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时光-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的,也许我遇到这个问题我解决了,用我的经验解决了,但是遇到另外一个问题我解决不了,我上哪求助。再就是凡是能到你那能咨询的学生、家长,素质都不是低的,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素质没有到这种情况下不去咨询,咨询的人又占到多少比例,我认为比例是很低的。毕竟家长要有一定的层次才会琢磨孩子生理、心理发生问题才会咨询,而有的家长连生理、心理都不关心,就关心考什么分数,能考上什么学校,至于其他的问题都是靠后,所以我在这也是替我们老师做一个呼吁,就是希望在座的诸位专家,包括邓老师在内是不是能够给我们老师提供更多的系统学习的机会,系统学习的场所,其实老师很需要,因为这些老师可以说天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他发现学生的问题更直接,而且做起来相对比咨询可以去找你。再一个老实说的话与家长说的话相比来讲,谁的话在学生心目中分量最重,肯定是老师,对孩子谁的影响最大肯定是所在学校的老师。家长第一相信老师的话,孩子第一相信老师的话,如果老师能够教育家长的同时又能够帮助孩子,我想这个教育是成功的。但是老师缺乏这方面的指导或者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单纯依靠你在做这么多专家咨询我想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
张引墨:因为平时工作特别忙,北京出版社又是我以前的工作单位,来这边有很多的事情。前面各位专家的发言断断续续听得不是很完整,但是有几点有同感,第一我非常高兴邓军终于把这个书按照她的意愿很完整做出来了,我觉得做为一线的老师也好,医生也好,包括我做为对学生比较了解的记者,我觉得这样的事情都是越多越好,我们能够坐在这里谈话的机会也是越多越好。我刚才也在开玩笑,这里专家今年坐在一起至少有三、四次,其实这是大好事,因为在以前很少,至少我知道的很少。所以我觉得我们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参与的人数也会越来越多,我们能够拿到手里讲出来的东西也会越来越丰富,这样对孩子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前言新闻发布会记要(13)
我在《玫瑰》之后收到大量学生的来信,我觉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做为一个很简单的文字工作者,我可能可以表现他们的生活,或者是很靠近他们的心理想法,但是我觉得今天是很难解决他们在这个事情当中碰到所有的细节,我觉得邓军老师这本书可以很好地来解决学生这些问题,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在没有这本书之前又进步了一大步,看这本书我也在想也许以后学生在找我谈事情的时候,我可以有理有据告诉他们,对我也是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一直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孩子和大人,就是少年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到目前为止沟通都有很大的难度,就是我们想教育他们的心情是如此地迫切,但是我们到底教育的程度有多高,大家接受的情况有多好,我觉得都是要打上很多问号的。对于专家来讲,就是他们专业知识是足够多或者是足够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两者之间距离实在是太远了。我记得在第一次《玫瑰》采访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孩告诉我,我真的不知道中国还有人关心这个事情,而且他们是研究这个事情的专家,我不知道这些专家对我有什么帮助,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可能邓军做为一个医生,在书里面谈细节的问题,同时也就是解决学生碰到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可能小孩在看故事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帮助,而且这也是他们愿意得到的帮助,他们可能会接受这些帮助,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顾建平:《青涩时光》责任编辑昨天一定要让我代表出版社谈几句,后来我想了一下,我确实应该谈几句,但是我是想讲给媒体朋友的听。我了解并不是希望通过我来赞扬邓军老师这本书的劳动成果,而是让我讲一下我们出版社为什么要出这本书,我们有哪些充分理由出这本书,这本书有什么价值?这些话讲出来好象类似一个审读报告或者是审题报告,但是我还是愿意讲一讲。
我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发言,大家只是发言没有讨论,是不是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大家讨论一下,我做为主办方的主人来讲,有一点喧宾夺主的意思。这本书我是星期一看到这本书,到现在为止是两天多的时间,读这个书确实是感慨万千,我首先想到一个念头就是我想把这个书寄给我的侄女看一看,后来我又想起来是寄给我的侄女还是寄给我的哥哥嫂子看,因为这不书直接给孩子看对他影响是好是坏我不清楚,是不是应该让父母先学习,然后在生活当中再引导孩子,因为邓军老师写作方法,寄给我读高一的侄女更好一些,这是我读这本书更直接的念头。今天时间有限,所谓感慨万千只能简单讲一些,就是概括讲一些我们出版这本书的理由,也就是习惯讲三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这本书对于少男少女有利;第二句话是这本书对于时代有利;第三句话就是由前两句引申出来就是这本书对于社会有利。前不久出版《玫瑰》这本书,不到一年时间我们接到另外一本就是《青涩时光》关于青少年性心理的书,为什么我们要出?北京出版社要相继推这出两本书,我理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孙云晓老师发言时说到的,性教育是中国社会教育当中最失败的教育,就是以前中国性教育失败不是最近才存在,是早已存在,但是到现在社会是最为迫切的时代。因为我的年龄已经过了青春期,但是我的同龄人也会有青春期的苦恼,我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写作的作家,他在30岁的时候写了一篇文章,当中有一句话说我喜欢我30岁的年纪,我特别不喜欢我的青春时光,他说青春的时候我空有热情而无法掌控自己的热情,就是你有健康的身体,你有心理的激情,但是你的激情是控制你,而不是你控制它。在国外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他们把这种现象概括为一个名词叫做“青春的沼泽”,就是青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引导你出来你会踩一脚是沼泽,有的时候挣扎出来的时候会陷得更深。我理解现在邓军老师这本书《青涩时光》,她通过20个案例,20个分析,还有20个建议,她就是提供给青少年走出青春沼泽地一个牵引,一个资源,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引导。我感想当中有一点,我说我甚至希望20年前在我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的书,我和我的同龄人虽然没有在青春沼泽地陷身其中而无法自拔,但是我们能够走得更平坦一点,能够使我们青春真正富有热情,真正阳光明媚。我说新华社如果来了也可以发一个通稿,就是《青涩时光》帮助你走出青春问题。我的意思就是这本书对于我们少男少女有利,这是第一个意思。
前言新闻发布会记要(14)
第二个意思就是这本书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个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有利,我们现在时代变化非常迅速,节奏非常快,我们社会也是一种向上的动荡不安之中,所以我们许多人除了身体上经常处于亚健康状况,心理上也不免会处于亚健康状况,心理上多多少少有解不开的症结,有需要解决的症结问题。就是社会亚健康问题,许多问题是新派生出来的,就是社会变革当中新产生的,有一些问题是长期以来积压已久而形成的,到成年人,就是我们已经过了成年人,30、40岁的成年人,有许多心理上的症结都可以追溯到少年时候患病已久没有得到治疗。像昨天我们准备会议以后,我去接待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从黑龙江来的,他到北京来看法国印象派画展,这位30多岁的女性是我已经去世的一个朋友的女朋友,我们在吃完饭聊天的时候,就说到我们已经去世的这个朋友,讲到我这个朋友去世以后,他从身体上到心理上各种巨大的打击,对社会的不适应,对生活的不适应,甚至有绝望,和第三个案例有相近的点,但是更让我震惊的是她谈到了她从少女时代就有双性恋的倾向,我读了这个书突然遇到非常具体生动的例子,因为我以前认识这个女孩子,她是我男性朋友的女朋友,我怎么能知道她曾经也是一个女同性恋者,她昨天吃完饭说找一个酒吧叫“丰吧”,我说是干什么的,我酒吧去过很多,丰吧是干什么,她说是女同志酒吧,我说你去干什么,她犹豫了一下,她说你不清楚我也是一个女同志,这让我非常震惊,这是一个认识已久的朋友,坦率地跟我说事情。她说她心爱的朋友,就是我这个朋友去世以后,她双性恋的病情就更厉害一点,就偏向女同性恋这种状况,她跟我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最大的困惑不是来自于身体的,而是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就是她现在已经结婚了,她说她现在的生活状态无法面对她的丈夫,无法面对她的父母,她现在在东北,她现在伙伴的丈夫甚至找到她家里,找到她父母,给她巨大的生活压力,她说这个社会对于她们这种特殊人群的不理解,加大了她们生活的压力。因为这是一个插曲,昨天晚上我听到这个故事以后,除了聆听、理解之外,我还是震惊,另外一方面也确实觉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除了我们看到大山的阳面以外,很多阴面我们都不了解,我们有必要把这个社会阳光所照不到的一面把它呈现出来,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于社会也是有意义的。
这本书有益于为我们社会建立一种社会的常识,就是说有益于我们尊重基本人权,尊重人性这样的生活常识来建立。因为我们最近这一年多来,我们在报纸上,我们屡屡听到一些新闻,一些消息,我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曾经有《新民晚报》探讨单身女性可不可以生育的问题,不是讨论应不应该,而是可不可以,这需要讨论吗,每一个人都具有生育的权利,他说单身女性可不可以生育的权利,还有艾滋病有没有结婚的权利?这需要讨论吗。还有西安一对夫妻在家看所谓的黄碟被拘留的问题,这能被拘留吗?还有四川大学生怀孕双双被开除这样的新闻,以及最近发生媒体大肆渲染发200条黄色短信就要被拘留这样的新闻,就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所有的基本人群当中,我们性的权利是被侵害的次数最多,侵害最深的一种权利,它是以道德来侵犯人权这是最大的不道。所以在我们今天这些现象并不是新中国才有,实际上我们文化传统所带来的,以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损害你,侵害你。在我们五四以来提出来科学与民主精神75年的时候,在我们一直讨论《民法通则》的时候,就是我们在座性学研究专家、心理学家以及我们出版工作者为社会,以科学来建立一些社会常识,更合乎道理的社会常识,我们出版《青涩时光》也达到这样的目的,就是《青涩时光》它有它更广大的社会性的意义。
第三点就是我认为《青涩时光》有它的独特的出版价值。除了张引墨和孙云晓老师他们出版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多跟风的书,但是这本书不同,就是除了孙云晓老师讲的几点我还要补充几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