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穷得有品位--没钱也能搞格调,再 >

第4章

穷得有品位--没钱也能搞格调,再-第4章

小说: 穷得有品位--没钱也能搞格调,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礼服都行。
这种人不管到哪里还是一样不快乐。若想获得快乐,其实必须懂得“适度谦卑”,但对有钱人而言,谦卑却是最困难的。大部分的有钱人都缺乏承认错误的勇气和能力,而且在和人交往时!不管对方有没有身分地位——也无法单纯地尊重一个人,这些就是让有钱人屈居劣势的原因。
或许天底下只有一种人比有钱人更可怜,那就是——一心想要变成有钱人的穷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欲望无穷”的时代里。
我们要弹性一点,用合乎个人的方式来定义财富,达到“富有”就不难。只要可以实践自我价值,藉此发挥个人影响力,那么我就可以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你是否富有”的关键就在于“你有些什么样的需求只有当你认清:我们绝大部分的需求,其实都是别人塑造出来的,而这些需求经常是妨碍我们追求自己真正需求的主因!唯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会突然省悟:原来富有真的是唾手可得!这跟喜欢玩宣传花招的商业经济要我们相信的那套确实不一样。
我们之所以会对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欲望,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被灌输了某种观念,若想修正这些错误的观念相欲望,就必须先认清,这整个“创造需求”的过程与手段有多卑鄙无耻。

只要你愿意严以律己、勤奋打拼,每个人都可以功成名就。
学会“看重”已经拥有的东西。

要把那些负面的、无法改变的事实通通忘掉,一心一意只想着那些正面的事。从现在起我要一直告诉自己,我一定有办法让自己在目前无依无靠的情况下依然活得快乐,甚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快乐。透过自我欺骗,成功地让自己不丧失勇气。
    “鲁宾逊法则”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提倡的“正面思考”并非陈腔滥调,而是一种愿意接受生命“崎岖不平”的能力:不自怨自艾,不自认为倒霉鬼,愿意主动去掌握生命的主导权。至于那些一天到晚鼓吹“每个人都办得到”,但事实上只是在制造错误观念、让人无法获得真正幸福的励志书,只在为读者编织不切实际的梦想和快乐,到头来只会害得读者自食恶果。生活本来就不完美。如果想要获得快乐,唯一能够帮你的办法,就是认清事实并且接受它,而非盲目地追逐不切实际的愿望。接受人生的崎岖不平,接受你我存在的不完美,反而有机会过得比别人快乐,至少一定比一心追求永远健康、完美之两性关系,以及顶级物质享受的人更幸福。
其实,幸福比我们想象的还不受外在条件左右。有许多非常富有、健康、备受家人呵护。向往永恒快乐,一心追逐乌托邦的人,注定要不快乐;穷毕生之力追求有形财富的人,也保证一辈子都觉得自己很穷。

遇到绝境时不怨天尤人,从不放弃对情势的主导权。

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能够很轻易地放弃许多我们原先以为不可或缺的需求。在我们变穷、变得克勤克俭后,那些我们不管买不买得起都渴望拥有的东西,反而显得既珍贵又奢侈。现在我们每户人家所拥有的电器产品虽然比保加利亚一整个中型村落所有的还多,但是情况很快就会改观。有些我们一直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未来的我们将深刻体认到,原来它是这么奢侈:例如那些无用的装饰品、全套的卫浴设备、洗碗机、旅游。正因为变得弥足珍贵、高不可攀,我们反而有机会再次赢回我们的感受力,懂得如何去珍惜、享受。
    
虽然我们现在拥有的金钱明显不敌往日,我们反而有机会过得非常有尊严,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奢华的生活。被迫割舍反而有机会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宋巴特在《爱、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曾说道:“所谓奢侈,就是一种超出必要之外的浪费。它显然是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唯有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必要’之后,才有办法给它一个能明确掌握的具体内容。”

社会救济的任务,就是要让受救济者能够过着符合人性尊严的生活。

生活被物质塞爆不仅会令人感到疲惫乏味,还会无可避免地变得俗不可耐,而且毫无时尚感可言。
一个人的内在独立性从来就跟他的收入没有关系,或者一个人是否博学多闻,是否懂礼貌,这些都跟他有没有钱无关。
要做到“周全礼貌”。

懂礼貌、受人爱戴、友善、热心助人,这些美德完全跟我们的物质条件无关,却还能愉悦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快乐永无止尽。
德行与道德不同,甚至恰好相反;道德有一定的限制,它总是在规范大家“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为了达到这一道德要求,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这个不碰、那个不做。
德行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我们可以无止尽地追求德行,因为我们绝不可能爱得太多或信任得太坚定,或希望得太真心。况且我们也没有听说过,行人会苛责一个人智慧太高、太勇敢,或者是太正直、太有规矩。在经济走下坡,物质逐渐匮乏的时代,我们终于又有机会尽情追求德行,没有人会再指责我们迂腐,我们可以爱怎么“挥霍”我们的美德,就怎么挥霍它。
许多德行在物质充斥的时代里显得不合时宜,但在经济不景气的拮据年代里,反而有机会再度发扬光大。地球资源枯竭、商业荣景不再、生活水平持续下降,这一切未必会导致钩心斗角的资源争夺战,反而可能造就出令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终于有机会再度成为互助合作的社会群体。过去大家都把自己对他人之义务与责任交给冰冷、抽象的机构,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无论经济危机为我们带来多大的不悦,它至少还有令人欣慰的一面。





















名人名言
最好在生活中习惯失去,这样便能帮我们省掉许多悲伤。
    ——欧洲巨星赫尔穆特·贝尔格(Helmut Berger)

所谓成功,就是在历经一次次的失败后仍不改初衷,充满热忱。
——英国首相丘吉尔

钱有什么用? 你得为了钱拼命工作。——爱尔兰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空无一物的房间是如今最奢侈的房间。——德国作家汉斯·马格努斯·恩成斯贝格(Hans Magnus Enzensberger)

人一共分为三等:不动的,动的,和运动的。——阿拉伯谚语
这时代盛行集体主义,活出个人特色竟成了唯一真正的奢侈。
——大导演奥森·韦尔斯(Orson Welles)
这件事早就不流行了,不是吗? ——时尚大师卡尔·拉格斐对旅行的看法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说过:“关于生活中的必需品,我认为除了为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之外,还有那些——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升斗小民——根据当地生活水平和习惯来说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比方说亚麻衬衫,认真说来,我们的生活并不需要这样东西,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甚至不知道有亚麻的存在,但我相信他们还是过得很舒适惬意。但如今在欧洲,任何一个有点身份地位的薪水阶级,只要出现在公共场合时身上。若没有穿件亚麻衬衫,就会觉得自己没脸见人。”

阿玛帝亚·森(Amartya K.Sen)引申出:贫穷或富有其实跟财富或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潜能”才是关键,也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发展可能性无法建立在吃饱喝足、有地方睡、有地方可遮风蔽雨的安全感上,而是要——森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被团体接受成为其中一份子。一个人如果被社群排除在外,没有办法开展他的社会潜能,这种人就会觉得自己很贫穷。

意大利时装设计师斯基亚帕雷利(Elsa Schiaparelli):“真正的奢华不在于金钱多寡或排场大小,而在于你是不是有能力摆脱庸俗。”

马克思·弗里斯所说:危机是种特殊的生产状态,只有处在灾难威胁中才能体会。

佗,tuo 第二声。负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