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大世界--飞机-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5年8 月20日,意大利的“卡普罗尼”式三发轰炸机进行了首次远程轰炸。
德国在“齐柏林”飞艇受到重创后,也着力于用飞机实施轰炸。1917年5 月,
德国专门组织了一个联队——第三作战联队,对英国实施轰炸。一开始装备“哥达”
式轰炸机,以后又装备了一种称之为“巨型飞机”的新型轰炸机。
德国的空袭不仅使英国人员伤亡、建筑物被毁,而且形成“人心惶惶”的局面,
英国社会舆论强烈要求对德国进行还击。
1917年,英国组建第41航空联队,装备了新型的汉德利·佩奇0 /100 双发轰
炸机。这种飞机的航程超过 320千米,载弹量800 千克左右。部队组建后不久即对
德国实施大规模和持续轰炸。这不仅使德国的军事力量受到很大的打击,更重要的
是大大削弱了德国民众的土气。当时有人评论说:“这比物质损失至少要大20倍”。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轰炸机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大飞行时速已达180 千
米左右,升限达到5000米~6000米,最大载弹量可达2 吨左右。更重要的是,空袭
和它在战争中的地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轰炸机和空袭作战已逐渐占据了重要地
位。
“血的四月”和“九月空战”
1917年4 月间,英国和德国的航空兵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进行了多次激烈的
空战,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争夺制空权的战役。英国在地面作战中取得
了有限的胜利,但在空战中却损失惨重。因此英国皇家飞行员把1917年4 月称为
“血的四月”。
1916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决战时刻。罗贝尔·乔治·尼维尔走马上任,
出任法军总司令。他提出了一个英法联合行动的作战计划,企图一举突破德军防线,
将他们赶过莱茵河,迅速结束战争。
英国同意了这项计划。为牵制德军,英军于1917年4 月9 日开始在阿拉斯附近
的20千米宽的正面上发动辅助性的突击。为了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英国空军于4 月
4 日开始发动空中进攻,争夺制空权,想把德国飞机从这个战役地区的上空“赶出
去”,便于英、法的侦察机和炮兵校射飞机在空中执行任务和轰炸机对德军阵地进
行轰炸。德国空军岂是平庸怯懦之辈,当即针锋相对、“寸空”不让,于是爆发了
飞机问世以来最激烈的空战。
英国空军真有点“不走运”,刚发起空中进攻就遇到了坏天气,阴雨连绵、云
低雾重。飞行事故接踵而来,开战不久就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50多架飞机就这样
“不战自灭”了。
在空战中,德国空军飞行员频频得手。在头五天的空战中,英国至少损失了70
多架飞机。德国仍占据着空中优势,也就是说德国人“控制”着天空。英国的侦察
机、观察机和轰炸机执行任务,需要出动大量的战斗机护航。出动6 架轰炸机,就
要12架战斗机护航。其中6 架“紧随两侧”、严密防卫,另外6 架在轰炸机的后上
方“保驾”。而用15架战斗机护送三架观察机这种情况,也是“司空见惯”。读者
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英国飞机的作战效能能有多高?
这次争夺制空权的战役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空中作战中,航空气象保障占有
重要地位。上面讲到恶劣的气象是造成英国飞机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而且盛行的
西风也加重了英国飞机的损失。一些被击伤的英国飞机本来是可以飞回己方机场的,
但因强烈西风的“阻挡”,结果只能“饮恨而终”了。
时值1917年,“福克式灾难”已经过去,英国战斗机性能并不比德国战斗机差
(有的性能还占优势),那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这可能是读者要问的一个问
题。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要用几句话说清楚不大可能。但是,至少有两点是非
常重要的:一是飞行员的素质,二是战术的先进程度。
英国这次参战飞行员的素质是比较差的。当时西部战线装备了不少新飞机,因
而不得不抽调大量新飞行员来参战,这些飞行员没有来得及经过严格训练就投人了
战斗,他们的平均飞行时间只有20多小时,这显然是太少了。基本驾驶术都训练得
不充分,何况是战术动作呢?
英国为了争夺空中优势,研制和装备了一种名叫“布里斯托尔”的战斗机。这
种飞机在当时来说性能是相当好的,但是刚使用时总会有些问题。如果是老飞行员,
这类问题是很好解决的。但遇到经验不足的新飞行员就不一样了,他们竟然把这种
飞机称为“杀人犯”。既然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怎么可能打好仗呢?
英国当时使用的空战战术也相当死板,不管空中态势如何变化,战术动作一成
不变,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而德国飞行员的素质比英国这些年轻飞行员就要好多了。他们训练有素、成熟、
老练,独立作战能力很强。当时他们驾驶的战斗机也是刚装备部队不久,性能也不
比英国的‘布里斯托尔“飞机先进,但飞行员对这些飞机十分信赖。俗话说得好:”
信心是成功的开端“。既然有信心,就敢于去拼搏。有时单架德国飞机竟敢于攻击
敌方的整个编队!著名的德国飞行员冯·里希特霍芬在”血的四月“中,一人就击
落了敌机20架。从这里可以看出飞行员的素质(包括技术、战术水平和士气等因素)
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
另外,德国在空战战术方面也居领先地位。德国率先以编队形式进行空战。开
始是双机间的简单协同,一架飞机实施攻击,另一架飞机掩护。或者是一架飞机作
“诱饵”,另一架飞机在后方偷袭。随后,编队逐渐扩大,由双机到三机、四机、
五机、六机,有的多达12机编队。
1916年夏天,德国采用六机“大圆圈编队”。这种编队的优点是既有较为严密
的防御能力,又利于实施反击。1916年9 月17日,德国飞行员波克尔,曾率领一个
“大圆圈编队”与英国空军作战,取得了6 :0 的辉煌战果,当时曾名噪一时。
在“血的四月”中,德国空军的编队空战等先进战术,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
原因。编队空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而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模式。
1917年9 月,法国有一位空军指挥员明确规定:“飞行员不得脱离编队,攻击
与否完全取决于小队长机”。这是从战斗流血中取得的教训。下面就是一个实例:
一天,英国与德国空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空战,在方圆不到10千米的天空竟有近
百架飞机在互相追逐。
兰伯特上尉是一名美国飞行员,他随美国空军来英参战,配属于英国飞行队第
24中队。当天他随队出航。突然,一架德国飞机在他机旁一闪而过。兰伯特哪里肯
放过这个机会!他一推机头,略蹬右舵,然后反向压杆,飞机瞄准具上的十字线正
好“压”在敌机上。
兰伯特心里一阵高兴,“你完蛋吧!”他颇为得意地想着。正当他要压按机枪
按钮时,飞机突然一震,面前的仪表板上出现了几个弹孔!
“坏了!”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回头一看,顿时毛骨惊然,一架德国“福克”
式战斗机正紧紧地“咬住”他的机尾,机枪喷出令人生畏的火舌。这真叫“螳螂捕
蝉,黄雀在后”!
兰伯特只得放弃目标,寻求脱身之计。他左右摇摆机动,不时改变航向,但还
是摆脱不了德机的追击。
正在危急之际,“救星”来了。从德机的后上方又出现了一架英国战斗机。
“哒,哒,哒……”,一阵机枪声,德国飞机烟起火冒,干脆利落地坠向地面。兰
伯特虽然死里逃生,但这也说明了单机空战是相当危险的。
编队飞行、机群空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流行”战法。下面我们再来
“看”一场壮观的大机群空战。
1917年9 月23日傍晚,夕阳西下、彤云密布。
当天,英国和德国在空中巡逻的大批战斗机突然相遇,一场不期而遇的大规模
机群空战即刻展开了。德国这次主要参战的飞机,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三翼机”。
所谓三翼机,即上下平行配置三个机翼。这种飞机的优点是,机翼面积大,能在低
速下产生足够的升力,机动盘旋性能好,但飞行阻力大、结构复杂,这种形式的飞
机应用不多。
英国空军飞行员哈默斯利首先与德国“空战能手”沃斯遭遇。哈默斯利来个
“先下手为强”,迎头给了沃斯“一梭子”。沃斯确非等闲之辈,灵巧地躲过了枪
弹,驾驶着三翼机从哈默斯利飞机底下“滑”了过去,然后迅速爬高,旋即占据了
高度优势,并紧紧地“咬”住了哈默斯利的飞机。一阵枪响,哈默斯利的飞机机翼
和发动机中弹,他立即盘旋下降,以求得己方战斗机的救援。英国小队长机“挺身
而出”,直向沃斯的飞机扑去。说时迟、那时快,沃斯“跟踪追击”,绕到了英国
小队长机尾后,将其方向舵击坏。
就在沃斯大战哈默斯利的同时,英国飞行员麦卡登率领一个小队与德国三翼机
编队展开了空战。
麦卡登的飞机与另一架英国飞机,一左一右地咬住了一架德国三翼机的机尾。
德国飞机一看形势不妙,立即做了一个盘旋上升的动作,企图逃出重围。麦卡登怎
肯放过,推了推机头,瞄准敌机,两挺机枪一齐开火。想不到德国飞机同时也向麦
卡登开火了,一梭子弹打穿了麦卡登飞机的机翼。
空战正打得难分难解,“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一架德国侦察机从云中
“钻”了出来,它使出所有的招数,竟把这架三翼机从重围中解救出来。然后,自
己又“不声不响”地溜走了。
沃斯,这位空战能手几次都有机会跃升脱离、退出战斗,但他没有这样做,他
一次次地杀人重围,拼死抗争,终于在一次实施攻击的过程中,被英国飞行员击中
要害。他和他的三翼机顷刻间触地坠毁了。
编队空战的出现,使战斗机空战进入了新的境界,也推动了战斗机的发展。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发展的小编队小机群的空战战术,也为后来的大机群空战打下了
基础。
轰炸清宫
北京的故宫,不仅是最吸引中外游人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古建筑
群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迄今已有近600 年历史,其间经历了24个皇帝。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殿堂屋宇9000多间,这无疑是世界古建筑史上最宏伟的杰作!
故宫不仅是一个宏大的建筑群,而且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每当人们游览其中
的时候,都会被它恢宏的气势所震惊,所倾倒。但你可知道,这座当年的紫禁城,
还住着“至高无上”的“皇上”的时候,就曾“挨”过飞机的轰炸!这就是1917年
震动中外的轰炸清宫事件。
讲到这里,读者自然会有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要轰炸清宫?是谁的飞机胆敢
在皇上头上扔炸弹?中国的现代航空事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
往下看吧。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发明的很多飞行器械是现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