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玉石之路 >

第7章

玉石之路-第7章

小说: 玉石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度”,有敬天法祖传统的中国人自然视古玉为珍宝,甚至祥瑞,。  问题是如何在成千上万的古旧玉器中将其鉴别出来。在这方面,老一辈的鉴定家如傅忠谟先生、傅大卣先生、张永昌先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他们主要依据绘画及其他雕刻工艺,将历代古玉从形制文饰到玉质刀工,进行大量严谨细致的分类排比研究,找出了唐、宋、元、明玉器的特点。杨伯达先生又依据文献对宋玉的朝代背景进行了阐述,特别是考证出春水、秋山等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玉器。在此基础上,有限但很重要的唐、辽、金窖藏和墓葬又相继发现,中古时期玉器的面貌日益清晰起来。    这种变化是渐变,始于晋唐,定型于五代两宋,延续至明清。汉玉中仍大量存在所谓礼器形制,而后代的玉器则几乎都是陈设和饰物了。加之先秦两汉考古取得了很大成就,标准器多,因此将唐以后的玉器与之区分开来比较容易。  清。摄山图青金石山  从古至今,崇尚玉石、把玉石当作宝物的国家并非只有中国,还有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如朝鲜、泰国、缅甸以至印度等等,除此以外还有澳洲、美洲,美洲玛雅人和印地安人对玉的崇尚和喜爱完全不弱于中国,甚至其程度有过之,然而真正构成像我国这样完整而宏大的玉石文化体系,恐怕也只有我们中国了。有人说,对玉石的喜爱早已固化在中国人的灵魂里了。就算是到了今天,那些时髦的“哈日”、“哈韩”少男、少女们,尽管他们再行为出格,你也会在他们的身上发现玉石的踪影。也许这些玉饰并不很值钱,但是这些饰物在他们的手腕上、脖子上、甚至是肚脐眼儿上,都长久地佩带着。  在这次玉石溯源科考之前,专家们特地为我们搞了一次古今中外玉文化比较的讲座。我们认为这次讲座拓宽了我们的考察眼界,在此不妨也摘录几则,以飨读者。  我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从下列比较中可看出其特征与地位。  采玉时间上比较:  这里有两个可比点,即采玉时间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大约12000年以前,我国辽南原始居民就开始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乐文化出现了磨制较精的彩石石凿,河姆渡出现了彩石玉玦,距今4000到6000年的新疆罗布淖尔先民已经采用和田玉磨制无孔石斧。在此后4000年里,我们祖先的治玉活动从未间断过。  古代琢玉图  国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2000年至3000年的西伯利亚原始文化,他们用软玉制造工具和圆盘,但此后销声匿迹,未再重现。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现于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现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坟时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艺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开始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趋于消失。关于采玉时间的早晚,虽因检测手段不同,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但可以肯定,中国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用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玉色上比较  国外各产玉地点所出之玉,色泽均较为单调。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为主,其软玉亦呈深浅绿色;欧洲软玉呈青、绿色;贝加尔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带有墨点;孔东原始文化出白色软玉。而我国和田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还有黄、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优。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玛雅硬玉之质地均缺少温润晶莹之感,而我国和田玉质地细腻缜密。因此,从玉质、玉色上比较,和田玉亦是国外玉石所不及的。


第三部分玉石人家(图)

  在和田考察期间,我们见到了这次科考中的第二位奇人。  他是由当地有关部门帮我们找到的一位收购玉石的老人。他叫肉孜·买买提,今年六十多岁,干了四十多年的玉石收购工作,其祖父、父亲和儿子都是当地有名的玉石收购专家。四代传人,可谓玉石世家。      

    

肉孜老人  肉孜像所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一样,刚见面就领我们去了一个小村子。这个村的名字用维语翻译过来叫“伟大的父亲”,为什么叫这名字,当地人也说不清。这个小山村有一条山涧,绕村而过,是出产籽料的白玉河的一个支流。拾玉采玉,就是这个小山村的主要生活来源。进了村,我们发现,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都放着一堆码得齐齐整整的石头,有黑色的、有白色的、更多的是绿色。肉孜老人告诉我们,这石头就像是商店的招牌,说明这里有玉石可卖。


第三部分肉孜老人带科考队去玉石人家考察(图)

  (肉孜老人和村庄里的收玉人打招呼)  有肉孜老人的帮助,科考队如虎添翼,很快熟悉了这里。村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向他打招呼,而他也像是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很随便就推门而进,大声嚷嚷几句,又退了出来,带我们向下一家走去。村里收玉的人对我们这些“外来户”十分慷慨,拳头大小的玉石,随意拿走,分文不收。这情景与和田集贸市场的斤斤计较场面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家藏的青绿色大玉石  我们很快就发现了重要线索,村里一位老人带着肉孜来到一个深宅大院,所谓“深宅”,就是院子很大,进去都是葡萄架搭起的走廊,曲曲弯弯的进了一处门又一处门。维吾尔人的房子很有特色,向阳的一面,几乎都是大敞着,没有门窗,连墙也没有,就像内地会馆里的古戏台。这家主人是个十分魁梧的中年人,他领我们进到最里面的一个院子,只见院里有一块半米见方的东西,用布和铁丝围着,松开铁丝,把布一层一层揭开,里面露出一块青绿色的大玉石,估计大约有两吨半重,是典型的山流水。这么大的山流水是非常少见的,这家主人让家人取来一桶水,一瓢一瓢地把玉石从头淋到脚,在水的滋润下,玉石变得光彩晶莹。几位玉石专家饶有兴致地围着玉石,古方等专家说,从这块玉石的纹理和形状看,是上好的雕琢用料。  家藏的青绿色大玉石   “是真的玉吗,多少钱?”我们小张第一个问价,看来他的“毛玻璃阴影”还没有散尽。   “二十万元。” 玉石的主人开了价。  古方等专家纷纷感叹,“咱们没有大卡车,要是有车拉回北京,一出手最少也值两百万元,雕成器物就更值钱,怎么也值近千万。”  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痒痒得,一个个直发呆。看来是在盘算着用这笔钱能干什么吧。  村里的老乡告诉我们,他们在山里发现这块玉之后,扎了一个木排,下面放了八个汽车轮胎,顺着山水一共费时二十五天才运到村里。    

  肉孜老人带科考队去玉石人家考察   老乡介绍,过去如果从山里捡到比较大的玉,为了防止玉石被碰撞破损,就先杀一头驴,用驴皮将玉石包裹起来,外面捆上多道绳子,经官方的采玉人鉴定后,原封不动地运到京城。由于采用新鲜的驴皮包裹玉石,上面的血迹会沿着玉石的一些缝隙浸到里面去,京城负责采购玉石的官员看到浸有血色的玉石,就会认定为玉石完好无损。后来,许多玉石玩家也往往将玉石包裹在被宰杀的狗或驴的皮里面,把它埋在土中数年,让血色更好的沁入其内。据说,这种带有血色的玉石,价值连城。


第三部分老乡家收藏的墨玉(图)

  老乡家收藏的墨玉  我们在老乡家看到的玉石是一块质地纯净的墨玉,重达两吨半,像这样大的玉石,在村里我们一共看到了三块,另外两块虽说没有第一块那么大,但也是足有两吨左右的大家伙。玉石的主人们把它们宝贝似得放在院子中心,每天还要给它们浇水,让玉石保持润泽。  玉石主人给玉石浇水  收藏第二块大玉石的主人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告诉我们,全家三十几口人的生活都靠儿子们从山上或水中拣回的玉石。这几年玉石的价格上涨,生活越来越好,村里盖了许多新房子。我们看到,他家的门窗上刷的漆都十分鲜艳,看来这也是新房。    新一轮的和田玉收藏热的确兴起了。我们曾经参观过一家和田玉专卖店,店员告诉我们,近几年来,和田玉器的销量每年都有近50%的销售量增长,各种品质的玉器价格也逐年攀升,以羊脂玉为例,1990年1公斤顶极羊脂玉价格只有180元人民币;十年后,1公斤顶级羊脂玉的价格则达到了20万元。十年间里,价格涨了1111倍!  玉石价格看涨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手里都有了点钱,物质生活满足了,精神生活当然也不能缺乏,于是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而玉石恰恰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另外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真正上好的玉石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不过,尽管玉石上品越来越少,近几年还是不断有大发现。地质专家推测,目前已经开发的玉石资源尚不及玉石蕴藏量的万分之一,只是由于寻找和开采的难度太大,玉石才依然十分稀有。  世界上最大的玉石是197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芸特雷附近的海底开采出来的,重5吨,被命名为“玉石之王”。1977年,加拿大沃森湖发现一块重达28吨的软玉石;1978年,缅甸地区发现了一块更大的玉石,重达90吨,但早在1960年,在我国辽宁省岫岩县采掘出一块特大玉石,体积为106。8立方米,重达267。76吨,比国外三大玉石总重量还多204。05吨,质地细腻,透明度好,是世界上真正的“玉石之王”。  我国的玉之最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玉制品:山西湖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所出土的用水晶制的小石刀,估计为距今8000年前的玉器。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装饰用彩石玉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珠、坠等,估计为距今6800-7000年前的玉器。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俏色玉器:河南安阳小屯村北出土的营玉鳖,为距今3000年前殷商时代之玉器。营玉鳖巧妙地把握玉料的自然色泽和纹理特点,将原有黑褐色皮保留下来琢成鳖的背甲,头、腹、足均为青白色,黑色双目和白爪上都留着黑色爪尖,神韵天成,妙趣横生。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翡翠制品:北京明定陵中出土的翡翠如意(公元1368年-1644年)  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汉代玉器: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缕空羊脂白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玉避邪。皆以和田玉制成。  自古以来我国最大的一件玉制品:《大禹治水图》玉山,现藏故宫博物院宝馆,青白玉材质,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00多公斤,由清代扬州玉工制作,前后共用了十年时间完成。  中国最早的大件玉器:元代《渎山大玉海》,现存北京团城玉弓亭内,重3500公斤,高0。7米,直径1。35米,椭园形经围4。93米,底深0。55米,壁厚0。22米;酝酒三十余担,传为忽必烈酝酒器物。  我国最著名的琢玉大师:明代末期的陆子冈。  我国最早的一部金石学图录:吕大临编撰之《考古图》。  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玉器目录:元代《古玉图》,成书于1341年。  我国第一部古玉学术研究专著: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吴一薇编撰之《古玉图考》。  中国最大的玉王:长7。55米,宽6。95米,高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