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余时书话 >

第6章

余时书话-第6章

小说: 余时书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露,同时也有客观的原因,他无法排解这苦闷,背了沉重的包袱。我们应
该理解他的心情,实事求是地给以分析、评论。

《三湖游记》

《三湖游记》(见图15),散文集。 1931 年9 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作者曾仲鸣、孙伏园、孙福熙。1929 年夏,作者们同在法国,决定以法国的
三大名湖,每人各择一湖写成三篇游记。孙伏园写丽芒湖,孙福熙写安纳西
湖,曾仲鸣写蒲尔志湖,因名《三湖游记》。

孙伏园喜欢写游记,在这以前他已经出版过一本《伏园游记》,由他的
弟弟孙福熙作封面画。内容都是国内的旅行记。在《三湖游记》中,第一篇
便是他写的《丽芒湖》。全书二百余页,这篇游记竟占去百余页,可以单独
成为一本小书了。作者采取日记体,且都加上了小标题,娓娓道来,使人如
临其境。丽芒湖地处法国和瑞士的边界,作者的不少笔墨又写了瑞士风光和
人情风俗。这半属法国半属瑞士的丽芒湖(有的译作莱芒湖),同另外两个
名湖一样,都为文人所描绘过,如写《忏悔录》的卢梭,就曾经在丽芒湖畔
居住过,多次写到湖上风光。这就同杭州的西湖一样,不仅有历代作家来描
述,而且留下很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孙伏园写丽芒湖时,他时时想到了西
湖,并加以对比,这种乡情的流露是很动人的。

作者游湖时是三人同行的,一个是老弟孙福熙,一个是傅怒安(傅雷)。
当时傅雷正在巴黎大学文科读书,这年暑假他在湖畔住了三个月,并在那里
译了《圣扬乔而夫的传说》。这是他发表的处女译作。三人中傅雷最年轻,
在孙伏园的笔下,他是一个很活跃而有趣的人,作者称他为“勇敢的少年”。
有一次他们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全身黑服的妇人,背着一个白包袱走在前面,
傅雷却说是“教士看报”,以为如此关心政治的教士较少见。孙氏弟兄便嘲
笑他这个近视眼是:“将包作报,认女为男,不辨腹背,妙哉怒安。”读《三
湖游记》,竟看到傅雷当年的行踪和维妙维肖的神态,这也是一件意外的享
受。

孙福熙擅于散文,出版过《山野掇拾》、《归航》、《北京乎》等散文
集。这篇《安纳西湖》,果然显示出他笔墨的熟练和活泼。作者深知自然风
光没有更多好写的,而且写好也不易,尤其安纳西湖不如另两个湖的事迹多,
因此他在这篇也不算太短的游记中,只把风光作为环境的陪衬,写了几个中
国留学生的喜恶和种种议论。所谈既涉及异域风光,也谈到人生、社会、文


学和婚姻,一路行来,颇不寂寞。但,我也有另外一种感觉,他的文风不如
其兄孙伏园来得朴实。

曾仲鸣的《蒲尔志湖》,更是别一种写法。他几乎不写目见的大湖,而
是介绍这个被称为“诗人之湖”的人文史料,讲述了上个世纪发生在湖畔的
一件哀婉的、令人回肠荡气的“湖上情侣”的故事。这便是年轻的诗人拉马
尔丁和查理夫人的一段恋情。这是法国文学史上极富情节性、也极为动人的
一个爱情故事。诗人拉马尔丁在自己的诗里也叙述过这件事,如《湖》、《十
字架》、《回忆》、《孤独》等,又在小说《夏佛哀》里作了更加细致的描
写。后来以此为题材而创作的人更不知有多少,至今在湖畔还有不少遗址被
保存了下来,任后人参观凭吊。曾仲鸣没有走文学的道路,而是一个热衷政
治的人,但他写三湖之一的设计还是成功的。至于他后来追随汪精卫,一起
投奔日本侵略者,终于因此而毙命,也是罪有应得,遗臭于世人了。

《三湖游记》的封面设计者为刘雪亚,题名《遨游》。图案陈旧、零乱,
在我看来未必是佳作。书中还附有制作精美的插图八幅,一半是法国画家所
作的关于“诗人情侣”的插图,其中一幅还是三色套印的;一半是方君璧所
作的三湖写生。即使按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也算印制精良的一本文艺书了,
可是我所收藏的还只是“普及本”。我没见过非普及本是什么样子,精装吗,
毛边吗,或更见豪华?

关于《摩尔宁》

三十年代北平“左联”出版的文艺刊物,包括一些由“左联”支持的进
步文艺刊物,数量足有几十种,但是现在若想寻找一份总目也有困难,更不
要说见到原刊物了。刊物流传较稀少的原因:一是当时政府的查禁;二是受
了经济条件的制约,本来印的份数就不多,甚至不能公开发行;第三是刊物
的内容,限于当时左翼作家思想高度的影响,刊物还不能广泛地团结作家,
无法吸引更多的同路人。因此作者的圈子小,作品的质量不高,社会影响也
不大。“左联”本来是一个文艺团体,事实上更像一个半公开、半秘密的政
治组织。我所见到的北平“左联”的刊物不多,给我的印象那些文艺刊物更
像政治性的刊物。这与当时党的左倾领导思想不无关系。不讲究作品的艺术
性,只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先把一部分读者吓得避开了。当然,这些热情、
勇敢的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青年作家还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
都是真正的革命者,其中有的人已为这一崇高的理想先后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

在《左联回忆录》(1982 年5 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册,收有汪金
丁同志的一篇《有关左联的一些回忆》,他谈到当时北平出版的一种与“左
联”有关的文艺刊物《摩尔宁》。他说——

一九三一年底,北平出现一本紫红色封面的文学杂志叫《摩尔宁》,其中张秀中的
一篇小说,无论在内容和技巧方面,我感到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是不是可以找个机会结
识一下呢?我把自己写的一篇以当时学生救亡运动为题材的小说,送到《摩尔宁》的编辑
部,那实际上只是一问大学生的宿舍。他们对我很热情,到第二期就发表了。但我没有看
到这杂志再出第三期。有人告诉我,张秀中是北平“左联”的成员。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摩尔宁》出版过第三期,出版的时间是1931 年
12 月10 日,因此该刊的创刊时间,决非金丁同志说的“1931 年底”。我只
收藏有《摩尔宁》第三期(见图16),刊名当是英语“早晨”的译音,是否
算左联办的刊物仍可研究,至少是左联成员办的刊物则无疑。因为其中的作
者张秀中、柳风不仅是盟员,还担任北平左联的执委。我所见到的第一、二
期的要目广告,《摩尔宁》创刊号上刊有卢纳察尔斯基和高尔基的译文,还
有署名泊尔、微光、非凡、力山、柳风等人的小说(未见署名张秀中的小说)。
第二期的《摩尔宁》,除了译文以外,又有沈痛、独醒、子兮等人的小说,
金丁的《理智的要求》就发表在这一期上。但,金丁忘记了他还有一篇小说
《炎》,发表在《摩尔宁》的第三期上。这一期除译文外,还有李芬、力山、
曼君女士、微光等人的小说。金丁的《炎》,放在创作栏的首篇。刊物为大
三十二开,横排本,还附有铜版画页。第三期画页发表的是苏联油画《农妇》,
编者还特别声明,这画选自日本版《苏联美术大观》的第二页,第一页是列
宁像。这种看似多余的附言,也是在显示刊物的政治倾向,在编者的心目中
并不认为是多余的。此亦时代的风尚,今人恐难理解。

在编者写的《编后絮语》里,道出了刊物的处境不佳:“苦风凄雨的今
朝,本刊第三期蓦的又展开了她的新生命。本刊诞生在不幸的当代,雪雨交
加,阴风惨惨,不能不说是她的厄运,但是,突变与惊险,正乃生之最有趣
的一幕,正是大时代到来的象征;愿她能坚忍不拔的奋斗下去,不惜冲锋陷
阵,才能杀敌致果。”这“阴风惨惨”四个字,正暗示着国民党的政治迫害,
像《摩尔宁》这样的刊物怎么能广泛流传呢。

关于金丁的小说《炎》,编者亦有介绍:“现在,惊天动地不可一世的
突变,谁都知道要数日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武力进攻,《炎》这一篇小说,正
是要在这种事实的系列里显示其中之真的作品。在这篇里,有中国,有日本,
有帝国主义者,有被压迫群众,有从军的志士(?),有自杀警世的青年(?),
有各式各样的运动,有刻苦奋斗的健儿。。看来正如狂风暴雨,正如雷电乍
惊。也许有人认为是太粗了,但这毕竟应当是现代的产品。”引文括号中的
问号是原来有的,这表明编者与作者对人物的理解还有差异。从这一介绍里
可以明白,作者急于用文艺武器为现实斗争服务,虽然精神可贵,显然有面
面俱到的缺点,难以艺术地再现生活,因此亦有某些概念化的成分。只是帝
国主义的侵略就在眼前,作家的爱国激情十分真诚,又非常适时地说出了人
们心底想说的话,人们并不反感这样的作品。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更不能对
它求全责备了。

纪念徐志摩

一本厚达七百八十余页的《徐志摩研究资料》(1988 年1 月陕西人民出
版社)摆在我面前,印数仅一千四百册,现在要印一本书至少得万册以上才
能不赔钱,我们能不对出版家的决心表示嘉许吗!据说,这套“中国现代文
学史资料汇编(乙种)”,还有若干本编成后不能付梓,出版家们已承受不
起赔本生意了。过去的中国新文学史不屑于讲徐志摩,更不要侈谈什么研究,
现在不仅出版了诗人的全集,又有了一本比较有权威性的资料集,不能不承
认这是一种进步。

对于这套丛书,我得到过几本,也买了若干本,总的印象当然是好的。


好在差不多都是前人不曾做过的工作,能够按计划地出书便是胜利。其中每
本书的质量也不相同,有的材料比较丰富,科学性较强,有的材料单薄些,
时有明显的差错,从工具书的角度来要求还不够理想。好在有了这个良好的
基础,将来不难达到完美的程度。笔者业余时间也爱翻翻资料,深知如今涉
足此道的同志有难言之苦,没有一点耐得起寂寞的精神,也许早就去寻觅其
他名利之途了。

《徐志摩研究资料》有很多文字都是初见,但是也有某些同徐志摩关系
密切的人物的文章没有收录,甚至连篇名亦无收录,林徽音女士的文章即是
一例。又,当徐志摩逝世仅一个月,北平即出版了一本纪念集《北晨学园哀
悼志摩专号》(见图17),结果《徐志摩研究资料》中也失记了。

诗人是1931 年11 月19 日遇难的,当时北平《晨报》副刊《学园》连续
发表悼文,原定只发表两三天的纪念诗文,结果文章踊跃而来,一共出了八
天的专号,最后在12 月20 日便出版了这本七十余页的《北晨学园哀悼志摩
专号》。封面题字者胡适,编者是《学园》编者瞿冰森。书前诗人的遗影一
帧也是胡适所赠。作者多为在平的朋友,如胡适、陶孟和、梁实秋、余上沅、
沈从文、郑振铎、吴世昌、凌叔华、林徽音、蹇先艾、于赓虞、刘廷芳、陈
梦家、方玮德、盛成、吴宓、孙大雨、张恨水等近四十人。胡适的《追悼志
摩》,是他的散文中较动感情的文字。他把诗人徐志摩形容为“一片最可爱
的云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