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美丽与哀愁 >

第15章

美丽与哀愁-第15章

小说: 美丽与哀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孔祥熙当了财政部长,林太太经常带着她的弟弟盛频臣,到孔祥熙的家里,和宋霭龄拉关系。林太太为了让孔家夫妇高兴,还特意受洗做基督徒,而且,每周都到孔祥熙家里做礼拜,成为孔家的常客。盛频臣和孔祥熙的大儿子孔令侃成为结拜兄弟,林太太和孔家的关系自然更不在话下。    
    蒋介石大陆败退之后,林太太回到台湾,从此很少再离开台湾,而这位盛家五千金,自此也成为台北官太太圈子里面,最活跃的一个人。    
    林太太为了夫家的家族利益,在蒋介石夫妇和林家之间,穿针引线,相濡以沫,久而久之成为蒋介石家族和台湾本地势力的一个中介;蒋介石夫妇透过林家,和台湾本地的士绅家族慢慢结合成一种难分难舍的关系。    
    为要讨好蒋介石和宋美龄夫妇,林家不惜把自己祖上传下来最好的土地,送给蒋家。蒋介石刚来台湾的时候,他的手下接收了不少日本人留下来的房产,可以供蒋介石家族居住,可是,老蒋是一个相当讲究风水的人,他对住的地方的方位和地灵人杰各方面的问题,都十分注意。所以,林家为了表功,据说捐了不少地给蒋家,而且全都是风水宝地。    
    最早,蒋介石一家并没有想到要林家捐地,在60年代,为了趁大陆搞“文化大革命”时,派兵“反攻大陆”,为要因应可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台北可能在大陆的核子或空中攻击的半径之内,所以,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便商议,在距离台北比较近,可是又比较隐蔽的地方,新建一处战时指挥部兼战时官邸。    
    这时,蒋介石夫妇和蒋经国,便盯上林家祖传的一块风水宝地——慈湖。    
    好人做到底,林家为彻底讨好蒋介石一家,便无偿地奉献慈湖那块地,供蒋介石盖战时官邸。蒋介石那个时期似乎特别“怕死”,慈湖在地势上,和地理位置上,可说已经够隐秘了,可是蒋介石还交待下面,在这处坚固的战时官邸的后山,兴筑了一处核子防空洞,俾万一发生国共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时候,蒋介石可以躲在地下指挥三军继续作战。    
    蒋介石并没有像他的支持者喊的口号那样,可“万岁”不死,1969年之后,蒋介石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早先美国亦曾警告国民党当局,不准蒋介石轻举妄动,对中国大陆做出任何攻击性的军事行动,蒋介石的反攻梦想,最后终归破灭,而蒋介石本人大概也没有想到,慈湖反而成了他厝灵之处。    
    和林家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蒋介石夫妇家族和台湾本地首富家族,从利益上结合的一个起点,更为蒋家和台湾著名家族结合,树立了一个模式。    
    基本上,这种政治家族的交往结合,大致上是基于利益考虑,如果没有利益,就不会有扎实的基石。这是宋美龄玩弄“夫人外交”时,一个最主要的基调,即使到晚年都不例外。    
    比如,到1991年,宋美龄带走一百多箱宝贝,搭乘李登辉为她准备的专机,离开台湾后,由于原本属于宋美龄系统的若干非民非官机构,例如振兴复健医院,因为经管不善,在财务上不理想,在宋美龄的外甥女孔令伟的建议下,希望能够在台湾找到一个较为可靠的“金主”,而这个金主除了必须是妇女领袖之外,还要有点政治色彩,最好是态度倾向官邸这一派的资本家代表。    
    之二 深宫传奇    
    官太太来士林官邸时,大概总有二十来个人。当时,另外有一位官太太姓徐,她的先生曾经当过中央银行总裁,只要是这位徐太太一来,那官邸就吵翻天了,她的嗓门特别大,讲话的时候简直像是打雷,毫无节制,所以官邸上下对她的声音都很熟悉,有些下人对此人也特别没有什么好印象,原因很简单,徐夫人是一个看上不看下的人,她和另外的一些官太太,眼中是从来也没有我们这些下人的存在的,我们为她们递茶敬烟的时候,她们连正眼都不瞧我们一眼,似乎觉得眼前为她们服务的这些人,生来就是活该为她服务的。    
    后来,听说徐夫人的先生,因为当时轰动全台的青果合作社弊案,受到牵连,使蒋介石对徐先生相当不高兴。我记得那一阵子,大概有好久没见到徐夫人的人影,她不来之后,官邸好像又少了什么东西似的。隔了好几年,徐夫人才又重现官邸,但是,她的气势似乎已经不复当年,可见人真是在一口气,如果没有那一口气的话,连讲话都变得没劲了。    
    我们官邸的工作人员,对杜月笙的太太印象也很好,据说她出身梨园行,但是,她在任何公共场合,总是谨守本份,规规矩矩,不会像徐太太那样粗犷,因此,大家对杜夫人都十分尊重。    
    这些官太太平日在聚会的时刻,蒋介石照例是避免在这个场合出现的,即使进出时,碰到官太太在聚会的时候,也只是礼貌性地和官太太们打声招呼,我从来没见过蒋介石进来参与官太太的活动,和她们打成一片的。偶尔,宋美龄会留官太太们在官邸吃饭,这时,蒋介石比较有机会和官太太们打照面。    
    宋美龄到官太太家的情况也有,但是比较少,我陪伴她去过孙沂方的家,还有士林林太太的家,其他的地方就很少去,这和她的身份有关,毕竟是“第一夫人”,应该是别人去拜访她而不应是她去拜访别人。    
    官太太聊的事情,不外是你的孩子如何啦,你的衣服好漂亮啦,哪儿买的之类的话。普通的情况,宋美龄和这些官太太之间都是说国语(当然是带点上海腔调的国语)交谈,语言的使用,往往可以分辨出宋美龄和这些官太太们的亲疏远近。    
    假如,宋美龄突然在和一个官太太轻声以上海话咬耳根子,那表示宋美龄和此人的交情,是所有的官太太当中比较亲近的,为要和宋美龄亲近,并且有亲切感,许多不是江浙省份的官太太,只好开始学上海话,即使短时间内不会讲,也要学会听,一时之间蔚为风气。例如,当时台湾省“参政会”“议长”黄朝琴的夫人,为要在官太太圈子里打滚,就学会了包括上海话在内的好几种方言。    
    上海话在那时,仿佛成了台北官场的共同语言,大概是另一种官话吧。    
    台北的官太太中,也有一些是从来不在士林官邸出现的,例如严家淦的夫人,宋美龄就很少和她有交往。据说,有人批评严夫人有点像是老妈妈,而且,严夫人来到官邸,总是一个人坐在那儿,因为,她和官太太们没有共同的话题,所以,士林她很少来,如果来的话,大概也是有什么仪式在官邸举行,基于她丈夫身份的需要,因而不得不随行。    
    虽然,宋美龄是“妇联会”、华兴育幼院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可是,她似乎很少去管那边的事情,那些单位的主事者,也极少来官邸为了公事去烦她。所以,据我的观察,宋美龄早期所有的人际交往,就是以官太太为主,这些妇女,来官邸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给宋美龄排忧解闷。


中篇 大陆秘史之部第一章 买办家庭,天之骄女(1)

    一个人从小的性格塑型,可能是他一生命运的关键,宋美龄自然也不例外。    
    1902年,宋美龄年方5岁,她的父亲为了让宋美龄将来能够到美国念书,特地供她读上海的一所外国教会学校——马克谛耶学校,她的姐姐宋庆龄也在这间小学读过。    
    在念小学的年代,宋美龄的父亲就如同现在的一些父母一样,为她进行“才艺”上的早期训练了。据宋美龄后来追忆说:“记得小时候练习钢琴,每周要上两次课。因为星期三、星期六要上课,我总在星期二、五才拼命练习,星期一星、期四都懒得练。先生看我如此,有一天便对我说:‘我可以教你,但学要你自己来,就好像我可以替你做好饭,但不能代替你吃。’”    
    父亲对宋美龄就如同对她的姐姐、哥哥一样,同样充满了热切期待的,在这一方面,宋耀如显然没有一般中国人的那么重男女偏见。    
    在马克谛耶小学读了5年,她就被父亲远渡重洋,从上海送到美国。虽然那时宋美龄已经10岁,可是,无疑的以现在的俗话来说,宋美龄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小留学生。    
    正如日后宋美龄就读的魏斯理大学校长麦克阿斐女士说的:“宋美龄的双亲在打破国内的习俗,送其东方生长的女儿来西方学校里求学时,实在需要想像力及勇气的。由于鼓励他们在一个文化中成长的女儿到另一文化中求学,宋氏父母实为东西文化融合的前驱。”    
    初到美国,宋美龄的父亲把她安排在乔治亚州的梅康市修了6年的语文和小学、中学课程。在此之后,宋美龄进入梅康市的魏斯里安学院就读,这是间专门招收贵族子女就读的学校。    
    美国的学校环境和美龄的两个姐姐,给她在少年时代的人格塑型上,造成极大的影响。    
    关于魏斯里安学校的种种,从宋美龄后来的片段回忆中,可以看出一些吉光片羽。    
    宋美龄回忆时说:“这无忧无虑和快乐的童年时代所曾熟悉的园地,……早晨,用震荡的铃声惊醒我们的好梦的裘利亚和麦咪,小姑娘们那时认为这是很难忍受的时刻。她们还随时亲切照看我们,呵责我们天真的淘气;可惜她们现在都已不在人世。永远面带笑容、随处出现、一头灰发的管门人汤姆叔叔,也已物故;和我经常玩乐做伴,影形不离的爱洛伊斯·艾音斯沃士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人,都已离开此地。”(见1965年,宋美龄回美国乔治亚州魏斯里学院演讲的演讲词,该讲词现集于《宋美龄言论集》下册。)    
    艰苦的宗教生活,也深深在她脑海烙下印记,她在后来的回忆时说过:“我记得奎瑞博士每天15分钟的教堂讲话,有时对我们是件苦事——学期里每天早晨必须默默背起的十字架;这好像就是昨天的事。然而回想起来,他那些谈话确为正心、力行及端正举止的金玉良言。无疑地,他有许多寓意深长的精短证道词,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和思想。”(资料来源同上,系根据宋美龄在魏斯里安学院的讲话。)    
    这位奎瑞博士,给宋美龄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呢?是他告诫的“女士们应当高尚娴雅”。    
    宋美龄是和她的大姐宋霭龄、二姐宋庆龄、兄长宋子文,一起坐船来到美国的,他们的父亲——牧师宋耀如,把照管弟妹的责任,交付给大姐宋霭龄。由于宋霭龄自幼就负起照管宋美龄等人的重责,因而,宋霭龄便扮演起姐代母职甚或父职的角色。所以,宋霭龄的形象,在宋美龄年幼的心灵深处,烙印下深邃的刻痕。此时,宋霭龄已是威斯里安学院的学生,她曾经在离家的心灵冲突中,渡过了一段极为痛苦的岁月,可是,学校繁忙的课业立刻填补了她思乡病的心灵空档。    
    到美国之初,宋美龄没有像她的兄姐那样,感受到强烈的东西文化冲突。毕竟,她太小了,然而,惟一让这位年少的中国女孩感到拘束不安的,就是她的那身中式服装。她年幼的双眼很快觉察到,中西服装上的差异,她的那身装扮,经常成为同学取笑的对象。    
    然而,她那张粉白而充满东方风格的脸孔,却让她的同学深深喜爱。所以,她的美国同学,并没有对这位在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