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高层政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留学海外,钱伟长度过了一生中比较多产的时期。丘吉尔至今还不知道,在他回忆录中夸奖的“美国青年”实际上是中国人。离美归国怀抱可爱的小女儿,取名“放歌”,迎接北平解放。/ 158
■ 全国解放,钱伟长被繁多的事务性工作所困扰,为了能在科研方面多做些贡献,他暗暗地搭上了无数个夜晚。参与制定规划之后,周总理赞誉钱伟长等人为“三钱”。亮出自己的思想,钱伟长被甩入沉寂的谷底。/ 160
■ 吃着香的钱伟长,人虽被打倒了,但“地下活动”却不断。“文革”中周恩来安排“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接待外宾。毛泽东点名要钱伟长参加出访。/ 163
■ 钱伟长说:“我的儿子很聪明,如果赶上现在,他一定……”只身上海赴任,钱伟长锐意改革,前“三脚”,上海工大声色顿现。/ 166
风雨中走来的铁木尔·达瓦买提170
■ 放在背后的投票箱是小花帽,而选票则是绿豆,22岁的年轻人当了乡长;27岁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做了托克逊县的父母官,妈妈为此而发愁,家里没有吃的东西怎么办?胸怀大志的县委书记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170
■ 父亲是为水而死的,铁木尔无论当小官,还是当大官都大抓水利。1964年,37岁的铁木尔·达瓦买提当选为自治区副主席,离开托克逊时,乡亲们包围了“哈力克赛益干书记”。/ 174
■ 江泽民总书记到铁木尔家中做客,铁木尔也到总书记家中拜访,有一次,总书记拉着铁木尔的手说:你是维族,我是汉族,但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像亲兄弟一样。/ 176
■ 铁木尔·达瓦买提是七个孩子的父亲;13岁就嫁到铁家的桂滋拉罕是他真正的“终身伴侣”;心爱的小儿子遇车祸夭折,铁木尔才觉得没能像常人那样给儿子很多父爱。/ 178 目录(4) ■ 当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铁木尔·达瓦买提仍然牢记自己是人民的一员,他有一句铭言:我的饭是人民给的,我只有好好地为人民盛饭,人民才会给我饭吃,我吃起饭来才香甜。/ 179
从巴山蜀水走出的杨汝岱181 ■ 土生土长,杨汝岱与农民有着血肉联系和密切的感情。在党的培养下,杨汝岱成长为仁寿县的“父母官”,刮“共产风”时,杨汝岱信守:“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 181
■ 走村串户,“草鞋书记”改乘了吉普车;实地考察,省委书记在农民家“翻箱倒柜”;“秀山会议”,杨汝岱率领四川人民向贫困宣战;三下酉阳,相约在1997。/ 185
■ 为官一任,爱人还是个街道小厂的工人。“三个三分之一”——杨汝岱的全部时间安排。/ 189
■ 本色难改,对于坑农害农的行为,杨汝岱深恶痛绝,无论走到哪里,杨汝岱的思想始终没有离开过农业和农民。走出巴山蜀水,杨汝岱想得最多的是回报党和人民。/ 193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霍英东196
■ 首都机场,接待人员发现霍英东手里拿着的旅行袋显得又大又重,有意帮他提包,却几次都被霍英东谢绝了。国庆招待会上,霍英东第一次见到了邓小平,不想,一别十三年,霍英东有幸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一睹邓小平轻松的亮相。/ 197
■ 霍英东清楚地意识到,改革开放,开发旅游绝不可少,那么“就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宾馆吧!”登上罗三妹山,霍英东劝道:“邓主席,这条路不好走……”邓小平听罢意味深长地回答说:不能走回头路!在出席广州市民迎春联欢会时,邓小平对身边的霍英东称赞说:白天鹅好!/ 200
■ 常言道:“富无三代人。”在霍英东的心里深谙“取”与“予”的哲学。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粗算,到今天为止,霍英东向内地所做的各项捐赠已达40亿港元。/ 204
■ 望着亚运村英东游泳馆,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北戴河海滩,霍英东握着邓小平的手说:“我们到国内,最初是从体育开始的。”那一天,邓小平在与霍英东谈话的时候,回忆了许多的往事。一张照片,寄托着霍英东对邓小平的无限哀思。/ 208
坦荡大义万国权212
■ 时局动荡,铸就了万国权沉稳、刚毅的性格;腐朽统治,造就出一个富有正义感,抱鸿鹄志的爱国青年。/ 213
■ 全国解放,民族工业有了生存发展的希望,继而公私合营运动兴起,从此万国权同中国共产党开始直接的真诚合作。/ 214
■“文革”中万国权成了板车夫,平生第一次体会到“腿肚子打转”的滋味。邓颖超握着万国权的手说:“我们可算是世交了……共产党历来对各界爱国人士,对为中国人民事业做过贡献的人是不会忘记的。”/ 215
■ 转眼之间,当年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婚礼的新婚夫妇,如今已相依相伴了数十载。怀抱着重外孙,万国权感慨万千,高兴之余谈起个人信守的辩证法来:工作上向前看,生活上往后看。/ 218
■ 万国权对于廉洁问题始终“固执己见”:“民主党派也要注意廉洁,共产党是执政党,因此廉洁更为重要。但在我看来,民主党派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也要注意廉洁,才能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正人先正己。”/ 222
■ 在往返两次张家港后,万国权很有感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显得忧心忡忡。谈到精神文明建设,他滔滔不绝。/ 224 1978年邓小平要求打破精神枷锁 1997年,深圳人叶旭全、蒋开儒作词的一首《春天的故事》唱红了神州大地,开篇便是话说20年前的事情,春天里,“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以后,在世界的东方便呈现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代神话。回首往事,有心人不禁会问,那位老人为什么不偏不倚地选择在中国的南海边“画圈”呢?故事要从那个“乍暖还寒”的时节开始说起。
1978年,当真理标准的讨论被蒙上阴影时,邓小平发话了:“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 思想来个大解放。”
1977年7月30日,邓小平出现在了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看台上。此刻,全世界的镜头几乎同时聚焦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对于邓小平的复出,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曾这样说:“我觉得中国很幸福,有这么一个人,非常实际。”的确,邓小平很直爽地对韩谈到中国的问题:“我们过去有这些问题,没有搞好,现在有经验了,知道怎么做了。50年代的看法、政策不适合于80年代,好像一个小孩子,一个两个月的小孩子要吃奶,你不可能给他肉吃,但是到了18岁,他要吃肉哇。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得清楚。”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实际,原本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经他一说化解得如此的浅显。由此看来,关于解决“肉”的问题,在邓小平的心里似乎早已有了办法。
在着手进行拨乱反正的同时,他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在与33位著名科学家、教授及科学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的座谈会上,邓小平说过:“有了这样杰出的人才,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他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被科学界称为“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这次会上他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此,科学、知识分子又重新回到了被尊重的位置,大批科技人员逐步走上了领导岗位。
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出如此轰动的效应,甚至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而根本则在于是否定“两个凡是”还是坚持“两个凡是”。
对于“两个凡是”,邓小平的态度始终是明确的。在他还没有复出之前,也就是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开过之后,4月10日,邓小平就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党中央:“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推向前进。”如果说这是邓小平比较含蓄地用“完整、准确”的概念批驳了“两个凡是”的话,那么,5月19日,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接见文化部主要领导人时说:“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态度就很明确了。
当时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指示中央宣传部门对这场讨论“不表态”、“不介入”,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若干场合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指责。然而,“青山遮不住”,据不完全统计,到1978年底,中央省级报刊发表的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达650多篇,一时间,真理标准的问题成了人人关注的讨论热点。
关键时刻,邓小平发了话:不卷入,本身也是卷入;又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尖锐地批评了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和唯心论,并号召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8月11日起,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和军区负责人先后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月27日,第一个表态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汪锋,其次是福建省委书记廖志高,第三个表态的是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从此学术观点转变为了政治态度。“天平”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意识到大好时机正向中国走来的时候,产生了一个非常理性的想法: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毛泽东也曾想过,但他让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以及其他中国人足足等了20年。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尚在沸沸扬扬的争论声中,国际风云态势却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封闭20余年的中国正面临着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再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好时机。时不我待 ,邓小平已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其实,20年前的中国也曾面临过一个极好的机会。那是1955年的“亚非会议”前,受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富豪商贾纷纷将大笔的资金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自由香港,短期内,香港几乎变成了“金港”。富贾们将资金移至香港后,除部分低息贷给当地企业用外,剩下的部分,一时间竟很难找到用户。
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时候(1954年的11月份)来到了位于珠江口的广州,当时的广东省委负责人陶铸、林李明和港澳工委的负责人饶彰风、黄施民郑重地向毛主席汇报了香港的经济形势。毛泽东听后说:好!外国的游资这么多,可以利用嘛。办一个轻工业工厂企业所需的钱,贷款也好,投资也好,两三年之内就能赚回来,再还给人家……说到这,毛泽东吸了口烟说:“机会难求!”
毛泽东也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表过《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其中提到:“从现有材料来看,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4年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