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美丽与哀愁 >

第22章

美丽与哀愁-第22章

小说: 美丽与哀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持这所学校,每月的经常性经费多达5000元大洋,后来又增加到月费12000元,可见受到重视的程度。对学生的待遇更是十分优厚,凡是入学的学生,因为都是遗族子女,所以,学费一律免缴,并且还由公家供给一切的生活用品。    
    宋美龄虽然不是学教育出身的,可是,却有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加上蒋介石本身给她的关于军人教育的一些观念,于是,这所遗族学校就成为宋美龄的美式思想和蒋介石的日本式军队教育的一个复合体。    
    在军事化管教方面,例如,对学生日常和个人整洁习惯的培养,学校更是列为教育之重点。每逢学生吃饭的时候,饭厅里每张桌子都有教师专门指导,要学生养成吃饭的体态,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内部的教育,更加少不了党化教育实质内容。宋美龄自己就说:“我向来主张教育不但只是重视精神的训练,而手足的活动与一般的生活,也要同样的注意,尤其是对于革命先烈的子女,更要养成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和能力,使他们了解生活价值。”    
    有一次,宋美龄听到学生在诵读一篇课文,文中叙述的是遵照国民党总理孙中山的观念,要学生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文章,宋美龄听了之后,很欣赏这段文字,还要老师把这段文字拿给她翻译成英文。    
    “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遗族学校的基本校训,也是宋美龄最喜欢对外人宣传的优点。    
    例如,她曾经要求学校的学生自己设计校舍,真正体现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校训。    
    基本上来说,遗族学校是宋美龄在蒋介石政府控制时代,公益事业的一个起步,而且也是蒋介石日后推动的许多运动的一个起点,这是一般人平常没有注意的地方。    
    以遗族学校这个桥头堡为起点,宋美龄在中国的“童子军运动”、“农村服务运动”、“新生活运动”和抗战时期的“声嘶力竭”、“救亡图存”各种运动中,给他的丈夫和那时的国民党政府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帮助,这一方面是不容抹杀的。    
    (笔者按:遗族学校的毕业学生后来分布世界各地,在宋美龄定居美国之后,每年到了遗族学校的校庆那一天,或是蒋介石或是宋美龄生日那天,有些旅居美国的遗族学校学生,都会去宋美龄的住处探望她。遗族学校的学生称她为“妈妈”,这些学生目前年龄多半都已经60岁以上,有的已经80开外。)


中篇 大陆秘史之部第四章 丈夫授权,参与政事(2)

    4。1 成立“励志”,掌权起点    
    1929年的1月1日,在国民党“统一”中国之后的第一个元旦,一个名为“黄埔同学会励志社”的机构成立了,这个机构其实就是后来在台湾设立的国民党军“联勤总司令部”的前身。    
    蒋介石成立这个组织的最大目的,是希望把参加民国革命的军队,在北伐成功之后,以保持早年黄埔军校成立时的那种“革命精神”为幌子,而变成为维护他蒋介石专制统治的军队。    
    蒋介石最早还为“励志社”的成员,制定了一句格言,这句格言是:“立人立己,革命革心。”    
    除了这句格言之外,蒋介石还颁布了十条戒律,要所有的社员一体遵行,这十条戒律是:“一、不贪财,二、不怕死,三、不招摇,四、不骄傲,五、不偷懒,六、不嫖赌,七、不吸烟,八、不饮酒,九、不借钱,十、不说谎。”    
    “励志社”的创始者黄仁霖曾经说过,“励志社是对黄埔军官和学生灌输道德,提高精神而设立的。”这个主张正可以呼应蒋介石提出的那些戒律和清规。    
    蒋介石原先想把“励志社”办成像早年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秘密结社时那样的组织,所以,他把“励志社”入社的仪式弄得很形式主义,要入社的人,每人在社长也就是蒋介石面前宣誓,誓言恪遵蒋介石提出的十大戒律,“励志社”的员工则更不在话下。    
    可见,“励志社”早期是蒋介石让军官和军校学生“养志”的地方,他口口声声希望把“励志社”变成一个能端正军中风气的场所。然而,在宋美龄和孔家的主意下,“励志社”却变成一个基督教色彩极浓的场所,而且最后因局势发展甚至演变成一个为外国援华部队服务的机构,非但如此,到了抗战前后,“励志社”竟然演变成一个以服务蒋家为主要工作项目的内务府机构,发展演变经过,实在是相当富于讽刺性。    
    在一开始的时候,宋美龄对“励志社”就掌握了内部主要的人事权,社长是她的丈夫,但,蒋介石政务繁忙,哪能把全部心思摆在“励志社”,因而,“励志社”的实际权力运作,就完全操纵在宋美龄以及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的手上。    
    “励志社”的首任总干事是朱懋仁上校,曾在孔祥熙任部长时,担任实业司司长。朱上校接任不久,就把总干事的职务交给了黄仁霖。    
    黄仁霖是宋美龄嫡系中的嫡系,这可以从他的出身窥其全貌。黄仁霖的岳父是余日章,余先生是一位牧师,在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时,曾经为宋主持婚礼。原先,宋家是希望请江长川牧师主持,但江牧师不愿为蒋介石帮这个忙,只有请余日章帮忙。由于余日章慨然应允,日后,在黄仁霖成为余牧师的女婿时,宋美龄为了报答余日章这份恩情,当然义不容辞地负起照顾余牧师女婿的责任。(注:但据黄仁霖自己的回忆录写道:“很多人以为我参加政府工作,是经由宋美龄介绍的,但是,实际上,我只在慕尔堂里认识她,孔祥熙博士才是提携我进入政府工作的人。”)黄仁霖的回忆录中写道:“就在那一晚,我搭火车到南京,我有少数几位朋友,以前是青年会的干事,现在孔博士的部里工作,他们立即把我带进去晋见部长,如我所料,孔博士很高兴地接见了我。我告诉了他,我的一些遭遇,他很诚恳地告诉我说:‘仁霖,我想青年会的工作范围,不足以供你去发展你的才干,我要告诉你一个新的机会,在那里,你有极庞大的领域可以发展,蒋总司令要创办一种运动,名叫励志社(英文简称OMEA即军官道德励进会)。这是总司令的一个观念,因为在军事作战中,征服一些城市和省份并不难,但要改变人心,却很不容易。他想要发起一个运动,以此来改变他的军官和学生们的心理和行为。’孔博士说,总司令正要他找一个人到军营里推动这个运动。他说:‘我想,你做这个工作非常适宜,而且你可以完全无拘束地放手去做这项工作,而且发展前途无可限量。’”    
    黄仁霖曾经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本身也是基督教徒,奉派到“励志社”任职,所以对蒋介石提出那些和基督教的一些清规戒律相似的规矩,履行起来并没有很大的困难,而且还因为黄仁霖有留美的经历,因而在作法上十分具创意。    
    在“励志社”,许多军官和学生终于学会了如何遵守礼仪和现代的生活习惯,例如若是有人随地吐痰,黄仁霖就交待下面的人,在每扇门的背后,放一个小拖把,只要有人进了“励志社”大门,老习惯不改,任意就是一口浓痰吐在地上的话,便会有“励志社”的同仁,拿着一把拖把把吐在地上的痰拖干净,然后再对吐痰的人加以劝导。这样日子一久,便再也没有人好意思敢于在“励志社”吐痰了。    
    黄仁霖知道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对军官们的衣着是否整洁十分重视,特地在“励志社门口放置了一副镜子,镜子的旁边还悬挂了一则标语,写着“整衣冠”,要进入“励志社”的朋友们,都能事前修整衣冠,不使服装零乱有碍观瞻。    
    黄仁霖引进了不少美国式的东西进“励志社”,比如,他把从美国留学时代看到的自助餐用餐方法,引进到“励志社”,使这种吃法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用餐法,并且逐渐风行。    
    黄仁霖还引进了西方的淋浴方法,在“励志社”的浴室里,就设计了一套只能盛水5加仑的桶子,让军官和学生可以尝尝洗淋浴的滋味,可是,又不浪费水。    
    “励志社”不久就遇到要为孙中山先生移灵的工作,就是要从北京,把他暂厝西山碧云寺的灵骨,移葬到南京的紫金山,这个工作,蒋介石把他交给了“励志社”,其间总其成的人,是黄仁霖,而指挥官是孔祥熙。    
    蒋介石要孔祥熙来办理这个事情,除了因为他和“励志社”的关系,另外就是因为在1925年,孔祥熙曾经在孙中山去世时,自掏腰包,付了50000元大洋,为孙中山先生购置了一口铜棺。移灵是当时全国瞩目的一件大事,在“励志社”的全力以赴下,任务圆满完成。    
    然而外界为何会把“励志社”视为蒋介石的内廷供奉单位和蒋氏夫妇私人的御用机构呢?这多多少少和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在其位者希望多方讨好蒋介石夫妇有关。    
    据大陆侯鸣臬氏在其著作《蒋介石的内廷供奉机构——“励志社”内幕》中的说法,“听说蒋、宋有一次看见黄仁霖带着几个干事在搞卫生,黄亲自在刷洗一个搪瓷马桶,认为黄仁霖有苦干实干精神,当即提升黄为总干事。后来,蒋、宋家中的庶务工作也交给‘励志社’去办了。”并且,“励志社’从官邸的庶务工作开始,后来逐渐扩大到文化娱乐工作。”    
    “如蒋、宋要看电影即由‘励志社’派电影放映队去。蒋、宋外出拍摄的照片和电影,都由‘励志社’派人操办,别的单位是插不上手的。蒋、宋的油画肖像,也由‘励志社’美术股的人负责画制;另外,蒋、宋两人平常的吃食,固然由官邸厨房供应,可是,若遇两人要宴客时,就由‘励志社’的中西餐部负责包办宴客所需的一切饮食,宴会场合则由‘励志社’的戏剧股、音乐股来负责。”    
    “因为要为蒋、宋两人备办种种私事,所以,黄仁霖就拥有权力,可以直接进出蒋的官邸,而不用像一般官员晋见蒋、宋,还得通过侍卫人员,更不必约定时间。”    
    在宋美龄的充分掌握下,“励志社”风光了好一阵子,一直到抗战时,“励志社”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


中篇 大陆秘史之部第四章 丈夫授权,参与政事(3)

    4。2 “航空救国”,空军“保姆”    
    蒋介石在完成北伐和“统一”全国的梦想之后,开始建构他的空军的蓝图,他的空军设计的战略构想显然是把江西山区顽强抵抗的“共产党残部”列为他的首要目标,他并且把当年孙中山喊出的口号“航空救国”再重新提出来,作为他建立空军的政治号召。    
    为了自救,蒋介石在1933年2月,做了一个先期动作,把航空署改隶属于军事委员会,成为自己辖下的一个单位,便于全面地操控这个新兴兵种,并且给“共产党残部”一记致命打击。    
    在航空署改隶不到3个月,蒋介石便就任“剿匪总司令”,开始对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的“共产党残部”,发动最猛烈的武力攻势,这当然也包括了空中攻击行动在内。    
    隔年,蒋介石为了更有效地对深入江西山区的共产党部队,发动空中攻势,以缩短早期飞行半径不长的军用飞机的作战半径,蒋介石把航空署迁往南昌,并且为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