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

第11章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第11章

小说: 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是名校学生,越是压力巨大,其实这是正常的。
  因为他们背负着太重的期望。正因为他们的优秀,所以他们更害怕平庸,害怕让家人和社会失望,这是所有优秀者的共同心病。
  然而,人的优秀总是相对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如果遍山都是老虎了,不光猴子称不了霸王,就是真正的老虎,也可能沦为普通动物。
  优秀的人,总想进入更优秀的环境,在更高的层面上与人竞争。视野广了,看得多了,也许就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虽身处高位,但坐标系变了,参照物变了,你高,还有比你更高的,你优秀,还有比你更优秀的,比来比去,反而更自卑。
  人总是在与环境的相对关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总是在比较中认识自己。买东西为什么要货比三家?因为不比分不出优劣。人也一样,比多了,优劣就出来了。所以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样的坐标系里,以什么为参照物来比,这非常重要,决定着你对自己的认识。
  孩子在中小学时,目标很单纯,就是考上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人生展现出广阔的空间,社会也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他知道了,成功并不是单纯以成绩来衡量,世界太浩大,他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很容易陷入精神空虚。而就业的压力,择偶的压力,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等等,更容易让他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越优秀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就更容易与现实产生落差。越优秀的人,家人的期望越高,越不容易放下包袱。
  所以,越优秀的人,越要有平和的心态。这一点要从小抓起。
  一味地鼓励孩子奋斗,把考名校、出国、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一味地强调学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地追求卓越,忽视人格的健全,这样的孩子,就算成绩再好,也未见得能有美好人生。
  考上大学,考上名校,只是占据了有利的社会地位,获得了优质的社会资源,但之后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的。
  人永远要有一颗平常心。有上进心是好的,但万事过了度就会变质。孩子不要太争强好胜,尽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达到的高度,就够了。有一颗平常心,就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会感恩和同情,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和不满,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绝望了。

礼貌不是一种技术

考重点学校很多有面试环节,据说很重要,但与其临阵磨枪,去演练诸如怎样敲门,怎样落座,怎样微笑应答之类的技巧,不如平时就教孩子怎样为人,培养一种淡定的人生态度。
  对人若有尊敬心,又不惧怕,自然不卑不亢,举手投足都会得体。
  我们住处的单元铁门都有弹簧,打开后一松手,铁门就会自动弹回关上。常有年轻人在前面走,打开了铁门,你紧跟其后,刚到门前,他手一松,门“砰”地一声,在你鼻子面前关上了。当然这只是一件小事,并非什么违法乱纪,但你心里却会不舒服。鲁鲁从来不会这样,无论男女老幼,只要有人走在他后面,他都会耐心地将门撑着,直到后面的人通过以后才松手(尽管有些人通过之后并不向他说谢谢)。这就是修养,就是尊敬心的体现。礼貌首先源自善良,有善意才有尊敬,一切都源于本性。
  小事会显露出人的本质。善良者,自会有微笑露出,坦荡者,自会举止沉着。面对考官,你的素养其实是无法掩藏的——如若能够掩藏,面试也就失去意义了。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面试故事:某著名企业面试时淘汰了大批貌似优秀者,后来有一个比较平凡的人,也被淘汰了,就在他礼貌地离开时,发现地上掉了个别针,他弯腰拾起来,放回桌上。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主考官告诉他:“你被录用了!”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浅显,但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主考官不会每一次都出同样的题,每一次都扔一个别针在地上。
  礼貌的本质是表达一种敬意和善意,而不是为了什么增强竞争力。如果你想通过礼貌得到什么好处,那你一开始就想歪了。
  真正得体的言行是从内到外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一种技术。过于强调礼貌的实用价值,从功利的目的去培养仪态举止,只能得到一个虚假的外壳,一戳就破,结果还是达不到实用的目的。
  好人确实是有好报的,只要你确实是个好人。
  现在的励志书,大量流行的观点,都过于功利,过于技术性,本末倒置。
  礼貌确实能增强竞争力,但这不是源于你笑的技术有多高,而是你表现出的气度和修养,表现出为人的善意,说明你是值得信赖,值得交往的,说明你具有亲和力,善于协作,这正是现代企业、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不礼貌的人,人们常常会婉转地说他“不懂事”。不懂事并不完全出自单纯,而是因为太自大。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就感受不到别人的存在,也就理解不了外部世界的道理,也就不可能有得体的举动。
  善解人意是种美德,通达世事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人品,需要一颗包容的心。礼貌并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不是学几句礼貌用语就能做好的。人的素质和修养会体现在言行的每一个细节上,装是装不出来的,更装不长久。

孩子不要太听话

家长们往往因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大发雷霆,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孩子的固执会有什么恶果,而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蔑视。
  孩子怎么就不能顶嘴了?顶嘴意味着他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好事,说明他在独立思考。
  创造来自于批判,人人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创造性,但当孩子批判的锋芒指向你时,你就受不了了。
  我经常对儿子说,不要太听我的话,世界上无论谁的话都不能全听。人无完人,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判断力也是有限的,没有绝对正确的人。而且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认识事物的立场,出发点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别人的观点未必就适合你。迁就别人,常常会失去自己,久而久之就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了。
  儿子向来很听我的,但这并不令我欣慰。我珍惜他那份尊敬和信任,但也希望他明白,即使是亲近如我、信任如我的人,也是不能盲目听信的。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孩子顶嘴的时候,不要去压制,权威不是用暴力可以捍卫的。你有理就去和孩子辩,如果你辩不赢却硬要孩子执行,那你就是耍横了,和暴君、和流氓有什么区别?当然,孩子如果辩输了,他也得服从,那时候他的“服”,才是真正的口服心服。

必须学点体育

二年级暑假,我几乎是说破嘴皮,鲁鲁才同意去学乒乓球。也许是因为比较胖,他对自己的身体没有信心,对一切体育运动都有点惧怕。
  送到训练场,我想看他练,他不干,挥手要我走,不然就不开始。我只好走了。
  接他的时候,提前了一点去。看见还没下课,有的孩子在练球,有的则在一边捡球。鲁鲁是捡球的,拿着个网抄子到处捞。他捞得很专心,满脸绯红,汗水成排地往下淌。教练把他叫过来,介绍了一下训练的情况,第一天,原本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主要练挥拍。
  说话间一个女孩提了一包冰棍上来,每个孩子发一个,鲁鲁也领到一个,一群孩子大大小小的十几个,都放下球拍,热热闹闹地吃起冰棍来。我问教练:“您买的?”教练笑着说:“太热了,凉快凉快!”
  突然非常感动,想起我在体校的情景,教练帮我们吃粗粮,把白米饭让给我们的情景。教练姓杨,个子很高,瘦削、严肃,单眼皮,训练场上,当他发狠盯着你的时候,很让人害怕。他也会训人,有时还会拿球砸。但只要一下课,他就仿佛成了慈祥无比的老母鸡,把我们护在翼下。他检查我们的作业,带我们去看电影,晚上坐在体育场的台阶上,给我们讲故事,讲他在省队时的趣事,讲当年八一队如何以一分之差夺冠……后来我已经离开体校,有一次在路上遇到杨老师,他还很关心地问了我很多情况,我们已经道别以后,他又叫回我,送给我一张明信片。
  体校中的师生关系和一般学校里的很不一样,这也是我为什么非要让鲁鲁学一点体育的原因之一。一个人一生中没有学体育的经历,真是一种巨大的遗憾,一些非常强烈的感受,如果没有在运动队中待过,是无法体会的。那种汗水浇灌出来的快乐,那种情绪和体能充分宣泄的快乐,那种充满着成就感、自豪感的快乐,只有体育才能给予。就像今天,训练完了,大汗淋漓,教练给每一个孩子买根冰棍,那种轻松和愉悦,确实是难以形容的。
  我问鲁鲁:“好玩吗?”
  “好玩。”
  “明天还来吗?”
  “来。”
  “你看,多可惜啊,去年就让你来,你不来,昨天让你来还害怕,有什么好怕的?你不试一下怎么知道好不好呢?游泳你试了一下,还是害怕,咱们不去就是了。乒乓球试了一下,很好,就继续练,要敢于去试,不然很多机会就错过了。”
  回来一直为那一根冰棍感动。
  为什么在体校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氛围,为什么一般学校就没有呢?鲁鲁读过那么多幼儿园和学校,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老师会给孩子们买根冰棍呢?
  学校真的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学校孩子只是一个产品,流水线上的产品。老师们拼命想打造的不过是尖子生,最高荣誉就是自己班上出了个状元。教材是程式化的,课程是统一的,一个老师讲,几十个同学听,听完回家做统一的作业,老师有多少时候会和学生有心灵的沟通呢?更谈不上情感的交流了。
  运动队却是手工作坊,教练必须手把手地教,必须有语言的交流,甚至是肢体的接触。每个人的体能和技巧都不一样,不可能有统一的进度,每个学生实际上都是个性化产品。教练和学生的感情不一样,就像手工打制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心血的结晶,每一件都倾注着感情。
  只接受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远远不够,就算成绩再优秀也是残缺的。必须经历这种一对一的训练,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不一样的师生关系,这对培养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不仅是体育,艺术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手工操作。鲁鲁学架子鼓,师生关系也很融洽,气氛也很快乐,鲁鲁也很喜欢。
  人生原本就是丰富多彩的,孩子成长的道路,真不止读书一条。

孩子为什么不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不快乐,是因为学习负担太重,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
  现在的人,在生活方式上与过去很不相同,看上去五光十色,其实很单调。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到夏夜,大家都到院坝里乘凉,单位经常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台球赛,弄得热火朝天,附近的各个单位还轮流着放露天电影,孩子们吃完饭就端上凳子去占座位,通常是先放《新闻简报》,再放故事片。故事片只有那几部,翻来覆去地看,已经烂熟,每到精彩之处,台下的人预先就把台词一股脑儿抖出来,然后看银幕上的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