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

第24章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24章

小说: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则达到了1。71%。自杀的发生率随年级的上升而增多,高二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达到了37。93%。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是什么让这些我们认为很幸福的孩子,竟然不快乐到想死的地步?
  其实,孩子们所经历的苦难是远远超出我们想像的,我们对孩子了解多少?我们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蹲下来,降低自己的位置,去平等地理解孩子?
  鲁鲁很小的时候我们给他拍过一张照片,是他踮着脚尖,仰着脖子,用力伸长手臂,去开电冰箱的场景。他的整个身体几乎是吊在电冰箱的把手上,眼睛里充满了渴望。他只有冰箱的一半高,他要打开冰箱,去拿里面的东西吃!这件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在他却是如此艰难,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我们觉得轻而易举、理所当然的事,在他,却可能是极其困难的。想想鲁鲁生下来那一刻,赤裸裸地放在产房的秤盘上,他是那么的小,眼睛尚未睁开,对世界一无所知。到现在,九年的时间,已经学会了那么多的知识,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各种各样的常识和技能,他会打架子鼓,我不会;他会画国画、素描、水粉,我不会;他会玩很多电脑游戏,我不会;他玩悠悠球可以玩出几十种花样,而我,一种也不行……所有这些,难道不值得我骄傲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奇迹,当我们想到这些的时候,不能不赞叹生命的伟大,我们还需要苛求他什么?我们怎么忍心为了一点点过错就出手打他?
  孩子永远爱不够,爱孩子,为孩子付出,这是我们的责任,我相信,只要我们是真正爱他,他不会不领情的,到他应该尽自己那份责任时,他也会做得很好。
  你怎么对他,他将来也会怎么对你、怎么对他自己的孩子。一切都是有报应的。
先要求自己,再要求孩子
 家长都希望孩子彬彬有礼,招人喜欢,但往往却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
  如果只要求孩子有礼貌,自己却言行粗野,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变得粗野。
  我们要求孩子饭前要摆好碗筷,等大人一起来吃,但当孩子热情地招呼大人时,大人却爱理不理,你也许并不是有意,确实是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忘了应答,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拒绝和伤害,让他觉得自己的热情受到冷遇,没有价值,他就会对礼貌的意义产生怀疑,以后还会不会这样热情地招呼你,就很难说了。
  如果你看见孩子的言行冷漠或者自私,不要怪孩子,也许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他,而在你自己。
  小时候老师经常批评我们:“不要马列主义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其实,很多人的思维都是电筒式的,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其结果就是自己不能进步,更不能帮助别人进步。古话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针对的就是这种电筒思维,告诫人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作为父母,我们往往只去要求孩子,让他成为我们需要的孩子,又听话,又上进,又强壮,处处受人欢迎,受人羡慕,让我们脸上有光。然而我们又想过没有呢,孩子需要一个怎样的父母?我们是不是一个能给他快乐、给他力量、给他骄傲和自豪、帮助他健康成长的父母?
  当我们在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之前,不妨先问自己能做到什么。如果我们不是孩子所需要的好父母,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奢望孩子成为我们希望的好孩子呢?
  佛家说因果报应,一切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以前一连串的“因”所结之“果”。而且,这个链条还在继续,现在的这个“果”,也是将来的“因”,还会有更多的“果”次第结出。
不要替孩子谦虚
当两个家长碰到一起时,如果一方赞扬另一方的孩子,那被赞的一方往往都会谦虚:“哪里哪里,比你孩子差远了!”甚至还会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对方的孩子确实更乖、更优秀、更值得赞扬。
  家长之间的谦虚互赞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谦虚是当着自己孩子的面发生的,对孩子就是一种打击。
  他会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孩子并不理解大人之间微妙的礼节,只把大人口中的话当成了对他的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是在与另外一个孩子的对比中产生的,他只看到对自己的评价低于对方,他的自尊和自信就会受到打击。
  孩子是非常在意大人的评价的。有一次鲁鲁和同学在家写作文,鲁鲁写好了就给我看,非要我马上评价是他写得好还是同学写得好。我知道需要鼓励鲁鲁,但也不能伤害同学,就说:“都写得好!你思路好,他描写细致。”鲁鲁还是不甘心,把我拉到厨房,关上门,背着同学,悄悄问我:“这下他听不见了,你说我是不是比他写得好?”我只好点头说是。
  对孩子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说他不行,特别是在外人面前,哪怕是一句客气话,你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心情。
  赞扬别人的孩子是对的,但不要以贬低自己的孩子为代价。赞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礼品,应该送给所有的孩子。
孩子需要真实的评价
教育专家都很强调赏识的作用,但也不能乱赏识,不恰当的赏识很可能适得其反。
  首先,你要赏识的是什么?这等于表明你的价值观。如果只赏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赏识他的品德、修养、身体素质,那这个孩子有可能畸形发展。孩子考了100分,你就赏识,做了很多家务,你却觉得无所谓,和小朋友一起多玩一会儿,你更是认为浪费时间,大发雷霆,这样的赏识是把孩子引向哪里?
  赏识的方式也值得探讨。人都喜欢听好话,但好话太多,就值得怀疑了。孩子渴望得到大人的赏识,并不单单只是渴望得到几句表扬,而是想通过大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只有真实的评价才能让他有真实的认识,浮夸不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让人困惑。孩子一旦怀疑到表扬的真实性,表扬就一钱不值了。赏识并不简单地等于表扬,孩子也会自省,也有自己的判断力,你的赏识是不是恰如其分,是不是真实可信,孩子心里有数。一点小事就夸夸其谈地赞扬半天,只能让他觉得好笑。
  赏识要有足够的理由,要有恰当的态度。过度赏识是有害的,让人产生错觉,一旦泡沫破灭,会受到更大打击,甚至空虚失意,酿成一种人生悲剧。过分的表扬让孩子软弱,听不得一点批评,受不得一点挫折。其实,挫折也是挑战,也是一种刺激,生活中如果只有甜言蜜语,也会感到单调乏味。
  人的精神需要磨砺。挫折使人坚强,真正的赏识并非掩盖错误,粉饰孩子的缺陷,而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已。只有发自内心的赏识,热情、中肯、坚定、真诚,才能让孩子感到信赖。
  一味地赏识不好,一味地批评就更恶劣。不仅混淆视听,而且毁灭自信,毁灭孩子的兴趣,更有可能造成他的叛逆和暴戾,抵触一切,仇视一切,把一切都不当回事!
  孩子需要的是真实的评价,需要的是善意的帮助。只要你在告诉他真实情况的时候,不是只看到缺陷,只有粗暴的指责,而是同时看到他的努力,看到进步,看到希望。不只提出问题,同时还有安慰和鼓励。你针对的只是这个问题本身,而不是他整个人。总之,你不是对他这个人厌恶和失望,而是怀着信心,怀着爱意,帮助他去解决一个问题。
  孩子对批评的反感,并不是由于他自己的失败,而是由于你对待这个失败的武断态度。用什么态度去指出问题,这才是关键点。
  其实,孩子并不是不清楚自己的毛病,很多时候他知道该怎么办,只是办不到而已。这就像大人知道抽烟有害,就是戒不掉一样。对于大人来说,抽烟的害处,讲得再多也没有意思,还不如想想具体的办法,制定具体的措施,一步一步照着做。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是好话还是坏话,对孩子唠叨太多,都是没用的,他需要的是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指责不能解决问题
“我刚讲过的,你怎么又做错了,认真听了吗?”
  “我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这么笨!”
  “这么简单的都不懂!你就是不用心!”
  “又被‘请家长’,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
  ……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失去耐性,心中猛然冒出一股无名火,这样的话就脱口而出。
  但这是非常恶劣的。
  比如“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孩子做了错事,或者仅仅因为和别人相比表现不够好,他自己的脸已经丢了,他已经很难过了,如果再加上你的责备,那只能是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父母的类似抱怨除了加重他的心理负担外,毫无用处,甚至是起反作用。孩子承受的负担如果超过了他能承受的极限,要么崩溃,要么破罐子破摔,恐怕都不是父母所愿意看到的。
  就算孩子真的做错了什么,让你很没有面子,但你的难受比起孩子本人的难受来算得了什么!很多时候,家长的怒吼往往就是一种发泄。你倒是发泄了,但比你更难受的孩子,他又怎么办?
  再如“这么简单的都不懂!”言下之意就是“你怎么这么笨!”其实,简单只是你的认为,对孩子来说,他不懂的,就是难的,就不简单。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状态不一样,对一个问题不懂,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并不能仅仅归结为“不用心”。我们认为简单,是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而孩子,也许他是第一次接触,与以前的知识还没有联系起来,一时理解不了,也就是俗话说的“转不过弯”。有时候,我们给他讲题,我们的思路和老师的思路并不一样,他脑子里想的还是老师讲的,你突然又告诉他一个新方法,他反而糊涂了。一糊涂就急,越急越糊涂,脑子完全短了路,本来想得清的问题也想不清了。
  人经常都有犯糊涂的时候,脑子里就像蒙着一层雾,就是不清楚。也许这个时候,脑子已经停止工作了,就像一台死机的电脑,拒绝任何操作。这时候你再发火也没用,越发火越糟糕。还不如关机,让他休息一会儿,做点别的事,再重新启动,没准突然就明白了。总之,最终是要让他自己明白,学习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目的。
  我们需要孩子思考,而你的怒吼却恰恰把他引向了害怕、委屈、愤怒和抗拒,他的精神完全被这些负面情绪所占据,还怎么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愤怒损耗能量,当你发怒的时候,你自己已经不可能静下心来给他讲题,而你的愤怒又点燃了他的愤怒,结果双方都是既伤身,又伤心,最后不欢而散,学习草草结束。
  当我们用指责的口气批评孩子时,孩子一定会产生抵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我刚讲的内容,你怎么又做错了?是不是刚才我没有讲清楚?”事实上,孩子忘了,很多时候就有家长的原因,没准儿确实是你没讲清楚。
  或者,孩子是不是太累了?是不是不感兴趣?是不是理解错了?原因肯定是有的,需要你和孩子一起找出来,一起解决。
  斥责孩子不用心,完全没有道理。大人以自己现在的程度去要求孩子,以为他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