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838-李敖这个人 >

第4章

838-李敖这个人-第4章

小说: 838-李敖这个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肯拿出黄金来兑换,他说宁肯被查出来,黄金没收,人枪毙,他也不让国民党来骗。①     
    后来他凭着自己留下的黄金,逃难到了台湾。在李敖父亲去世后,他在大热天里,四处奔走筹募“李鼎彝先生子女教育基金”,使李敖姊弟几人能完成学业。     
    这种对朋友的“义助”,李敖后来把它化作了自己“古典”品德的一部分。他义助严侨、殷海光、柏杨,义助慰安妇,义助台湾民主运动等等,无不流露出当年这位“正派绅士”影响的痕迹。     
    沈二爷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启发了李敖,使他从小就读到了一本“奇书”,那是沈二爷最爱看的一部书——明朝进士吕坤的《呻吟语》。李敖说:     
    沈二爷的立身行事,使我注意到《呻吟语》,使我对许多传统人格的形成过程,发生了兴趣。《呻吟语》是中国正人君子的教科书,在沈二爷身上,我看到了正人君子的一个典型。沈二爷使我对朋友之道,变得甚为古典,我变得喜欢交够朋友的朋友,这些朋友,都是旧式的。     
    我对工业社会里的朋友之道一概不欣赏,我觉得这种友情现实,速成,而易消,因此我的朋友不多,我很挑剔。但成为我的朋友的,我就忠心耿耿,他们对我,也是一样。①     
    


第一部分他向往“伟大惊人”(8)

    李敖读小学二年级时,级任是位姓崔的男老师,他是一个非常刻板的人,沉默寡言,永远是一袭旧“阴丹士林”蓝布长袍。他每次进教室后先不说话,而是拿出鸡毛掸子,清扫讲台桌椅。他动作很慢,很有规律,包括每一条桌面下的边,都不放过。整个清理过程他一言不发,全班同学也一言不发,看着他天天大扫除。     
    崔老师给李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崔老师的那件蓝布大褂儿,那种长袍的古风和谨严,给了李敖一种奇异的审美。也许,胡适身着长袍的形象更增强了他的这种意念,到大学时,他身着长袍潇洒地出现在校园里、课堂上,成为台大一怪,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李敖在少年时代还有过一次奇遇,就是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他回忆说:     
    我的老姨父李子卓的妹妹,是王家桢(树人)的太太,王家桢是吉林双城县人,是张学良走红时候的外交部次长,抗战胜利后做东北生产管理局局长。我家那时租他们家的后院,我有时到前院来玩。有一天,马占山将军来看王家桢,我见他走进来,心里无限崇敬,那时我是初一学生。马占山将军很会骑马,在马上能双手用枪,神乎其技。有一次在零下30度的雪地中,枪管炸开,炸掉了他的手指,所以他的一只手总是戴着手套。②     
    李敖见马占山时已经13岁。因马占山祖籍吉林怀德,又发迹于白山黑水之间,这种同乡关系更使李敖产生一种亲和感。两人虽然没有什么交往,但就是这一面,对李敖的影响也是极其剧烈的,以致他在后来的自传中对这位崇敬的英雄的抗日功绩大书特书了一笔。     
    在李敖的童年,他听说过亦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人”,他们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那种非凡的才情言行却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同情替国民党背黑锅的张学良将军,崇仰率先向日本侵略者开枪的“第一号民族英雄”马占山,向往蔡元培等大师级人物的风采,并在与现实中的“奇人”接触中,由好奇而对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仰慕之情。由仰慕到模仿,到探究,这些人的行为最终对他的成长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民主思想、爱国热情、行侠仗义、好勇斗狠、建功立业等等都成为他的品德和人格的一部分。这一串串有棱有角、闪闪发光的人物,在他的小脑袋里占据了一个又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激励着他去读书,去交友,去爱,去恨,去实现他那小小年纪便萌发出的“伟大”的理想。     
    如今,当他孤独地坐在难民船的甲板上,回望那渐渐淡出的大陆时,他的脑海里出现的依然是这一串串有棱有角、闪闪发光的人物。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1)

    题记     
    志在挽狂澜,     
    北望气如山,     
    十年如未死,     
    一气可冲天。     
    ——李敖《立志》     
    一、困学中的成绩     
    1949年5月12日黄昏,台湾基隆港。     
    天空灰蒙蒙一片,大雨滂沱,海风呼啸。海港两侧连绵起伏的群山在急雨中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状如鸡笼的港口轮廓早已淡化在雨雾之中。     
    李敖乘坐的难民船中兴轮经过两天一夜的颠簸,像一位疲惫不堪的老人,在风雨飘摇中缓缓停泊在这个素有“雨港”之称的码头。     
    在李鼎彝全家人的眼中,这座漂泊在波涛中的小岛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疏离、迷茫、吉凶莫测。     
    李鼎彝的老友张松涵早在码头上迎候多时。一家人上岸之后,未及停留,便于茫茫夜色中随张松涵冒雨驱车直赴台中。     
    台中市是台湾第三大城市,坐落于台中盆地的中央。这里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发源于合欢山的大肚溪平静地依傍在小城的南侧,它的两条支流自北向南从市区缓缓流过,将小城的街巷浸润得洁净而幽雅。早在1886年(清光绪12年),清廷便将此地作为台湾首府。在城内中山公园的炮台山上至今尚有清朝首任巡抚刘铭传建城筑楼的遗迹。日本侵占时期,亦在此设州厅。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台湾佛教文化的中心,寺院、学堂林立,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2)

    在张松涵等朋友的劝说下,李鼎彝决定在此安家。     
    踏入台岛的第二天,李鼎彝以三台两黄金买下了模范西巷云龙里72号的日式房子。接着便奔波谋职。经过两个多月的周折,这位当年太原市的禁烟局长,在北大同学、“立法委员”王墨林的帮助下,做了台中一中的国文教员。李敖也以初一上的身份,跳班考取了台中一中,进了初二上。当时初二有甲、乙、丙、丁、戊、己六班,李敖编在初二上甲。     
    此时的台中一中正处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一方面校长金树荣热心办学,一方面师资力量雄厚,许多从大陆逃难来台的高学历者为求谋生,多从教职。李敖就是在这个时候入的学。在这里,他从初二上到高二,度过了四年的少年时光。     
    初到台湾的李鼎彝最头痛的便是生计问题。此时他已51岁,长年的奔波和操劳已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本患有气喘病,妻子张桂贞又刚做过手术,靠自己一个人工作,要养活九张嘴,入不敷出。他在日记中便有“人多食少,担当不起也”、“卖出金少许,借维持数日,日来物益贵而金钱益贱,情况日非矣”、“为生计问题,详议甚久”等记述,其困境可知。     
    李鼎彝心情沉重。单靠从大陆带来的一点黄金维持家人的生活显然已远远不够,妻子又突然患恶性疟疾差点儿送命,小六因营养不良得了肺结核,自己又有病在身。但为了养家,他只好以带病之身到处寻找工作,除一中教职外,还要到处兼课,超负荷运转。即使如此,全家9口人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生活在贫寒之中。     
    李敖此时14岁,这是一个充满了五彩缤纷的梦幻的年龄。     
    有一次,他所在的班要去远足,他兴奋异常,在大陆时就耳闻日月潭之名,便提议去日月潭,全班一致通过。当他兴冲冲地跑回家向爸爸伸手要钱时,爸爸摇了摇头,并板着脸对他说:“我们家早起刷牙,买不起牙粉,更买不起牙膏,只能用盐水刷牙,哪有余钱去日月潭呢?”就这样,他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远游之路,只能痛苦而无奈地呆在家中。几十年后想起此事,他的心中依然难以释怀,“全班在日月潭日月潭,我在家里日月潭。”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3)

    初二时候,童军老师王福霖选拔优异学生参加菲律宾的童军大会,李敖被老师看中了。王老师找到他说:“应征需交一张头戴童军帽的照片,你快去办吧!”他哪里知道当时的李敖穷得连照相的钱都掏不出。但这次应征对少年李敖又是那样充满诱惑力,怎么办?他从家中翻出在大陆时的一张旧照,用毛笔画上一顶帽子交差。谁想画好后,横看竖看都像戴着帽子照X光,帽里的脑袋发生排斥作用,老朝外透,跟帽子打架。他愈看愈不敢亲自去交,乃央求班长陈正澄代递。害得正澄和他的现代画,一律被王老师斥回。王老师说:“我一辈子也没见过这样的照片。”自然菲律宾是去不成了。于是,“别人在菲律宾菲律宾,我在家里菲律宾。”     
    由于经济困难,李鼎彝已把从大陆带来的一点黄金变卖光了,惟一的房产模范西巷的房子也不得不卖掉。好在台中一中分配给了他们半幢宿舍,是新北里存德巷13号一幢日本木屋的一半,只有八个榻榻米大,外加前后两个小玄关,破旧而狭窄。一家9口人挤进去,其拥挤可想而知。后来因为长久付不出薪水,随他们来台的女佣老吴也“跳槽”转到“立委”阎孟华家帮佣,李家有幸住到木屋的另一半(有十多个榻榻米大),住房才稍觉宽松。李敖一人分到两个榻榻米大的空间,是全家最幸运的一个。在这个独立天地里,他一桌一椅四壁书,坐拥书城,俯仰其间,自得其乐。这一段生活,奠定了他在知识思想上过人的基础。     
    读书是李敖最大的快乐。在一中的大部分时间,李敖都是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度过的。该校图书馆的藏书相当丰富,李敖以义务服务生的资格在书库中泡了四年之久,对一般书籍有了不少的常识。他曾回忆说:“最使图书管理员们惊讶的是,我甚至可以闭起眼睛,单用鼻子就可以鉴定一本书是上海哪个大书店印的,这是我最得意的一门绝技。”①     
    除了台中一中图书馆,李敖又向省立台中图书馆发展。     
    


第一部分困学中的成绩(4)

    台中图书馆位于台中公园(今中山公园)北侧,是台中市历史最悠久藏书最丰富的一座图书馆。他根据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开始埋头他的“学术研究”。在1952年8月2日到27日的18天中,他坐在图书馆的长板凳上,写成了约四万字篇幅的《四部备要暨四部丛刊书目对照表例》。《四部备要》和《四部丛刊》是泄两部学术精华大全。前者11000卷,后者8548卷。李敖做梦都想着拥有其中一套,然后把另一套中前套未收者购齐,但那丛书的天价使李敖的梦想不可能实现,于是他决定先做一些实现这一宏伟计划的准备工作,将两套大书对照,找出它们的书目差异,然后先购买两者皆未收入者,待条件成熟,再买其中的一套。这是他当初“研究”两书的主要动机。在这18天中,他几乎每天都跑图书馆,当时他刚念完高中一年级,17岁,已写了《李敖札记》四卷。可以看出,此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力和用功。这与他3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