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纵浪大化集 >

第17章

纵浪大化集-第17章

小说: 纵浪大化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支持。事实上,今天,我们能在这里集会,正是重视外国文学事业的企业
深圳美视光电公司慷慨资助的结果,能在这里向征文优胜者授奖,也是深圳
能源总公司大力赞助的结果。请让我在这里代表大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
谢。另外,我们也要感谢浙江文艺出版社不怕亏本,为我们印出了180 万字
的《世界文学精粹:40 年佳作》一书。我的话就说到这里。再一次谢谢大家
光临。


1993 年7 月14 日


《英美桂冠诗人诗选》美国部分序① 

美国本来没有桂冠诗人。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历来有聘请诗歌顾问的做
法,这样的顾问也可以算是桂冠诗人的前身。美国的第一位桂冠诗人是1986
年出现的,那年的2 月27 日,国会图书馆馆长丹尼尔·布尔斯廷在首都华盛
顿宣布:罗伯特·佩恩·沃伦被美国国会选为美国第一位桂冠诗人,任期一
年,从该年10 月1 日算起,年俸为35000 美元。

布尔斯廷同时宣布:这位新授的桂冠诗人的职责与国会图书馆过去选出
的29 位诗歌顾问的职责是一样的,他将在该年10 月1 日以朗诵自己作品的
形式揭开国会图书馆活动季的序幕,并将在次年5 月进行一次公开演讲来结
束本年度的活动季。此外,他还将对国会图书馆的文学规划提出指导性的意
见。根据国会规定,桂冠诗人还将应政府机构的要求为“喜庆纪念典礼”奉
献诗歌。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桂冠诗人是由国会选的,他的俸薪由国会图书馆

支付。桂冠诗人有义务为该图书馆做一些事,有时还得为官方活动写点应时

的颂诗,但是也不一定非写不可。这主要是一种荣誉性的职务。

在选沃伦为桂冠诗人的1986 年,美国诗坛似乎也的确没有比他更有声望

的人选。沃伦的文学活动开始于20 年代,活动面之广在美国可算首屈一指。

他既写诗,也写小说、戏剧、传记与文学批评著作,而且在文学编辑与文学

教育方面都有很大成就。他三次获普利策奖,两次因为诗,一次为了长篇小

说《国王的人马》。此书后改拍成电影,又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他和克·布

鲁克斯合编的《南方评论》,造就出一大批作家,两人合编的《理解诗歌》,

被许多大学采用为教材,影响很大。六十年间,他一共出版了十部小说与十

七本诗集,美国一刊物说美国已给了他一切可以给予的荣誉。授予他桂冠诗

人职称,不仅是名实相符,而且还为这一新称号增添了权威色彩。

第二位桂冠诗人是理查德·威尔伯,这是在1987 年4 月17 日宣布的。
美国桂冠诗人任期一般为一年,但也可以延长。沃伦因健康状况欠佳无意恋
栈。国会图书馆负责人布尔斯廷遂提名威尔伯并获得通过。布尔斯廷宣布时
是这样介绍威尔伯的:“他是我们大家的诗人。他那优美的诗句充满智慧,
妙趣横生。无论从我国传统的写作风格还是从英语国家伟大诗人所走过的道
路来看,他都是诗人的诗人。在文学界,他是属于全世界的公民,他的文章
和译著沟通了我们同其他诗人的了解。他的诗歌属于我国的上乘之作。”

布尔斯廷称他为“世界公民”,显然因为威尔伯作为优秀的翻译家,沟
通了不同的文化。威尔伯译的莫里哀的喜剧赢得专家学者的赞赏。他还译过
拉辛与荷马的作品。他也曾与著名音乐家伦纳德·伯恩斯坦合作,为伯恩斯
坦根据伏尔泰小说改写的音乐剧《天真汉》配写歌词。这出音乐剧在1956
年公演,当时并未获得成功,但是几年之后却赢得众多观众的赞赏,在纽约
市歌剧院久演不衰。

第三位桂冠诗人为霍华德·涅美洛夫,他连任两届,即1988—1989 与
1989—1990。据介绍,涅美洛夫的第一个任期是“多产尽职”的一年。他多
次主持国会图书馆的文学沙龙,为国会创立200 周年大庆写了颂诗,为高中
生举办了诗歌讨论会,为国会议员夫人和外交官夫人举行了诗歌茶会,为“亚

① 该书英国部分由方平先生主编,此处顺附方平先生手迹。

特兰蒂斯”航天飞机发射成功写了赞诗,出访苏联,等等。由于他“工作积
极,贡献很大”,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要求他连任。

第四位桂冠诗人马克·斯特兰德(任期1990—1991)出生于加拿大爱德
华太子岛,在美国耶鲁大学等学府深造后留在了美国。他译介过拉美和西班
牙诗人的作品。据编《费伯当代美国诗选》的著名诗歌批评家海伦·万德勒
介绍,斯特兰德的诗“受沃利斯·史蒂文斯影响,往往在高度抽象中移动;
它们用悲哀、朴素的语调描写了一个超现实的、不可探测的宇宙”。1989 年
出版的《插图本美国文学史》的作者彼德·康恩在《世纪中叶以及余绪》一
章中给了马克·斯特兰德不少篇幅。他说:“马克·斯特兰德在一种有意浓
缩的诗歌里戏剧化地表现了孤独、梦境的,有时是幻觉般的内容,那是现代
城市场景的拥挤的孤寂所强加给生活的。他在《保持事物的完整》(1969)
一诗中说:‘我是那正在失去的部分,’这个疑难的主题仍然是他主要关切
的事物之一。”(该书第469 页)一般认为,斯特兰德是“简约派”在诗歌
方面的代表。

约瑟夫·布洛茨基原来在苏联是个“无业游民”,1972 年移居美国,198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1 年又成为美国的桂冠诗人。前后反差之大,真可
谓不可同日而语。究竟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还有待日后文学史家去细细分析。
但人们说他有“语言天才”,这一点恐怕是无庸置疑的。初到美国时,他只
能用俄文写诗,然后由别人或自己译成英文。以后便直接用英语写诗。布洛
茨基在国内时为阿赫玛托娃赏识,出国后又得到名诗人W·H·奥登的赞赏,
并且热情地向西方文坛推荐,总不为无因。马克·斯特兰德在评论自己的后
任时说:“他(布洛茨基)是一个美国公民,可还带着浓重的俄罗斯口音,
他对美国诗歌有惊人的知识,可以毫不费力地一首接一首吟诵罗伯特·弗洛
斯特的诗。他自己的诗歌又是那样富于异国情调,用词是任何美国本土诗人
都想不到的。”

给布洛茨基戴上桂冠的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在“授冠”仪式
上说:“他的作品有深厚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他的心灵有美国移民独特的文
化开放性,美国的创造力正来自于这种开放性。”由此看来,移民特点是布
洛茨基受青睐的主要因素,而重视移民文化、承认美国的多元文化性正是近
年美国文化巨大动向之一。

迄今为止被任命为桂冠诗人中的不多的一个女性是1992—1993 年度的
莫娜·凡·杜因。我国的诗歌爱好者恐怕还很少听到过她的名字,其实无论
从生理年龄还是文学活动年龄来说,她都大于她的前两任,而且在当桂冠诗
人之前她已获得过普利策奖和与美国诗坛有关的几乎所有的大奖。她也编过
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在美国诗坛,凡·杜因可以算是“新形式主义诗人”。
所谓新形式主义就是用不太严格的传统格律体来写美国当代的日常生活。女
诗人的丈夫,小说家贾维斯·瑟斯顿在介绍莫娜时说,美国诗歌基本上可以
分为两类,一类是沿袭T·S·艾略特传统的讲究形式与技巧,多有玄学派意
味的巧智和奇想;另一类则是反传统的种种创新流派,如黑山派,他们更贴
近美国的当代生活,诗的语言也更自然与不事雕琢。莫娜的诗似乎处在二者
之间。她既继承了艾略特的传统,又往往从美国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小、最常
见的题材写开去,上升到一个富于哲理的思想高度。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于1993 年5 月18 日宣布:美国黑
人女诗人莉塔·多佛当选为1993—1994 年度桂冠诗人。她是继莫娜·凡·杜


因之后第二位被任命为桂冠诗人的女性。美国《华盛顿邮报》一记者发表文
章称:“新的美国桂冠诗人是一个惊人的选择。”国会图书馆学术计划处主
任、诗歌权威吉福德说:“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在争取诗歌爱好者方面毫
无建树,但莉塔·多佛和她的诗在这方面却赢得了一部分读者。”莉塔·多
佛自己在获此消息时则说,她认为:作为第一个黑人桂冠诗人,对她个人来
说并不感到有什么不同,“重要的是它表明了诗歌所传达出的我们的文化和
文学的多样性”。看来,国会图书馆主要是从平衡种族倾斜、显示美国的多
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而选中了这位1952 年出生的黑人女诗人的。

回顾美国桂冠诗人产生以来的历史,我们不妨得出这样粗略的结论:这
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也可以说是美国的一个文化
现象,从中可以多少窥见美国诗歌的流变倾向与读者欣赏趣味的变化。但是
对它的作用亦不能过高估计,沃伦说过:“人们曾问我设立桂冠诗人一事是
否会对诗歌产生一些影响,我看不出会有什么影响。”桂冠诗人自然是官方
认可的,不会是“造反派”,但也不能因此简单地说他们即是御用文人。我
们相信也希望今后所选定的都会是成就卓越的诗人,但是出现例外也是完全
可能的。

我们在这一辑诗歌中还收入了已故老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相
信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因为正如弗罗斯特中译者方平先生所说:“在美国人
民心目中,白发苍苍的弗罗斯特已成为他们不戴冠的桂冠诗人了。”弗罗斯
特的诗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他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美国批评家也说:
“假使20 世纪的美国可以推出一位民族诗人,那就是弗罗斯特。”事实上弗
罗斯特已获得相当于甚至是超过桂冠诗人的殊荣。1958 年,国会图书馆曾聘
他为诗歌顾问。在弗罗斯特75 岁和85 岁诞辰之际,美国参议院两次通过决
议,向他表示敬意。1961 年1 月20 日,美国第35 届总统肯尼迪举行就职典
礼,邀请86 岁的老诗人朗读献诗。1962 年弗罗斯特88 岁寿辰时,肯尼迪总
统又在白宫授予他国会勋章,文化界人士为他举行盛大宴会。

在编排次序上,我们则将他的作品置于各桂冠诗人之首,因为在年代上,
他显然更早。他的第一本诗集《孩子的意愿》是1913 年出版的,当时罗伯特·佩
恩·沃伦只有8 岁,别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


方平先生手迹


表现异化的代表作

——《变形记》译序

《变形记》(1912)与《致科学院的报告》(1917)是卡夫卡笔下两篇

以“交易”为主题的小说。把这两篇作品合在一起出版无疑会促进我们对卡

夫卡这个方面创作的理解与重视,因而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对我们的读者已

不再是一个生疏的名字了。我们一般称他是奥地利作家,其实,这是一个不

得已才采取的做法。准确地说,他是奥匈帝国时期生活在布拉格的一位用德

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的“属性”难以一下子确认也恰好说明他的无所归属。

正如奥地利作家君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