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 >

第13章

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第13章

小说: 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内许多企业家以能够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荣,因为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中就包括因坚持市场经济而被人送雅号“吴市场”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吴敬琏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自学院创办以来,吴教授一直担任中欧学术委员会委员,并从1996年起就一直执教于中欧。吴教授还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8月28日郎咸平在北京公布“请而未到”的经济学家名单上赫然在列的吴敬琏,此时正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全职教授,在深圳参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华南论坛”。吴敬琏结束演讲回答听众提问时,意料之中的“如何看待郎顾之争”引来了吴敬琏的长篇回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同):如何看待“郎顾之争”?
  吴敬琏:最近我也看到了报纸上的一些文章,我不太理解这场争论到底是怎么回事。郎咸平教授在过去就曾经提到过德隆的问题,最近又提出了科龙的问题,他说科龙在整个转制过程中,出现了新所有者瓜分或者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因为我没有研究,所以无法作出回答,也无法判断郎咸平教授的意见究竟对不对。而科龙的顾先生已经在香港的法院提出诉讼,我相信香港的司法部门会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
  记者:郎咸平教授还提出应该停止国有企业改制,对此你怎么看?
  吴敬琏: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但是他说的有一条我觉得是对的,就是在国有企业改制中确实出现了蚕食和侵吞国有资产的情况。我自己也在很久以前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中纪委的一个干部培训班上作过一个讲话,题目叫《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思考》。其中就提出,腐败的源头在经济制度上的基础,有三种情况:一是寻租,就是行政权力对市场活动的干预造成了寻租的环境;二是利用市场的不完善、制度的不健全、监管的不严格等等,用各种违法违规手段牟取暴利;第三种情况就是在经济体制变动、产权结构变动过程中,包括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蚕食和侵吞公共财产。
  郎咸平教授如果说的是我们在国企转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腐败行为,出现了利用权力来盗窃公共财产的行为,那么我们号召全社会跟这种行为作斗争。
  记者:那你认为国企转制中的腐败情况有多严重?如何看待参与转制改革的民营企业?
  吴敬琏:刚才还有人说,这是郎咸平教授跟企业界发生的争论,我不赞成这种看法。难道整个企业界都是盗窃公共财产的吗?恐怕不能这样说,有些人就喜欢把个人行为变成集团行为。民营企业里面确实有一些是依靠权力等非正常手段的,这种情况的确发生了,而且不是一个两个,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就说民营企业整体都不好。而且郎咸平教授的一个背景思想是国有企业挺好的,这个我不赞成。
  记者:你如何看待经济学家在“郎顾之争”中的表现?
  吴敬琏:报上有篇文章,标题叫做《经济学家整体失语》。经济学家不是一个组织或者机构啊,而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研究来独立地作出结论。经济学家不是一个集体,所以也没有经济学家的集体意见啊。经济学家没有这个责任,说所有的事情我们经济学家来开个会,表决作出集体意见。如果这样就没意思了,就好像投票似的,有多少人赞成、多少人反对。这有什么意义呢?关键还是要有分析,要引导人们去分析。
  当然,经济学家有自己的学术上的独立性,如果是郎咸平教授受到压制、受到打击、受到迫害,任何一个公民、任何一个经济学家公民,都应该发表意见。至于牵涉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你没有研究,怎么能够发表意见?有的评论还说拷问经济学家的良知,不发表意见就是良知有缺失啦?我觉得如果自己没有研究乱发表意见,才更有问题。


回应媒体开启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2)


  记者:郎咸平教授昨天在北京召开了一个研讨会,会前他公布了请而不到的经济学家名单,第一个就是你,你怎么看?
  吴敬琏:我今天也看到了网上的这个消息。第一我没有收到这个邀请,第二我也不能说有请必到啊,如果有请必到我就不能做工作,不能看书不能做研究啦。郎咸平跟我还是很好的朋友,大概不会这样,也许是我们的传媒想把这个事情说得更吸引眼球一些吧。
  记者:那么,请问你如何看待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如何看待学术研究与公司利益的冲突?
  吴敬琏:郎咸平不是这个公司的雇员,他不会与公司的利益出现冲突啊。学者按照他独立的研究发表意见,他不会服从哪个公司的利益,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的话。但是公司他也有权起诉,如果他认为你是诽谤的话。
  有学者评论认为,吴敬琏对郎咸平的回应是温和的,颇有长者之风。
  在所有的中国经济学家当中,“吴敬琏”这三个字,可以说是和无数股民结缘最深的一个名字,因为无数股民本身就是网民,因此在网民中吴敬琏享有盛誉。吴敬琏曾经这样叙述中国股市那些硝烟弥漫的日子——
  2000年10月,《财经》杂志发表《基金黑幕》一文后,公众表达了极大的关切和义愤,但揭开还是捂住黑幕的交锋还处于对峙之中,人们便期待着经济学家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我在10月29日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的采访,就围绕《基金黑幕》发生的争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2月30日,作为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嘉宾,在回答主持人和观众的提问时,我又重复了历年对于股市的一些看法。这个节目于2001年1月13日播出。与此同时,2001年1月12日,我赴上海参加一个会议,在旅馆里接受了追踪而至的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记者的采访,就记者提出的有关庄家操纵股市的问题做了回答。这一次访问的录像在1月14日播出。
  也就在这个时候,证券监察机构早于2000年初开始的加强监管力度的举措逐步加紧。它先对基金派出了审查小组,又在2001年1月9日和10日宣布查处涉嫌操纵亿安科技和中科创业股价的案件。到了1月14日至15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开幕前,政府领导人关于必须对触犯刑律者绳之以法的讲话的消息也在首都传开。于是,“庄家”们望风而逃,而股价则从1月15日起大幅连跌4天。这时,“吴敬琏一言毁市”的流言也在股市上传开。一时间,引来了无数评论和诘难。
  接着,颇有影响的《证券市场周刊》把我的观点概括为三条:1、中国的股市是个大赌场;2、全民炒股不是正常的现象;3、市盈率过高,并针对这三个问题刊出了《九问吴敬琏》的提纲。
  2月11日,争论进一步升级,厉以宁、董辅礽、萧灼基、吴晓求、韩志国5位先生举行与记者的“恳谈会”。据会议的组织者说,“现在股市已经到了很危急的关头”,“如果这场论战的赢家最后是吴敬琏,那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场灾难”,所以他们必须约见记者,“全面反击吴敬琏关于资本市场的种种言论”。(摘自吴敬琏《十年纷纭话股市》)
  随着其他学者和经济学家不断加入争论,由此掀起了一场中国股市何去何从的大争论。吴敬琏在这年“两会”期间举办了“私人新闻发布会”。他借用捷克诗人的名句:“人们啊,我是爱你们的,你们要警惕!”令所有不警惕的人都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场大争论后没多久,中国股市便进入了4年多漫长的熊市。一家南方报纸在评选2001年十大股市人物的时候,是这样评价吴敬琏的:“作为中国报业先驱邓季惺的儿子,吴坚守学术,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他发出的声音,往往被每一个投资者细心倾听。如果只评选一个人作为2001年中国股市的风云人物,当选的无疑应该是吴敬琏。”从此,这位被称为“吴市场”的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
  但是,仅仅3年以后的2004年,吴敬琏就接连遭到了网上言论的攻击。一位记者如此写道:“7月份,谤言又来自另一方面,几位声称‘反对平民意识’、力辩中国股市绝非没有规矩的赌场的‘投资界人士’,借经济学家董辅礽教授谢世的机会,重弹2001年股市大辩论旧曲,声讨吴敬琏,声称今天的中国股市满眼飘绿、中小投资者血本无归的困境,全是由4年前吴敬琏对‘政府托市、国企圈钱’和‘股市比赌场还不如’提出批评造成的”。另一方面,“郎咸平旋风”掀起以后,据网络媒体的分析报道,“郎咸平旋风”引发了据说是“倒郎派”的“主流经济学家”和“挺郎派”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的大激战。一些平面媒体则在睁大眼睛看‘吴市场’究竟会站在哪一方,属于哪一个派别。尽管吴敬琏表示,这种要求经济学家“站队”的“文革”式做法实在要不得,“绝不能再用了”。知识分子认为最可贵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尽管他对郎咸平的回应是温和的,但是以他中国经济学界泰斗的身份,以他对经济决策人物(包括时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等人)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回应郎咸平的讲话,仍然被视为由此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社会学家眼中的郎顾之争(1)


  孙立平
  在不知不觉中,“郎顾之争”演变成了一场关于改革方向、路径的大论战,争论的话题也在向纵深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始终没有成为学术界关注焦点的话题也被一再“旧事重提”。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人士,甚至是网民,不由自主地卷入这场争论的人越来越多,包括社会学家。
  2004年9月4日下午,新浪财经、《外滩画报》社、《新远见》杂志社联合在京举行了“改革路径的新选择与学者良知”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孙立平首先发言。
  孙立平也是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学者,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作为一个颇有声望的社会学家,孙立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之后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0年转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国内社会学界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现已为研究现代化的学者普遍引用。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学术兴趣逐步转向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研究。提出了“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以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宏观上的描述和具体的研究。
  孙立平最著名的两本著作是《断裂》、《失衡》,两本书描述了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的处境,“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断裂”“失衡”这两个词语也经常被国内外媒体引用来描述中国当代社会的现状。孙立平对中国市场转型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所发出的声音,让许多经济学家也不能不侧耳静听。有学者认为,孙立平作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代表了中国学界在出现了过渡经济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