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羊皮卷 >

第5章

羊皮卷-第5章

小说: 羊皮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意志的对立面就是“失败感”,甚至是“死亡感”。可是,也许接受死亡并不那么容易,事实上没有哪个人能够承受他也许会“不在了”,“消亡了”这样的说法。即便是那些病入膏肓的人常会出现“死亡梦境”,或受到“自杀威胁”这些情况,那也不过是根植于一些报复性的想法。因为病人认为自己还活着,只不过别人看不见自己,而他却能够看见那些曾经怠慢过自己的人们为他的死亡备感忧愁和遗憾。曾几何时,这些说法被心理分析师们奉为宝典。一战以后,弗洛伊德研究过一些被弹片击伤的人,随后发表了一部专著,阐述自己的发现。弗洛伊德说:人们的梦境中会偶尔出现对死亡的真切渴望。这部专著中集中了弗洛伊德精彩的推测和猜想,不过按照当代心理学家的观点,这种死亡的想法只不过是生命中偶尔出现的漩涡,不能以偏概全。于是弗氏的著作慢慢就无人问津了。不管怎么说,死亡仍然像出生和成长一样是存在的事实。如果自然为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做好了安排,让我们关掉过去的闸门,为我们打开新的视野,那就不难设想:尽管过程十分缓慢,但我们还是在循序渐进,一直在向生命的尽头慢慢靠近。放弃一个生命所珍爱的一切,从挣扎中退身,从努力中止步,任凭欲望和抱负烟消云散,那生命的力量也会从旺盛向衰退慢慢发展。正因为这个关系,我们理所应当将“失败感”看成是生活中的一种真实。    
      现在,如果惰性、胆怯、消极、停滞,或者病痛、劳累,并未让我们精神萎靡、身体残疾,我们仍依旧充满活力;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攻击这种“失败感”,把它当做死对头。不过,在中青年时期,灾难从天而降,或者麻烦不期而至,使我们的身体不适,使我们的精神昏聩不堪,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失败感”会使我们无法激发内心的活力,无法增长自己的智慧。如果“失败”像大棒打来,我们自然能够识别,奋起抗争。可是如果我们在失败的迷雾中偶尔放松了警惕,防备不了袭来的暗箭,那我们就会发现以前运筹帷幄、无往而不胜的局面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和失败的斗争仿佛是《堂吉诃德》中的骑士苦战风车一样:失败,挫伤,懦弱,但却依然不可一世。年轻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失败的症状。我们满不情愿的为成功奋斗,认为这才是超然世外的洒脱;而当岁月流逝,我们仍然懒洋洋地对待一切。    
    


成功的定义第四课:如何识别失败的征兆(2)

     可是当我们从怠惰之中如梦方醒,这才发现,晶莹剔透、鲜嫩欲滴的年轻时代一去不返,而那份洒脱已经变了味儿。也许我们还会从家庭的负担中找到借口:啊,是家务琐事的忙碌操劳使本该开始的激情创业化为泡影。这样那样的孤独与无助,让我们迈不开脚步。当我们儿孙满堂、年华老去时,重拾早已抛弃的蓝图,才觉得惴惴不安,无法释怀。    
      对于那些我们本来该做而却没有做的事情,我们永远能找到最好的借口。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生存需求”的逼迫之中:是选择工作还是选择挨饿?是享受自己的爱好还是为生活而奔波?再加上结婚生育的考虑,生存“需求”就更加急迫。也许为了成功的那一天,我们自己能过上几年面黄肌瘦的日子,承担痛苦,然而再要想拉别人下水,除非我们极端自私,否则怎么有勇气说出口!    
      大家都知道,婚姻必须建立在爱情之上,但是婚姻需要物质做基础。很多年轻人刚刚开始新婚生活时一无所有。这一点在美国尤其如此,而在欧洲,结婚时起码还可以向娘家要点嫁妆。要是这点微薄的基金能满足建设新家的要求,那我们不妨也借鉴借鉴。然而我们却一直对人家的这一习俗不屑一顾。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这个被称为“无限机会的乐土”的美国,我们还能见到许多中年男女在无聊和空虚当中浪费时光,在枯燥的工作中煎熬自己,没有丝毫乐趣可以享受。对他们而言,未来的生活依然是枯燥无聊,而最为可怕的忧虑仍是失业贫困。    
      为了生存的需求,我们不得不去找第一份工作。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很少有人能够把自己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使之开花结果。经常是刚开始,我们还能下定决心,咬紧牙关,锁定目标。尽管我们不得不为生活而赚钱,但对自己的雄心抱负的确能充满执著。我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工作:起早贪黑,周末加班,放弃休假,等等。可是这种朝九晚五的工作既熬心费神,又刻板无聊,还要求以超人的体力和精神投入其中。当整个世界都在沉睡,天地间惟我独醒,工作也一刻不停。明知就算坚持也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我们也必须无怨无悔,踽踽独行。于是一切就悄无声息地滑入了失败感的漩涡,虽然我们还是不断前行,但却不知道自己已然在一路下滑。大多数人在公众面前竭力隐藏自己的失败,最“成功”处是我们总是陶醉在自我欺骗的谎言之中却茫然无知。不可否认,我们做的比我们能做的和应该做的要少得多,而我们的计划、哪怕是最谦虚的计划,最谨慎的蓝图,我们几乎都没有做到:曾想在某个年龄段之前一定要完成的事情,根本连干都没有干。自欺欺人的原因非常简单,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已经心照不宣地和朋友、同仁形成了一种君子协定:“别说我的失败。放心,我也决不泄露你的失败”。    
      这种自欺欺人的安静在初期还不太明显,不过随着时光飞逝,这份安静的虚假便暴露无遗。我们挂着惨淡的微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要求太高,太绚丽,太理想化,尤其是我们期望达到的业绩太高不可攀。五十岁上下,也许更早,我们会说上一些漫不经心、风趣幽默的抱怨,那可一点坏处也没有,毕竟同辈人能有几个敢跳出来说:“你干吗还不成功?”别忘了世界上一些最伟大的著作,许多不朽的经典,都是经历了人生的黄金时代以后才写成的。于是,我们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贡献,也没意识到我们应该主动做些什么,更没有运用自己最杰出的才能,不论这些能力是先天具有还是后天获得。如果我们只想过得舒服一些,获得人们的尊重和羡慕,还有一点权威以及一些爱戴,那么我们与“失败”还做了一笔不错的交易。我们甚至多少还以自己这般精明而自豪,浑然不觉自己好像让人好好涮了一把。我们向失败妥协,与成功失之交臂。    
      有时,我们会好了伤疤忘了疼。这样的疑问一闪而过,不久就淡忘了,甚至我们连提都不愿提起。有时,我们无比清醒,知道如果接着玩这种可怕的游戏,无疑会陷入一场噩梦之中。那么,如何从梦中醒来努力回到现实,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时,在这噩梦之中,我们试了一次又一次,希望获得自由,但是却发现自己又陷入了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即使我们承认的确存在失败的可能,也还是会逃避。于是我们又一次成了失败的牺牲品,成为失败感的牺牲品    
      如果失败感说“我来了”,如果它的症状像麻疹或重感冒那样有显著的标志,可以毫不费力地识别的话,那么,对我们来说也许很容易战胜和祛除它,或者研制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对付它。然而不幸的是,“失败感”的症状既多种多样,又难以识别。想像一下,假如你要把一个整日沉湎于享乐的花花公子从饭馆、舞会、剧场中拽出来,把他介绍给一个不修边幅、脾气暴躁,在阳光下梦游的哲学家,并说:“嘿,你们俩认识认识,看看你们是多么相像。结果人家一定会以为你疯了。但是你的确是对的,从世俗的角度来说,那样一个沉浸在内心世界的内向型人和那样一个沉溺于花天酒地的外向型人正好是两个极端。他们有着相同的冲动,可潜意识中,他们两个人都在品尝着失败。他们的生活有一个共同的准则:好像生命还有1000年。马尔科斯·奥瑞伊斯(公元121~180,斯多葛学派哲学家,作家,罗马帝国皇帝)以这样的格言来激励自己:别以为自己还有1000年。那些被“失败”紧紧抓着不放的人总觉得自己还有1000年好活,不论是梦想还是跳舞,他们都在浪费宝贵的时间,仿佛时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成功的定义第四课:如何识别失败的征兆(3)

     失败的方法多得像心理学的分支,以至于不论是在别人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我们都意识不到“失败感”的存在。在数不清的方法中,至少有几种可以让你觉得好像有1000年的日子好活。就说一些嗜睡的人,他们睡眠的时间要比需要的多出2~6个小时,他们却美其名曰“睡眠保证身体健康”。对任何人来说,除非睡眠时间远远超过了正常额度,否则很难确定谁睡得多,谁睡得少。可是有些坏脾气的家伙,我们肯定能发现他们是失败的牺牲品,稍微推后一点睡眠时间,他们马上就变得半死不活。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计算睡了几个小时;要是有人打搅了他们的睡眠,他们就焦虑不堪,痛不欲生。一个小时的失眠中有不识趣的铃声,会让他们加倍补偿睡眠时间。更有甚者,有人每天要睡两觉,仍然觉得不管事。这种失败的症状就简单多了。失败所钟爱的还有酒鬼,写他们的书已经太多太多。醉酒让醒着的人也如同沉睡,甚至睡得更深,直至达到醉生梦死的境界,所以,他们的失败显而易见。可惜的是,成百上千的人却忽视了自己这样的症状。根本没有人注意的是,醉酒之后醒来一定非常难受,不仅身体不适,而且精神萎靡,思维混乱,直到酒劲过去才能恢复清醒。人们依赖酒精也许是因为孤独无聊,也许是因为愁绪纠缠;也许会说咖啡让你无法入睡,牛奶让你无法消化。不管为什么醉酒,起因不是关键,这样的借口只能使你成为酒精的俘虏,和酒鬼没什么两样,丝毫也逃脱不了人们的责难。    
      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向型的人。我们看到的例子中,他们赶着看电影,赶着上戏院,赶着去舞会;要是今天没吃上茶点,没有参加酒会,那可是白活了……不,不,我的意思当然不是杜绝娱乐,禁止休息。但是休息娱乐应该放在一段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之后。我说这些,有些人肯定早就在气急败坏地大声反对:我们要娱乐,我们要休息!那些人用荒谬怪诞的价值观追求失败,用各种方法尝试失败,把自己彻头彻尾的浪费掉。    
     接下来还有一半对一半错的失败,很难把他们归类。这一类人里包括绣花的、织毛衣的。尽管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活动锻炼了双手的灵巧,也许还可以想想心事。但是我们得认真想想:这种重复性的机械活动是不是有意义?织了毛线,绣了花,究竟要干什么?对于精神恍惚、无所事事的人,也许有点价值,因为这活儿需要耐心和专心。但是我认为这种工作缺乏创造性,在机械的重复中耗费时间。    
      至于那些吹嘘得天花乱坠而又漫无目的的人,我们很容易就把别人归到这一类而忘掉自己。有的时候我们多少还能意识到,一连几天,同样的趣闻已对同样的朋友讲了多少遍。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大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