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特快 大学语文(______ >

第3章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特快 大学语文(______-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硕蚋锩硕敖谥赜谄笔撬怠拔逅摹币院蟮闹斗肿踊竦枚懒⒌匚唬晌杂芍耙嫡摺!   
      《自学成才要有文史知识》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周培源所处的时代背景,要识记周培源在历史L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认识文章的中心论点——“获得一定的文史知识是自学成才的基础”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结合有关段落,要明确文中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认识文中所采用名人名言和典型实例两种论据,要明确这些论据分别又证明了什么论点;认知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本文较为突出,要明确第二、三、五自然段的开头以设问句引出论述的内容和观点的意义。    
      《咬文嚼字》    
      本文是一篇文艺专论,主要论述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本课的重点内容是:理解本文在阐述论证时多用归纳论证方法。在课文中,往往先说结论,再列举大量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的文学实例,使文章言之有据,生动隽永。    
      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实例。其优点是:条理清晰,主题明确。例如,第5自然段先说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再举出《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文字被王若虚改得索然无味的例子。第4自然先说更动了文字,同时就变动了思想情感的观点,再举出韩愈修改贾岛诗句的典故。第5自然段,先说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烟”字的例子,接着先说科学的文字多用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有时要顾及到联想意义的观点,再举出苏东坡的诗句“独携天下小四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作为例子。    
      《散文创作谈》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本文围绕创作这一专题,精辟、生动并富有说服力地论述了散文的特点与界限、中国散文的深厚历史传统和发展散文旋涡状的现实需要、如何搞好散文三个相关的课题。全文的重点是如何写散文,其中心论点是:写好散文必须在思想、生活知识、表现手段三个方面提高作者的素质。本文的观点对提高散文创作水平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论证方法较为多样,修辞手法也丰富多样,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应该重点把握。    
      1.论证方法    
      (1)类比论证法。运用类比论证的例子有:用线、珍珠、巧手者合一才能穿成珠串来比喻思想、生活知识、语言运用对写好散文的重要性;用笋尖笋身、菜心菜梗比喻选材的重要性。    
      (2)对比论证法。运用对比论证的例子有:第20自然段用“就像登上一个高原之后,不能再攀上一个山峰似的,视野也就难以更加辽阔了”反面证明了节骨眼上的语言加工是十分重要的。    
      (3)归纳论证法。其特点是先说结论,再举例子。如第6段先说出“中国是一个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度”,再列举了庄周、苟况、李斯、韩非、贾谊、司马迁、王充、诸葛亮、唐宋八大家、鲁迅等大量事实。    
      (4)演绎论证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只是省略了大前提。大前提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散文应该更加繁荣发展”。小前提是:“我们是散文传统深厚的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推出结论:“散文创作的风气自然应该是十分蓬勃才好。”    
      2.修辞手法    
      这篇文章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最主要的是比喻。明喻满篇皆是,暗喻运用得十分巧妙,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自然贴切,绚丽多彩,把理论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引人人胜。如:“文学河流”、“思想的天平”、“思想的线”、“生活的珍珠”、“文艺竞技场”等。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盾所处的时代背景,茅盾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时要记住文中的主要论据,和这些论据所证明的论点;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法主要是归纳法中的例证法,认知本文在列举论据时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正是本文成功之处;识别文中运用比喻和层递修辞手法的地方。    
      这是一篇文艺专论。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则是《水浒》结构上的特征。所以,我们在学习本文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中心论点    
      作者从人物塑造和故事结构两个方面评论了《水浒》的长处。文章指出,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和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人物的一切,是《水浒》人物描写的两大特点;而结构上的特征是:故事发展的前后勾联、疏密相间与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从而得出结论:《水浒》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最值得学习。    
      2.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这是归纳论证法中的一种,顾名思义,也就是举例论证的意思。例如:文章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人为例,阐述了小说人物描写上的两个特点;以林冲、杨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结构的特点。    
      《论语十则》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主要是解释其中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辩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概括各条语录的大意,识别这些语录中运用排比、对偶、比喻修辞手法的地方;熟读这十则语录,记忆其中的名句。    
      对本文孔子教导学生时所说的十段话进行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儒家倡导“好学”,孔子这十则语录都与好学相关。孔子所说的学习,包括读书、治学,也包括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掌握这一观点,对我们进一步掌握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会大有帮助。    
      1.中心论点    
      这十则语录的核心都有一个“学”字,这里的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是增长学识与修养道德的统一。具体分析起来:    
      (1)孔子把“好学”精神放在很高地位,他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但需要好学上进,做一个既有学问又有道德的人。    
      (2)孔子对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不知而不温”,“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强调只有谦虚、谨慎,永不患得患失,永不自我满足,方能不断有所进取。“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主张具有崇高道义和理想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受得住长期艰苦磨练和严峻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还强调以身作则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要求:一是要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二是要以学为乐,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三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四是要主动求教,“就有道而正焉”,乐于切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五是要善于思考,学思结合,学活思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修辞手法    
      这十则语录主要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反洁等修辞手法。排比句如“学而时习之”一则。对偶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比喻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反诘句如:“何有于我哉?”等。    
      3.这十则语录,往往还是考试的命题作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孟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主张施行仁政,行王道方面的主要成就;解释文中出现的常见实词。结合文中的语言材料,识别主要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或作用;理解文中的特殊语法现象;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归纳文章所驳斥的反面观点和由此而得出的结论;理解孟子极力铺陈尧舜治国安民之功,主要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知孟子散文善于论辩的总体特点,简要说明文章各部分所运用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识别文中的排比句和反诘句,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这是一篇以驳论为主的议论文,文章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所以,在理解本文时,要注意对以下重点内容进行把握。    
      1.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    
      (1)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至此,“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不攻自破,从而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2)运用归纳法,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岂无所用其心哉?”)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自明了。    
      (3)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两者一对比,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4)采用演绎方法,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