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100年的新窑子 >

第8章

100年的新窑子-第8章

小说: 100年的新窑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窑子户主们屈有社 2

  “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延安的时候就认识我爸爸,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还把我爸爸叫到宾馆见了一面。毛主席和周总理活的时候我爸爸到北京开会还去看过他们,还一起照过相。可是他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教育太深了,一辈子不谋私,不牟利,只顾工作,也不管儿女们的死活。  “前几年我穷得揭不开锅吃不上饭了,回娘家去找我爸爸让他帮忙,结果他摆出个老党员的架子说我怕苦怕累,还说毛主席在枣园的时候也吃过糠咽过菜,让我向毛主席学习,还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尽唱高调。当时我说,坚持到底就是往死穷,我爸爸气得脸都白了。我又不忍心气老人,回到新窑子就借了200块开了这个代销店,没想到每个月还能挣20多块钱,现在最起码买油盐酱醋的钱是有了。”                                          1998年


新窑子户主们屈军

  屈军,1971年出生。家中经济不宽裕,读至初二退学回家。1995年经人介绍他和外村的杨小琴结婚,为了他的婚事,父母为他欠债1。5万元,去年他帮助父母已经全部还清。  现在屈军和父母已经分家,给他分了四亩山地和将近十亩果树,屈军认为他的生活一定会有所改变。  杨小霞说:“屈军的父母特别好,辛苦了一辈子最后把好地好树全分给我们了,看见老人住的烂窑,穿的烂衣 裳,其实我心里很不好受。可是老人总认为我们是最小的,不管什么事都向着我们。”  屈军说:“我老婆能理解老人是我最高兴的事情,虽然老人对儿女好不是为了回报,但最起码心情应该舒服。我 们村里有些儿媳妇把老人恨得要死,有的见了老人就像见了敌人一样,村里人看见很不舒服。其实这村里的老人都特 别好,没有一个老人想占儿女的便宜,只有媳妇对老人不好,没有一个老人对媳妇不好。  “一老家子都住在一个村里,本来逢年过节应该一起吃顿饭让老人高兴高兴,但好多人做不到。”  我问他是不是穷的原因,他说:“不是,是种子的原因!”我笑了,他又补充道:“黑明你不要笑,是真的!”  2001年


新窑子户主们宋应吉 1

  宋应吉,1941年出生,文盲。据村里人说他父亲是长征来延安的老红军,也是一名烈士。但宋应吉头脑不大清醒,说不清父亲当年所在的部队和准确姓名,也出具不了任何证明材料。因此,有关部门也无从查起,于是,他一直享受不了军烈属的待遇。就连他老家是哪的,他都说不清,他只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个地方叫广东,还有个地方叫贵州。  他更不知道父母亲死了还是跟着部队走了,他说他解放前在延安找不到父母后就一个人流浪在延安街头。1960年  经人介绍,他招儿女婿来到新窑子落下了脚。那时他和聪明漂亮的润花结为夫妻,过了将近十年也没有生养,润花认 为老宋有病,1969年和老宋分道扬镳。她去城里找了一个精明能干的男人,老宋第二年却和外村的弱智女青年谢克花 拜了高堂。  老宋说:“结婚后我本来想要个女子,没想到一连生了三个全是小子,除老二没毛病,老大和老三都不精明,都 是半吊子。老大叫广东,老二叫广州,老三叫贵州。本来还想要一个女子,那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结扎,我老婆第一 个就让人家给治得不会生养了。”  我问老宋谁给起的名字,他说:“我们不会起,胡球里起,我跟憨老婆瞎起的。”我问他为什么不叫个北京上海 和天津,他说:“当时还真的想叫北京来着。可是北京是中央,毛主席在那里,我们不敢叫,万一把半吊子叫成个北 京,我怕共产党知道了把我抓起来。”


新窑子户主们宋应吉 2

  老宋的老婆谢克花说:“那时我说给老大起个名字就叫村村,老二和老三将来就叫院院和窑窑,老宋说太穷了不 让叫。最后听他的话叫了个广东、广州,和贵州,如今照样穷得球朝天。”  老宋的耳朵有些聋,和他对话很费劲,我问他怎么聋的,他说:“我妈我爸都是当兵的,有可能是他们那时候跟 蒋介石打仗把我的耳朵给震聋了。”  我笑着说那时候有你吗,老宋说:“有啦!我那时正好在我妈肚子里!”顿时在场的人都笑了,老宋看见大家笑 他,便骂道:“你们笑个球!”                                          2000年


新窑子户主们宋广州 1

  宋广州,1979年出生,小学毕业。他今年23岁了还没人上门提亲,他不急,弱智的父母兄弟更不急。  广州家是新窑子有名的特困户,平时家里一分钱也没有。他很想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心想当兵,但他既然初  中也没有上过,当兵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广州说:“我想当兵主要是在电影里看见解放军是最英雄的人,再加上我爷爷跟着毛主席打过仗,走过长征。听  我爸爸说我爷爷叫宋智才,有可能是打仗死了,也有可能是去北京了,我爸爸脑子不够用,至今也不知道我爷爷奶奶 去了哪里。   “新窑子教育质量差,我从小就没有打好基础,小学毕业我连初中都没有考上,所以再没有上学。”


新窑子户主们宋广州 2

  其实广州能上五年小学也是来之不易的,当年希望工程盛行一帮一的时候,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一位叫聂翰的同志主动帮助了他。1995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广州还跟着延安团市委组织的旅游团去北京旅游过一次,只是他自己不努力而已失去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广州还说:“我现在已经到结婚的年龄了,家里除了有一头母驴和一辆没有里外胎的烂自行车,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农村女娃娃很现实,你没有吃的、穿的和戴的,人家谁也不会上你的门。再说就是人家看上我,我家穷得连一孔像样的窑洞都没有,怎么结婚,结婚了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如果永远这样下去,我肯定得当一辈子光棍汉。”                         2002年


新窑子户主们李金叶 1

  李金叶,1950年出生。18岁小学毕业,同年和14岁的贺维英结婚。先后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世飞今年31岁,二儿子世军28岁,女儿小燕26岁。贺维英干活利索,掌握着家里的大小事情,村里人都说那婆姨嘴头子快,一般人说不过。  李金叶一边拉着驴打滚一边说:“家中除了12亩土地,还有这头灰母驴,母驴去年下了一个小公驴,能卖500块。卖了后还要请房志华全家吃一顿饭喝一顿酒,最少也要花三四十块钱。”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是他家的公驴帮忙配的种,不请不行,乡里人有这个讲究。”


新窑子户主们李金叶 2

  我问他房志华家公驴配完种要钱没有,他说:“他家公驴不是专门干那事的,是有一天路过我家门口顺便给配了一下,没要钱。”  我问他要是花钱配种多少钱,他说:“一次最少得40块,主要是还不一定能配上。”  我和他开玩笑并建议他把小公驴留下配种挣钱,他说:“干那事名声不好,人家看不起。”  我又开玩笑说,业余干呗。他认真地说:“业余干外村人不知道我干那事,没有人来,挣不了钱。”  他老婆听出我在和她老汉开玩笑,也笑着说道:“那让黑明把小公驴拉回北京挣北京人的钱去!”我说北京城里 没有驴,她又说:“郊区肯定有!”  这时村头的人笑了。我再没敢搭腔,心想这婆姨果然名不虚传。  2000年


新窑子户主们李林发 1

  李林发,1956年出生,小学毕业。1973年赴新疆某部服役,此间,他开了八年汽车,1982年复员回到新窑子务农至今。  他说:“我当兵那年全县去了50名新兵,人家都留在部队了,就我一个回来了,主要因为我没文化没有留下。在部队其实很不错,开着车到处跑,吃的又好,苦又轻,年轻人在一起又红火又热闹,一天无忧无虑。  “我是当兵回来那年结的婚,本来还想出去找个地方揽工开车,但是没有关系揽不上。后来一个接一个,生了三个孩子,从此,就不敢再想出去的事情了,一直老老实实在村里种地谋生。


新窑子户主们李林发 2

  “这么多年了,我家除了买过一辆自行车,再就是三年前赊人家300块钱买的一头老牛,好几年了钱还没给人家还上。这些年收成一直不好,农业税又高,为了供几个娃娃念书欠下3500多块钱。我身上这件军棉袄穿了都快16年了也不敢扔。”  几年前《南方周末》和好几家报纸刊登了我给李林发拍的照片,当时有不少同情他的人给他寄钱寄物,更让他感动的是几个当年的老战友看到报道后也纷纷给他寄来钱物。纯朴的李林发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给每个人都寄了几斤大红枣,结果邮寄费比红枣贵出了好几倍。尽管寄完红枣后的“赞助”所剩无几,但李林发的内心却是愉快的。


新窑子户主们李保珍 1

  李保珍,1920年出生,文盲。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她和丈夫丁青山带着三个孩子从安徽逃荒出走,路上饿死一个,活了两个。乞讨到新窑子时,村里人留住了他们一家四口,从此,他们成了新窑子的正式村民。  李宝珍说:“那年头我们老家又闹水灾又闹旱灾,饥荒死得到处是人。实在饿得活不下去了,我和老汉带着一个女儿两个儿子离开了家乡出来乞讨。我和孩子从河南、山西要饭过来,一路上看到公路边死人一个接一个,都是饿死的,死人眼睛瞪得那么大,特别害怕。我们带着三个孩子讨到河南时,大儿子也饿死在公路上了。我老汉在路边上挖了个土坑,给大儿子裹了一把干草,就把他埋了。埋了之后,我们带着两个孩子一边哭一边没有目的地走,将近一年后,我们要饭到了延安。


新窑子户主们李保珍 2

  “延安虽然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那时照样很穷。城里要饭不好要,我们就去农村要,来到新窑子时,村里的好心人看见我们可怜,就把我们留住了。我们当时住进了一眼没有门窗的破窑,带着两个孩子开始在后山开荒种地,随后我们又挖了一眼土窑,修了门窗,有了自己的家。


新窑子户主们李保珍 3

  “过了两年,18岁的二儿子突然得心脏病,当时没钱治,二儿子也死了。在新窑子我们又生了好几个,只活了一个小儿子,今年33了。来新窑子快40年了,我们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现在女儿都有孙子了,小儿子也生下了好几个,人口旺盛了,生活条件也比那时强多了。” 2000年


新窑子户主们丁世海 1

  丁世海,1967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延安四中,高考落榜后重返新窑子。  丁世海说:“我1988年和孟范莲结的婚,她父母也是从安徽逃荒来的,和我们是老乡。她在家中料理家务,我跑门外做买卖,这几年我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卖过西瓜、贩过苹果、倒过啤酒,好不容易赚了两万多块钱,结果让小偷钻进我家一次就偷走三千多。去年我和别人打了一架,又给人家出了三四千块的住院费,弄得我等于好几年都白干了。”  我问他今后干什么,他说:“只能外出跑买卖,因为1994年我们生了个第三胎,不但老婆让乡上割了一刀,户口也让乡上注销了。其实要是严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