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作家批判书ii-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不妨把茅盾文学奖历届作品做一个简单罗列: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71~1981
评选所耗时间:一年
获奖作品、作者: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
《东方》(魏巍)
《李自成》(第二部)(姚雪垠)
《将军吟》(莫应丰)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
《芙蓉镇》(古华)
以上几部,除了《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之外,几乎已经完全被今天的人们遗忘,其中姚雪垠老前辈的《李自成》,更是成了笑柄,而即便相对来说没完全被淡忘的《芙蓉镇》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也更多地归因于电影而非文字本身。
那么,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又是如何呢?
第二届 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82~1984
评选所耗时间:一年
获奖作品、作者:
《黄河东流去》(李准)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
《钟鼓楼》(刘心武)
对于以上几部作品,其实完全不需旁观者饶舌,仅仅需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如今还有多少老百姓知道那几部作品?一部长篇小说,如果仅仅过了二十来年,便被老百姓完全忽略,唯一能说明的只是作品文学价值的短寿,而一部寿命短达二十余年的作品,如果也可以被赞美为优秀的话,那么这样的优秀是如何的廉价。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85~1988
评选所耗时间:两年半
获奖作品、作者:
《少年天子》(凌力)
《平凡的世界》(路遥)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少年天子》、《都市风流》、《第二个太阳》,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少年文艺比赛的作文标题。但不是的,这些可是千锤百炼的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啊。《平凡的世界》与《穆斯林的葬礼》还算不错,好歹给茅盾文学奖抹了些亮色。
第四届 茅盾文学奖
评选时间范围:1989~1994
评选所耗时间:三年
获奖作品、作者:
《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战争和人》(王火)
《白门柳》(刘斯奋)
《骚动之秋》(刘玉民)
事实已经证明,除了《白鹿原》,另外三部从作品到作者,都已经被时间遗弃。它们的寿命更短,甚至比出生前的孕育期更短。作者写它们或许花了二十年,而读者遗忘它们却仅仅花了十年。
第五届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和作者分别是:
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还有不知是谁写的《茶人三部曲》。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2000年11月20日第七版模仿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陈述的方式,对以上作品进行了评点。
对《抉择》的评点是:“直面现实,关注时代,以敢为人民代言的巨大勇气和张扬理想的胆识,深刻地揭示了当前社会复杂而尖锐的矛盾,突出地塑造了在艰难抉择中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市长李高成的崇高形象,也比较充分地展现了广大群众和党的优秀干部与腐败势力坚决斗争的正面力量,给读者以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心。小说注意调动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细节等艺术手段,在冲突的浪尖去刻画人物,描写生动爽利,语言流畅激越。整部作品正气凛然,具有强烈冲击读者心灵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其启示意义,尤发人深省。(评点人/张炯)”我不知道,这段充满文化大革命的语言气息和夸张的形容词的评论,究竟是在赞扬一个政治工具,还是在解读文学。
对《茶人三部曲》的评点是:“《茶人三部曲》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在忧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坚忍负重、荡污涤垢、流血牺牲仍挣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气质和风神,寄寓着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坚毅精神和酷爱自由、向往光明的理想倾向。茶的青烟、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评点人/曾镇南)”既然是如此一部《百年孤独》般瑰丽的史诗,怎么会如此寂寞,寂寞到几乎完全没有人知道的程度,是曲太高而致和太寡,还是什么其他原因,恕笔者愚钝,委实是百思不得其解。
阿来的《尘埃落定》兼用写实与象征表意的手法,轻巧而富有魅力地写出了藏族的一支——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延续了多代的生活,并从对各类人物命运的关注中,呈现了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必然性,肯定了人的尊严。有着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以及灵动的诗意,堪称新中国佳作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从一段易于忽略、被人遗忘的历史出发,涉足东方都市缓缓流淌的生活长河。抒写了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悲剧的命运。其间,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潮、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的同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间情怀洋溢在字里行间,渐渐地浸润出了那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的感染力。同样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温故而后知新,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平庸之作太多,佳作太少。而很多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却令人难以理解地被排斥在茅盾文学奖之外……我们应该庆幸,正是因为《尘埃落定》、《长恨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这四部作品的存在,才使得整个茅盾文学奖总算不至于显得太轻。可以肯定地说,是《白鹿原》及其他三部作品提升了茅盾文学奖,而非相反。
然而,物质世界的逻辑往往令人啼笑皆非,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却是,茅盾文学奖提升了《白鹿原》也提升了陈忠实,使这个勤奋的苦孩子,终于有了类似于范进中举般的咸鱼翻身之日。
第五章批判陈忠实 (2)
二,新时期的范进中举
为什么说陈忠实与范进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我们看看其经历便可略知一二。
陈忠实,1942年6月生,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人。幼年家贫,一度缀学,最终未能进入大学深造,但始终坚持文学创作,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此后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他一直默默无闻。
我们知道,中国尽管缺乏权威的文学奖,但五花八门的文学奖数量门类之多,在全世界却是少见的。然而,花样繁多的国家级别的文学奖项中,陈忠实仅有小小的一个短篇小说《信任》获过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波澜不兴,只在漫长的十余年后因《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年全国报告文学奖。
是那些奖项人为遗忘了陈忠实吗?似乎并非如此,而是陈忠实的写作实力尽管不弱,但却绝对算不上出众,不妨随意摘录陈忠实写于1985年1月的一部短篇小说《夜之随想曲》,开篇如下:
《夜之随想曲》
我陪他坐在小河边。
新月初上,沙滩上洒着一层迷蒙的月光。一条条柔软的柳枝从头顶上垂吊下来,悠悠摆动,拂抚着我和他的脸和赤裸的肩膀。
“空气多好啊!”他用手撩着水,撩起的水珠落进河水里,发出清脆的金属撞击般
的声音。他扬起头,深深呼出一口气,陶醉了的声音里流露出毫不隐讳的妒羡心情,
“在享受清新的空气财富方面,乡下人比城里人富有得多了!”
我很自豪。我生活在乡下,总愿意听到别人赞美乡村,尤其是城里人对乡村的赞誉
之辞,总使我听来很有一种自豪的滋味。
“这水多好啊!”他像一位诗人,赞美了空气、又赞美河水、赞美月色,激动得声 音发颤了,“月亮,迷迷蒙蒙的河川,太好了!”
尽管这一切我已司空见惯,此刻心里受到他的感染,愈加自豪了——我们的乡村!
为节省篇幅,后面的文字不再复录,以上文字,很难让人相信其作者与《白鹿原》同为一人,因为文风差异实在太大,虽比中学生作文强出甚多,但即便就一般职业作家的水准来看,也不算出色。文字尽管通畅老练,却没有特点,没有个性,艺术贵在创新,没有独创,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光芒,而相当长的时间里,陈忠实的文字总是太中庸,太普通,比如以上那段文字,它们和陈忠实其他绝大多数作品一样,被陈老先生认真地写出来,然后被读者认真地视而不见。
眼看着,陈忠实老先生就要50出头了,在所有人都未对他寄太大希望甚至干脆将他遗忘之际,陈老先生却突发少年狂,写出了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白鹿原》。《白鹿原》连载于一九九二年《当代》第六期和一九九三年《当代》第一期,一九九三年六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白鹿原》一出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并一举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迄今人文社的累计印数(含修订本、精装本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已达六十六万一千册,此外还收入他的“小说自选集”和“文集”,海外则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版、台湾新锐出版社版和韩文版、日文版先后面世。海外评论者梁亮说,“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从〈白鹿原〉和〈废都〉看大陆文学》,载《交流》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另外,《白鹿原》发表之后不太久,陈忠实老先生开始担任起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重担,虽说这个协会的主席要权没权要钱没钱,但毕竟具备了在名片上打印下“相当于正厅级”六个大字的能力了。
我绝非嫉妒陈忠实老先生晚年走红才写下这篇文章,我与陈老先生年龄相隔着好几个代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基本没有嫉妒的必要。何况,余生也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