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十作家批判书ii >

第7章

十作家批判书ii-第7章

小说: 十作家批判书ii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奖本├矗馐呛慰嗄兀俊庇谑恰跋缦氯恕闭庖怀坪牛庖磺榻幔透怂<仁亲员埃质嵌钥埂凹热晃乙训搅吮本敲矗揖鸵钕氯ィ鸵龀龅忝茫强纯础!钡背跎虼游睦肟嫖魇保胱龀龅忝酶蚁缛丝纯矗衷谥幌胱鸥芪У某抢锶撕陀型酚辛车闹斗肿涌纯戳恕K源诱獾闵侠纯矗员耙膊⒉皇且患凳拢谏虼游纳砩希且恢帜芰俊;蛘咚凳悄茉础R蛭辛恕跋缦氯恕闭庖怀坪簦庖磺榻幔本┳魑质稻屯司佣吡耍员笆股虼游牡纳硖謇肟斯氏纾员坝质股虼游牡男牧榛氐搅讼嫖鳌拔沂且桓鱿缦氯耍揖托次业南缦率拢 薄   �
       就这样,沈从文用他的湘西,用他的乡下事,来对抗城里人,来对抗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来对抗作为现实的北京。    
       随着沈从文写作的成功,“乡下人”这一称呼这一情结,就从自卑向自足转移了。成功后的沈从文,当再自称自己是“乡下人”时,是不免有些得意的:    
       “我这个乡下人,照样能干你们的事,还干得更好。”    
       沈从文的自卑感再起的时候,是与城里人和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混在一起的时候——在大学里任教,他感到知识的压力。所以他后来研究文物,当然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种原因却还是自卑。一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在院校里,文学创作是不算作学术学问的,沈从文不免会遭到同事的奚落。在西南联大,有一次躲空袭,沈从文一脚跨进防空洞,同事刘云五就对他说:    
       “你跑进来干什么,炸死了,也大不了一个写小说的。防空洞造了,是给我躲的,我不能死,《易经》还没有研究完呢。”    
       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但敏感的沈从文在平日里不会不感到这类知识的压力——最终,他的自卑感使他走上了文物研究之路。起码在我看来,自卑也是其中的原因。    
       刘云五恃才傲物,是个怪人,酷爱抽鸦片。四九年后,周恩来为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特批鸦片给他抽。传说他曾给李广田摆阔:“我是宰相鸦片。”    
       从沈从文的小说集《八骏图》的〈题记〉中可以看出,沈从文与有头有脸的知识分子混在一起的时候,心情是颇为复杂的——被自卑夸张的自尊——被自尊引发的激愤——诸如此类: 活在中国作一个人并不容易,尤其是活在读书人圈儿里。大多数人都十分懒惰,拘谨,小气,又全都是营养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这种人数目既多,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个观念,就是不大追问一件事情的是非好坏,“自己不作算聪明,别人作来却嘲笑”的观念。这种观念普遍存在,适用到一切人事上,同时还适用到文学上。这观念反映社会与民族的堕落。憎恶这种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应当是每个有血性的青年人的感觉。    
       “读书人圈儿里”,沈从文一方面有许多这圈儿里的朋友,一方面对这圈儿又不太适应,他要找一种圈儿外的生活,就把精力花在对许多青年作家的支持、鼓励和培养上。只是这些青年作家一旦成名,就又成为圈儿里的了。所以沈从文会感到寂寞,会发发牢骚。寂寞的人才会发牢骚。    
       沈从文晚年是不寂寞的——因为已心静如水,不发牢骚,并使他的自卑感隐遁了,这点,我在上面已经说过,我想补充一句的是——沈从文后来的自卑感,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自卑感:他的自卑感开始转移,从身体转移向精神了。    
      自由知识分子版《沈从文》    
      自由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不是加法——不是自由加知识分子。是一种文化立场,或者说以文化为理想。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副本,当正文变得可疑的时候。它尖锐,正由于尖锐,所以有一定的妥协性。就像刀,总不能都是刀刃——文化理想成为它坚实的刀柄。或者说刀背。在本质上,自由知识分子与现存体制并无激烈的冲突,虽然文化立场说到底是批评的角度,也是姿势。但与专制却是势不两立的。它反对一切形式的专制。因为一切形式的专制,都会对专制之外的文化立场给予剥夺。专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立场。因为一个国家并非是历史的,也并非是现实的。一个国家更像是多种文化的组织者。在专制的形式下,历史与现实不是脆弱的,就是虚拟的——而文化也只像是单一的印刷品了。文化的真实在于它的无边际,在于它的大模糊,在于它的妥协性。当然,专制也有妥协的时候,或者说条件。    
       只是在专制的形式下,也就是说单一的印刷品成为了复数,自由知识分子会裂变——它不是加法,却能做起减法,成为两部分:自由的部分,与知识分子的部分。前者如顾准、遇罗克,后者如放弃文学创作开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因为自由知识分子的存在更依赖于外部条件,当外部条件一旦失去,自由知识分子也必然跟着裂变,或者说消亡。顾准、遇罗克就成为自由的隐喻:在专制的形式下,自由就是手抄本;沈从文就成为知识分子的隐喻:在专制的形式下,知识分子就是文物。专制不害怕自由,专制也不害怕知识分子,专制害怕的恰恰是自由知识分子——当自由知识分子站到了一种文化立场上之际,也就是专制不得不妥协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自由知识分子也就成为一个时代的塔身。这个说法,当然也是个象征。把沈从文划进自由知识分子的范畴——刚开始之际,我是想从这个论点上来书写沈从文的,但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我的心告诉我,有点不对头。于是,我怀疑了,沈从文真是自由知识分子吗?其实他是不是自由知识分子,对于他和对于他的评价,已不重要了。一位作家的文本,才是一位作家的根本。只是我们无非想为自己找到一个说法而已——可怕的是一切思想都会使生活简单化,落到个人头上,就会或多或少地损害——损耗到个人性。一个能宽容种种个人的时代,要比能宽容种种思想的时代,是更美好的。个人都被抹杀了,还妄谈什么思想。有思想的时代,都是有麻烦的时代——一个时代的思想越深刻,在时代中的个人,可能是越没有人样。据说大象现在的象牙都长得短了——大象也有了思想——知道人们猎杀它,只是为了象牙。这只是据说,而人都是以自己有思想而自傲的,以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但就是思想,使人异化了。为了反对异化,人就弄出个思想,当这种思想到了极致,就又异化了人——于是思想不断地产生,个人跟着思想跑,跑丢了。人越活在人类历史的后期,就越没有思想——因为思想已成为生存的工具,而不是天性。如果说我对沈从文现在兴趣更浓的话,恰恰是他在我看来是并没有多少思想,他活得很本份,很自然,符合天性——沈从文以天性作为思想——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在《从文自传》中,他说: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多少来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    
       由此可见,天性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愉快的思想。而当代的许多所谓的思想,都是有价钱的,大价钱压倒了小价钱,由此产生出歧视——思想的歧视,和种族歧视一样可怕。思想使一部分人有了优越感,而人性的光芒却黯淡了。我不是反对思想,我所反对的是利用思想——利用一个思想去反对另一个思想,都是一种思维模式。对官觉的忽略使我们丧失了辩识与行动的能力,这是另一方面,以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例,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出过思想,但却是以扼杀掉天性为代价的。它从来没有肯定过天性也是一种思想。回到上面的问题上,沈从文是自由知识分子吗?    
      在我看来,他不是。中国有没有自由知识分子,都是一件可以商榷的事。像湘西是沈从文的小说理想——毕竟沈从文还在其中生活过并构成他的回忆——一种经验和想象——自由知识分子只是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学术理想,寄于过高的期望,人为地拔高,都是于事无补的,只会产生出空洞的荣耀与满足。沈从文很简单,他就是一个写小说的,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天性所然,或许“暴露”出的某些部分与自由知识分子的某些方面较为接近,但这并不能说他就是自由知识分子。    
      《盗版沈从文》后记    
       我想我写的沈从文,是盗版沈从文。所以会常常出现马赛克■■■■■■■■■■■■■■■■■■■■■■■■■■■■■■■■■■■■■■■■■■■■■■■■■■■■■■■■冷不防,又前进不了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差不多就像是盗版的。是一种盗版现象。    
       沈从文是怎样一个人呢?抓不住,够不着。因为他对自己也并没有抓住和够着。水太大了,统统都溺死。文学从来不是救命稻草。知识救不了分子。河流把船溺死,玻璃金鱼缸溺死了优雅的尾巴。我这个人毫无思想,也没什么见解,我喜欢行动——只是现在只把写作看作行动了,自己所能行的动和行得动。而我对沈从文最强烈的感觉恰恰也是这一点。没人能干得更好。只能干得更快——火一烤,外衣就干了。思想是另一回事。文化是另一回事。催生是另一回事。扼杀是另一回事。立场是另一回事。错觉是另一回事。伪装是另一回事。版权所有是另一回事。自由知识分子是另一回事。盗版与正版都是另一回事。另一回事就是说没有这一回事。我已经写烦了,写沈从文写烦了,许多事,一些事,让我无聊。丁玲和沈从文的关系,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的关系,到底与我或者我们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居住在一起,或者不居住在一起,与文学史有什么关系?文学史是另一回事。丁玲是另一回事。胡也频是另一回事。四九年以后沈从文不写小说是另一回事。用同一种思维模式去反对这同一种思维模式算什么事。残暴与愚蠢是一回事。□□□与□□□是一回事。重要的是丁玲、胡也频和沈从文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文本。“文本”这个词我现在也讨厌,我现在用纸本——“纸本”这个词。我们的文学史是伦理史,革命史,小报的历史,它从来就不是“纸本”的。沈从文与萧乾的互相揭发,知识分子之间相互的争斗,并不是人性的黑暗,这种变态,首先要看到使其变态的因素。人性的黑暗,恶,是被造成的——■■■■■■■■■■■■■■■■■■■■■■■■■■■■■■■■■■■,像盗版——但终于到达了。迟到也是到。就像先锋。先锋的商业化,因为商业化是中国当下社会里的先锋。他们给座位明码标价,有的人值八十元钱。盗版的沈从文在去玻璃金鱼缸的路上。    
    


第二章批判张爱玲(1) 

     批判张爱玲:苦行僧的病态传奇    
      作者:刘波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痴情的张爱玲送给她前夫胡兰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