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短短几十字便现出一个不畏豪强的好汉形象来。对关羽来说,之后灭黄巾只是牛刀小试,真正的亮相则是那温酒斩华雄,先以俞涉潘凤的死来表现华雄之能,再以关羽出场,那句“其酒尚温”将关羽之威风展露无疑。
这之后关羽便没有太多的大场面,只是如十四回借刘备之口说“吾早晚欲与尔议事,”来体现关羽之智,或二十回关羽要斩曹操来表现关羽之忠了。
但是这些小事终比不上一次大场面,就象赵云之七进七出,张飞之长坂桥。而关羽终于得到了机会,而且一次便是两次,第一次是斩颜良文丑,颜良文丑可非华雄可比,颜良击败徐晃,文丑射中张辽,两人是一等一的大将,而关羽却能斩之,如此一来,关羽这一流武将的身份再也跑不掉了。而第二次则便是那次出名的归刘备。
关羽之归,如同诸葛亮之亮相一样,是个大工程,先是二十五回,关羽兵败在土山定三约降曹操为之后的归定下基调,再以曹操连番的重赏试探和关羽的对应表现关羽对刘备之忠义。其中以对张辽的问答,与刘备的回信,及对曹操的留书最为体现关羽之忠义,
再之后就是那出名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终于将关羽这个忠义角色完全表现出来,之后的只是巩固而已。
相对关羽来说,张飞则是扮演了传统演义中的莽将角色,就好象水浒中的李逵,说岳中的牛皋,说唐中的程咬金,这种角色往往是一种调和剂,卤莽而又不失纯真,比较而言,说唐中的程咬金和说岳中的牛皋更多的带有一种喜剧色彩,而水浒中的李逵比较纯真,而在原来的评书中,张飞也确实带有很多的喜剧元素,不过在演义中,喜剧元素渐渐被淡化,卤莽的一面更多表现出来,如在第一回中,便安排张飞与刘备那突然的相遇:
“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
这般的问话和随后的同举大事之言假若放在刘备和关羽身上,都显得不协调,而在卤莽的张飞身上,则是那般的合身,而作者在之后更是加强这种感觉,比如因受轻视要杀董卓,鞭打督邮,醉酒失徐州,古城初见关羽却要斩杀之,这些或是虚构或是真实的故事都将一个卤莽但是又疾恶如仇的三将军形象表现出来。而对于张飞的武勇,比较关羽那么多的斩杀大将战例来说,张飞则少的多,主要通过与吕布的几次交锋,关羽在曹操面前对张飞武艺的赞颂,来表现张飞之勇,而这样的描写也达到了极好的效果,等到长坂桥上张飞三声喝退百万曹军,读者也并不觉得突然,反而认为理所当然,只有猛张飞而非其他任何人能做到这个效果,这便是之前对张飞的描写成功之处。
至于吕布,我在第十九章一文中便已经说过,吕布是演义中常见的那般武艺天下第一带有传奇性的英雄角色,每本演义都需要这样一个天下无敌而又有戏剧性冲突的英雄来点燃气氛,三国演义也不例外,虽然说选择吕布作为这个角色有吕布在历史上行为的关系,但是将其塑造成天下第一则有刻意的成分,如著名的三英战吕布便是如此,原本三国志平话中不单有张飞单骑战胜了吕布这一说,而且还有吕布被董卓众将擒住才归降的说法。但是在三国演义中,这些都被祛除了,吕布成为真正的天下第一。但是演义中天下第一的角色结局往往是悲惨的,大都是早死的命,而且这些角色往往不是贪财好色就是头脑简单,吕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或许其中也包含着作书的文人对这些只知恃武之人的蔑视吧。
此外,袁绍的昏庸刚愎,袁术的妒贤嫉能,孙策英勇而又急燥的性格,在演义中也有相当出色的描写,即便是陈宫,田丰,沮授,审配,王允,郭嘉这些次要人物,我们也能从演义寥寥几笔的描写体会出其中的个人魅力来。
自然,在诸葛亮之前,关羽之外,演义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还是曹操和刘备,而两人却是完全不同的对立面。
对于曹操,罗贯中可以说表现的相当的出色,曹操第一次出场是在平黄巾中,那时的介绍只是将史书上的原话抄下而已,真正的作者创作在于第四回中,在王允召开的宴会之上,众人皆哭,却只有曹操大笑,充分显示了曹操的与众不同,而曹操献刀更是精彩,我们且看演义中。先是曹操入内,说:“马羸行迟耳。”,引得董卓将吕布遣出寻马。再是曹操暗忖:“此贼合死!”,但因多疑,不敢轻动,等到董卓面朝内坐,曹操终于擎刀在手,却被董卓发现,而此时曹操借献刀之名逃过一劫,随后当机立断,乘马逃离。这段描写展现了曹操多疑,但是又多智果断的性格特征,这点在同一回与陈宫结伴而行杀吕伯奢一家又显现了一次,并以曹操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其做了总结。再如十七回,攻打袁术粮食要用尽时,先令仓官用小斛,再斩仓官之头,安军心。三十回见许攸来投奔,一方面喜出望外,跣足相迎,一方面却不肯告之真情,其军粮从一年,半年,到一月,还是不肯说实话,最终还需许攸道破才罢。
曹操的性格不单如此,他对人才的重视在演义中也有详尽的描写,且不提对典韦和郭嘉的哭祭,对关羽的爱才,就以第三十三回与崔琰的对话就可见一斑,曹操称冀州人口众多,真是大州,没想遭到崔琰一番抢白,称其“冀民暴骨原野,丞相不急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先计校户籍,岂本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这样的抢白曹操的反应却是改容谢之,待为上宾,实在是人所不能及的地方。(不过日后崔琰还是被曹操杀死。)
应该说曹操的性格相当复杂,集机智多疑,豁达果断,尊贤爱才,又畏人知心,明理,残忍好杀,多才多艺为一体。清朝诗人赵翼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是:“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以我来看,这个评价用于曹操身上也很适当。
演义对曹操性格的描写十分成功,这是贯穿整个演义而并非局限于前三国之中,或许可称曹操是演义中除诸葛亮之外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这一来是因为曹操这样的性格很容易出彩,二来曹营之中是以曹操为主体,其他文臣武将都是次要角色,这样不会分散曹操的戏分。三来也是因为曹操的事迹有大量的记载,而演义最大限度的采用了这点,所以我们称演义中的曹操和史书上的曹操是很相近的。
相对曹操而言,刘备的塑造演义某种程度上就比较失败,刘备早期的事迹比较少,这样供演义发挥的空间就大了许多,但是演义在这点上做的并不好,一方面为了表现刘备的仁,搞出一些虚构情节,比如刘安杀妻,之后的摔阿斗,但是这些情节的效果并不好;另一方面为了显示诸葛亮和关羽之能,将大量刘备所拥有的功绩转嫁到诸葛亮而关羽身上,这点倒是十分的有趣,因为诸葛亮和关羽这两个演义主角在刘备阵营的关系,最大的演义受害者成为了刘备,自己的功绩几乎都被剥夺,差点就成为一个只会哭鼻子和问军师怎么办的角色了,反倒是与诸葛亮站在对立面的曹操,却因祸得福,因为自己的阵营中没有刻意要加强的角色,所以也没人为他分担那些本就属于他的功绩了。演义如此安排,但是历史上的刘备却并非这样,而演义中又大量采用了历史记载,如此一来,导致刘备的角色非常的别扭,与曹操相比,演义中的刘备就不是真实的刘备。演义中对刘备这个主君的塑造并不算很成功。比较而言,演义中刘备更象关张的兄长,诸葛亮的知音,而不是一个驰骋沙场的主公。(关于刘备与曹操的角色,日后再专门寻一章叙述之)
总而言之,前三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着自己,不过这一切总会结束,三国演义将迎来真正的主角,而那些还在演义注视范围内的角色依旧将发挥着自己的光热,新的角色也将陆续到来,真正的三国就要来临了。
正文 第三十四章 长子继承下的迷雾
三国随章侃第三十四章长子继承下的迷雾
(演义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本章刘表请刘备赴宴,谈得一事,便是两子刘琦刘琮的问题,和袁绍一样,刘表也想废长立幼,而又犹豫不决,为何呢?演义中说限于礼法,什么样的礼法呢?就是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一般认为,这是周公所创,长期以来已经被世人所接受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诸子为了继承权而发生纠葛,减少继承成本的一种制度,可以说,这种制度是相当有效的,不单是皇室,而且也是被世人所公认的原则。而袁绍和刘表都违反了这一原则,之后颇被人拿出来作为反面典型批判的,比如曹操在立世子时迟疑不决,贾诩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便让曹操立了曹丕。
不过呢,理论上应该是由嫡长子继承,但是实际操作上却并非如此。
其一: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谓的长子呢,有时就意味着比其他儿子要死的那么早一点,当然哦,按正常来说,皇帝父亲也会比长子先走,但是往往就有几位皇帝寿命长的惊人,一般在平常人家里,有个老寿星是件好事,但是在皇家就未必是好事了,至少对于太子来说就是如此,这一方面要提防着下面的弟弟盯着自己的皇位眼红,搞出什么事来,另一方面要想这皇帝父亲哪天才会住进早就准备好的陵墓去,想来这不合孝道的事老天也不开心,所以白发老皇帝送黑发太子的事并不新鲜,有时还一连送一两个,明太祖梁武帝就不说了,就说这三国孙权吧,长子孙登就在他前头去了。(说起孙权,他也差点造成袁绍刘表一样的错误,就是偏爱四子孙霸,冷落三子也是被立为太子的孙和,造成两子相争的局面,不过他心够狠,我两个都不要了,废了孙和,杀死孙霸,立孙亮为太子。)这种是看谁活的长,这就是卫生健康的重要性了,在古代叫天命,怪不得谁,是最文雅的一种非长子继承的原因。
其二,虽然有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立长不立贤”,但是实际上颇多时候立贤占了上风的,这里的“贤”大家千万不要认为是真正的贤,实际上“贤”就是皇帝所认可,所喜欢的就是“贤”,皇帝不喜欢的就是“愚”了,(当然,象晋惠帝那样明显的愚也是少见了。)就拿袁绍和刘表两个土皇帝来说,他们认为袁尚和刘琮是比较聪明,比较“贤”,但是并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这点。这样的唯贤标准只能导致各子为了争夺那个“贤”而明争暗斗,争政绩,争武略,争文采,争相貌,有时连再下一代也可以拿出来争争。(证明自己生育能力没有缺陷嘛!)这还算比较正常点,不正常点就贿赂皇帝身边比较宠信的妃子宦官大臣为自己说好话也是常见的事,至于拉帮结党,最后争到刀兵相间,连皇帝父亲也牵扯进去的也不希奇。袁尚和袁谭不就最后动刀到枪了嘛,曹丕得了皇位也想煎煎弟弟曹植呢。不过最著名的两个例子还是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啦,隋炀帝杨广认真表现,把父亲隋文帝和母亲独孤皇后迷的一怔一怔的,硬是把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