作为,建功立业。也曾招贤纳士,延拦了一批人才,然而他“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缪为恭敬,礼之虽备,不舆论国事也”,这几句话,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不知任用,不识良贤。
  孔融四岁有让梨美名,成年后才名四扬,通古今,有文采,其为政却一塌糊涂:因为收不上租赋,他曾一天连杀五督邮。幕宾左丞祖,是当时的杰出之士,鉴于东汉末年诸侯蜂起,弱肉强食的局面,根据孔融势弱力薄的现状,建议他“自托强国”:外附强援,聊以自安,内图发展,用以自强。这本是乱世生存图强的妙策,然而孔融不但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因此杀了左丞祖。
  左丞祖到底因何触怒孔融以致被杀呢?是他的态度过于激烈吗?一个幕宾提一个如此寻常的建议那里值得丢掉性命呢?于此事我做了一个推测:左丞祖初附孔融曾被委以重任,左感恩戴德,竭力报效,以政务为己任,这样做的结果是:或者因教化有方,政绩卓著,却没有及时归功于孔融遭忌;或者是行政过程中过于死板,触犯了孔融,在孔的心里落下了死结。田丰对袁绍忠心耿耿,却被袁绍杀了,从孔融的为政来看,他的心胸是不及袁绍的,左丞祖因此被杀是很有可能的。否则的话,很难解释孔融为什么仅凭这一合理化的建议就杀了左丞祖。
  孔融杀了左丞祖,原本抱有幻想,想跟着孔融有一番作为的人们只好失望的离开了,谁也不想再为此送掉性命。这正也合了孔融的意:这批人一走,就不必一天到晚摆恭敬的面孔了。
  孔融博闻强记,是有名的学者文人,这一点连曹操都很佩服。他对古之治国方略、教化方针的是相当熟悉的,与人辩论起来,数据论典,援古引今,达到了“玩而诵”的程度。战国的赵括纸上谈兵,是因为兵书看得多,没有实践的机会,加上一个有名的父亲,上手就做统帅,终于害得自己身败名裂,赵国被坑了四十万将士。如果说赵括的失败归咎于没有经验,好高骛远,但他的目的还是做点实事。孔融比赵括恐怕还远为不如:治国、教化之策在孔融眼里只是出风头的工具,是与人辩论逞口舌之利,获取虚名的资本。
  信用小人,依为心腹;恭敬君子,不肯任用,由此我们可以大约看出孔融的性格为人。在北海八年,孔融将北海治理得民不聊生。袁谭一来,他把妻儿老小一扔,只顾自己逃命去了。
  孔融投奔曹操以后,向曹操推荐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祢衡“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这位被他夸上天的祢衡不但无所建树于乱世,还因讥讽粗人黄祖被杀。
  他也向曹操提了很多建议,然而恐怕多是不识时务的空议——要真有什么安国之策,也不至于将北海搞得乌七八糟了。曹操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如果孔融的主张有可取之处,是不会不采纳的,如果孔融有安邦之能是不会不任用的。也许正是孔融提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建议,暴露了他百无一用的真面目,使曹操看清了他的虚实,又因为孔融当时诺大的名声,就只好将他养了起来。
  孔融毕竟是博古通今之士,具有能玩能诵的治国本领,喜欢吹牛谈天,在崇尚清谈的时代孔融的名声如日中天,眼高于顶的祢衡当时只看中了两个人:“大儿杨祖德,小儿孔文举”。
  盛名之下却不得任用,孔融很为自己不平,就佯痴假颠的数次冲撞曹操。
  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作文反对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如果说酒能乱世,那么纣王因色失国,现在为什么只禁酒,不禁婚姻呢?
  当时正值战乱,灾荒频现,民不聊生,为了战事的需要,为了百姓的生机,魏蜀吴三国都多次下达禁酒令。曹操的禁酒令一下,孔融却公然出来唱反调,以孔融在当时的名声,这影响是很坏的。可能是考虑到孔融的名声,也可能觉得孔融不过是为了出风头,曹操对此没有理会。
  曹操打败了袁绍,曹丕纳了袁熙的老婆甄氏,孔融又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得到了妲己,把她赐给了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把此事当了真,请教此论的典处,孔融说:从你为你儿子纳甄氏这件事情推断出来的。
  孔融做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觉得除了有卖弄才学哗众取宠的味道儿外,孔融是有些持才而骄的。如果曹操真的不能容物,孔融怎敢拿着性命开玩笑?
  孔融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与孙权来使对答,有讪谤之言——当着吴使的面非议朝政。
  蜀使出使吴国,洋洋自夸,无人能折,吴国君臣觉得很没面子,孙权感叹说:如果张昭在场的话,他(蜀使)不灰溜溜的就算好的了,怎么还能如此趾高气扬的自吹自擂?!孔融应答吴使只顾自己意气风发,对朝政妄加评议,在吴使面前丧尽曹魏脸面,他的被杀也不是什么很冤枉的事情。
  孔融虽博学多才,却恃才傲物,对抗政令,自己又不是治世之才——他是个对曹操没有什么用的人。务实的曹操能一再容忍他,确是因他博学且有虚名之故,如果换做孙权刘备,早就将他砍头了,是不会容他这么久的。
  有人说孔融“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对这些我是颇不以为然的——以孔融之疏狂,想杀他还用费那么多事吗?
  反过来,如果孔融是曹操的话,他早就把自己杀掉了,那还能等得许久?按照他杀左丞祖之例,魏之郭嘉、荀攸、程煜之辈也早被他杀绝了,更不要说一个频频触忌的孔融了!
  孔融奖掖推荐是有的,声望甚高也是有的,但不过是有知无识,有才无智的书生,身无旷世之能,人无治国之才,若在治世当然是才高八斗的文学之士了;生在乱世,无用于乱世的本领,名高于实,不知自守,好虚名,逞口舌之利,哗众取宠以邀名,他的被杀不能说是意外。
  
  关于冒顿单于
  冒顿(音:莫独,拼音:,注音:ㄇㄛˋ ㄉㄨㄛˊ )(?-前174),冒顿是人名姓挛鞮(luāndī ㄌㄨㄢ ㄉㄧ),单于(chá;nyú;,ㄔㄢˊ ㄩˊ)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头曼单于而自立。
  冒顿(?—前174年)秦末汉初时期匈奴单于,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统帅。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74年在位,挛鞮氏。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长子。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头曼得少子,欲废太子冒顿而立少子,于是让冒顿做了月氏(西北少数民族的一个部族)的人质。单于头曼却发兵急攻月氏,想借月氏人之手来杀冒顿。冒顿盗马逃归,头曼认为冒顿壮勇,让他统率一万骑兵。
  冒顿得到兵权后加紧训练部队。他制成了鸣镝(一种响箭),下令说:“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与部下出猎鸟兽,发现有不射响箭所射目标的人,就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