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玉石之路 >

第17章

玉石之路-第17章

小说: 玉石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另一个大量使用玉,并把玉当作神一样崇拜的民族。印第安人或玛雅人与中国人同属蒙古人种,这已是不争之实,而两大古文明对玉石的共同爱好,又一次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地处“洪荒”的昆仑山一带,是我国文明的发祥地,其文明的辐射远及美洲,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对于玉石的研究,似乎不应该拘泥于国内一语,这也是许多专家的共识。目前关于流水乡古墓群的发掘还在继续,许多有价值的发现是可以期望的。  (2003年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队在昆仑山地区于田县境内再次对流水古墓葬进行发掘,专家认定,此处古墓是昆仑山区域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化。)


第六部分发现的蛇纹石矿

  (科考队来到一个叫“五彩沟”的地方)  在发现古代采玉人遗迹的地方,考察了一整天,科考队继续向发现蛇纹石矿的地方前进,经过八个小时艰难跋涉,科考队来到一个叫“五彩沟”的地方。  “五彩沟”这个名字太熟悉了,它好像在预示着什么,我们到达的时间,大约是上午十点多,只见山坡布满了道道沟纹,随着一天中太阳光线的变化,其色调也随之变化,青白碧墨黄,色彩斑斓,扑朔迷离。  (发现的蛇纹石矿)  经初步考察采样,发现这是一处蕴藏极其丰富的蛇纹石矿脉,山体高达一百五十米,绵延纵横十几公里,由矿脉形成的山峰布满了条条沟壑,与其他山谷沟壑不同的是,这些沟壑没有任何植被,完全是由一条条断裂的雪白的碎石组成。  (专家在采集蛇纹石样本)。  这一带蛇纹石的储量达几十亿吨,是目前全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矿脉。  蛇纹石主要产在辽宁省的岫岩县,它是和我们这次所要考察的和田玉完全不同的一种矿物。从辽宁的岫岩到新疆的和田近万里之遥,竟也有完全相同的蛇纹石矿。这一发现,令科考小分队激动不已。  无疑这一次的重大发现意味着,历史上许多有关用玉的记载确实需要重新改写了。  过去,就有人曾提出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蛇纹石不一定都产于辽宁。他们认为不少被定名为岫玉的文物有可能就产自新疆。这次在于田发现的大面积的蛇纹石矿为这一说法提供了证据。同时这个发现也证明了一个地质理论,那就是在生成透闪石的地方很有可能也会有与之相伴生的蛇纹石。  蛇纹石,当地人又称“五彩石”,这恰恰又暗合了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远古之时,战败的共工撞不周山,天柱倾塌,九州崩裂,大火燃烧,洪水汪洋不息,民不聊生,女娲炼以五色石补苍天,挽救了众生,又将补天石多余的碎块散落大地,“千样玛瑙万种玉”由此而来。  古代所谓和田玉,最确切的指向就是那些从河水中拣到的籽料,随着开采的发掘和进展,和田玉的范围又囊括了山流水和山料,不过这些玉石的性质还都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和田地区又发现了如此大量的蛇纹石,是否也能纳入和田玉的范围呢?《红楼梦》里说:“女娲补天所用的就是五彩石,其中剩下一块,最后幻化成贾宝玉”,看来贾宝玉从广义上来说,也属和田玉,再确切一点,他应该是出自和田的蛇纹石,这样一种推论,虽然说有点牵强,但是,应该是没有脱离实际。蛇纹石一般体积都比较大,非常适合雕琢一些大型的艺术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大型玉雕,其实都是用蛇纹石作原料的,过去一提蛇纹石,我们就把它的老家放到了辽宁岫岩县,看来这一点也要变一变了,古代的采玉人并不蠢,他们绝对不会忽略产自新疆的蛇纹石,在专家考察这片蛇纹石山体时,他们就发现了许多人类开采的遗迹。应该说这个发现也是很早的,蛇纹石由于它的硬度比较低,所以它更适用于为古代人所利用。按照我们这种推理,当年西王母送给周穆王的那车玉石恐怕有很大一部分,或者说全部都是蛇纹石,只是由于和田籽玉的地位随着皇室运用和认知度的提高,才最终取代了蛇纹石的地位,以至最后把新疆所出的蛇纹石,这样一个事实都淹没了。  从蛇纹石矿再往上走,这段山路更加陡峭,驴子也上不去了,只能凭自己一双脚,奋力向上攀登。    

  徒步攀登  时间在我们的脚下,最初是一秒一秒的消失,后来就变成十几秒十几秒的消失,以至最后每走一步都差不多需要半分钟左右。  这里海拔5000多米,科考队决定在此宿营,跟我们一起上来的还有八九个民工,他们身上背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从身材上看,他们也远远没有我们魁梧,可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跋山涉水而露出痛苦的神色,我们找了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搭上帐篷,民工们却把宿营地选在了一处山脊上,两块巨大的石头中间,正好是一个落脚的地方。


第六部分民工们弹冬不拉(图)

  民工们弹冬不拉  他们用石头垒了一个小窝棚,上面搭上带来的塑料,然后用石头垒起一个灶火,此刻天色已晚,民工们升起灶火,开始围着它谈起了冬不拉,他们又弹又唱又跳,好像是一群刚刚来到风景区野营的大学生。而我们这几位队员,靠在行李上,似乎只剩下喘气的份了,民工们的篝火晚会逐渐地感染了我们,他们跑过来两个小伙子,拉着我们这里最年轻的队员,一起参加他们的舞蹈,队员此刻狼狈极了,拖着疲惫的身躯,舞动着他们慢了整整一拍的腿脚,活像一只喝醉酒的狗熊,其他的队员,再次鼓起勇气,虽然说跳不动,但是也配合着他们的节拍,在海拔几千米的山顶上,燃烧着一丛摇曳的篝火,干燥的木头时不时爆发出无数火星,与天上的星星融为了一体。  “昆仑高万仞,手可接星辰。放声歌一曲,诚邀天上人。”    这几天除了爬山涉水,就是骑驴赶路,周边的美景实在是无暇顾及,还真是有些沉闷。今天,随着这种歌舞的节奏,让精神振作起来,我们发现这真的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分布在新疆南部的玉矿,属于田县的最为著名,其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这些矿区,大多分布在山势险峻、交通不便的地方。现在的采玉方式和几百年以前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现在开矿用上了炸药,过去则是凭着手里的钻子和锄头一点一点地刨,采玉行业应该说是高危险行业,工人们缺吃少穿,每天还要手拿铁器,与石头较劲。由于玉矿成矿面积都很小,按当地人讲,都是一窝一窝的,所以开采总也形成不了规模,更不易使用现代工具,所以只好靠人力,采玉的工人一般在山下的宿营地准备好一个月的干粮,然后上山,一个月以后,才能等到第二批供给到达。  据肉孜老人讲,他去过不少采矿点,一般都是步行上去,一个来回最少也要一个星期,他说这些矿点,大部分都建于清朝,后来来过一些英国人和印度人,是他们首先使用炸药,这个技术为采玉节省了不少劳力。解放以后,这些英国人都跑了,而这些矿点也都废弃了,我们去的阿拉玛斯矿区,是目前地处最高的一个矿区,实际上那里的玉矿已经不多了,而且大部分已经废弃。跟我们上山的这些民工,有些就是当年的采玉人,他们在山上之所以能自娱自乐,恐怕也是环境所迫形成的吧。但是人的极限真的是很惊人,现在的登山队,如果要上到6000米,恐怕要准备几个月的时间,而这里的山民们拿上几个馕,披件羊皮袄,牵头毛驴,抬腿就是海拔几千米。


第六部分昆仑山口(图)

  第二天,天大亮,我们才开始新的攀登,在我们不远处就是阿拉玛斯矿区的一个重要矿点叫“塞地库拉母”。这里海拔已近6000米,队员们感到呼吸困难,随队一起来的安矿长说,他在这一带沿着山料矿脉已经寻找了半年多了,但是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一处有开采价值的玉石矿。  昆仑山口  说到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说昆仑山,特别是一些上古时期的历史,和昆仑山联系都十分的密切,然而,昆仑山的概念一直是非常模糊的,只是感觉到它十分的古老,而又十分的高大,如今,我们置身于昆仑山的峰峦叠嶂中,才深切地体会到何谓昆仑,只有到了昆仑山,才真正能够体会到这里的山体是如此的高大,只能用气势恢宏来描写。昆仑山西北坡植被很少,山势也不像内地的一些山那样陡峭,巨大的山体横贯东南西北,让我们这些登山者几次陷入绝望。一连走上几个小时,还只是在山腰间转,考察队中专家的体力看来远比我们要强得多,也许他们长年在野外作业,已经习惯了这种无休无止的攀登,我们可就惨了,一边爬一边叫,希望有人能帮我们一把,考察队的专家和安矿长,还有一些民工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只有叫喊着让他们停下来,他们在山的那一边坐下来休息,一等就是一个小时。不过他们的耐性还真好,从来没有责备我们,只是用怜悯的目光看着我们,一言不发,有时候我们感到像受了莫大委屈似地嘟囔着:“我们再也不走了,我们不上去了。”虽然我们嘟囔着,但是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我们深知如果失去了向导,失去了他们的帮助,我们可能就再也走不出去了。  这里的许多山岩上,总是落着几只秃鹫,它们一直在盯着我们看,还不时地展翅飞到空中,就近盘旋几圈,然后又落下来,看来很有经验,知道谁是弱者,这一切都使我们想起了在黑山旅途中,驴子摔下山崖的结果。现在我们已经失去了驴子的支持,只能徒步前行,山势越来越高,看似平缓的坡地,似乎也变得十分得陡峭,只好走几步就停下来喘口气,站在一个高坡上,放眼望去,山体相连、无穷无尽。远处有几只狍子在飞跑,细小的四肢轻捷而又灵敏。高山在它们的脚下,简直如履平地,不知怎么的,它们让我们想起了跳蚤,此时此刻,我们真恨不得长出两只翅膀,确实,身处高山峡谷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想飞的感觉。记得在一次穿越无人区的大峡谷的时候,我们使用了空气动力伞,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一飞冲天,凌风展翅,群山就在我们眼下,大地仿佛也在随风摇动,那种美妙的感觉简直无可名状。然而此时,我们就像几只可怜的小爬虫,缓慢地在山上移动着,让我们对跳蚤这类动物都羡慕不已。  在这里,没有选择,只有向上攀登。  遥遥领先于我们的安矿长向我们喊着:“再加把劲,很快就要到了。”这对我们来说简直就像是听到了最美妙的声音,大家一鼓作气再往上攀登了300米,终于到达了一个已经废弃的矿坑口。  废弃的矿坑口  海拔这么高的地方,仍然还有流水,在水中,我们随手就可捞到许多玉石,这些玉石,显然是开采所剩的,尽管我们这些人,是考察玉石源头的,但是这几十天的跋涉,说实在的,也还真没见到多少玉,这里的玉石碎片成堆成堆地散落在矿洞的四周,专家拿起几块认真观察,发现这些都是青白玉,应该说是一个品相比较好的矿点。别看这些山料采出来都是青白色,如果它们随着山洪经过千百年的冲洗,到达白玉河下游,他们的颜色在这种长久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就会变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白璧无瑕的籽玉。不过,这是一个以千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