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大传-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正德这里是领受这种命运是花开两度了。上次,他微不足道,这次,他是刚立过滔天大功的地方大员,还是这么微不足道,像丧家的乏走狗一样摸门不着,苦情无处诉。他对自己说:“以一身蒙谤,死即死耳,只是老父怎么办?”大概,他还放不下,他刚有的小儿子。
他对学生说:“此时若有一孔可以背上老父逃跑,我就永无怨悔的一去不复返了。”假若当时可以有出国一条道的话,他会像后来的朱舜水、康有为等一样出国的。看来,事怕临头。当初,陆澄的孩子病了,忧心忡忡,他教导陆这正是做工夫的时候。那么,他现在怎么不做工夫呢?真不折不扣的执行“知行合一”是很难很难的。
《年谱》说阳明为出心中的窝囊气,用计把江彬扭到正德前,数罗他谋害贤良危害社稷的罪过,“亦稍偿天下之忿”--大约编排此细节只是稍解自己之忿,王的《年谱》是公认的好,但也有漏、错,此处为“增”,采入了个别笔记“臆造”的细节。阳明若能办此,也就没有前面那么窝囊了。最后,刑部判决江彬时倒隐约包含了他迫害阳明的内容。
7.一度阴寒一度雨
他哪里也去不了,回到了江西,因为张忠、许泰他们以清查宁王余党的名义, 领大兵进驻南昌,搜罗百出,军马屯聚,日耗巨资,跟鬼子进城差不多。他们好象是为宁王来报仇的,对真正的跑了的宁王余党,他们并没有多少兴趣,却专门跟阳明过不去。他们抓走了冀元亨。当地的官员有的望风附会,帮助他们打击阳明。
当然,阳明回来也阻挡不了什么,他们反而更加嚣张, 派兵坐在衙门前肆意谩骂,公然在大街上寻衅。阳明丝毫不为之所动,务待之以礼。张忠、许泰领来的北兵是来发财的,不是来保护百姓的。阳明让城区百姓避难,只留下老年人看门。还拿出东西慰劳北军,说北军离家,不容易,要善待之。他碰见北军有丧故的,就主持厚葬,还哀悼不已。也是儒家的感动法。也终于感动了北兵。
已经到了冬至,阳明让全城百姓祭奠死者。因为刚经宸濠之难, 哭亡之声朝夕盈耳,北军无不思家,流泪求归。
阳明在气势上绝不示弱,每会议,阳明必居正坐,像似不经意似的。张忠、 许泰总想压下他去,便找了个强项,要与阳明比射箭,阳明不应,丢脸,比输了丢人。他们不侮辱了不认输的人就找不回尊严,而儒者阳明是视尊严高于生命的。他答应了他们,在耙场,阳明定心平气,三射三中,每一次都赢得北军的欢呼。张、许二人没捞到任何虚荣,灰溜溜的班师了。
但事情不算完,他们有权便有理。他们回到南京正德皇帝的身边,继续诋毁阳明,他们在南昌也调查出不少阳明与宁王相勾结的证据:一,宁王曾私书“王守仁亦好”,证人是湖口一知县。二,派冀元亨往见宸濠。三,王也因贺濠生日而来。四,王起兵是因伍文定等人的激励。五,破城之时纵兵焚掠,杀人太多。六,捉宸濠有一知县即可,王的功劳没那么大,他的捷报过于夸大。
这真是人而无耻不知其可,想说什么就能说出什么来,冒死效忠的劲头没有,整人的才华却一个是一个。若不是张永还能替阳明说几句公道话,皇上几乎听不到真实情况,莫说是个昏君,就是明主,也的让阳明吃不了了兜着走。奸臣当道,忠臣被害,庸人执政,精英淘汰的桩桩惨剧就是这么搬演出来的。岳飞式的怒发冲冠,只能变成代代人的浩叹。王阳明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8.五旬三上九华山
正德十五年正月,阳明想去面君。既想为自己剖白,更想劝皇上返回大内,皇上可以不爱他,他不能不爱皇帝。他怕皇帝在外遇刺,也怕京城内发生政变。因为事情既出就有一必有二,而且根据他特有的敏感,大明朝是非要发生问题不可了。
但是,这回是在家赋闲的前大学士扬一清把他阻止在芜湖,不准他晋见。皇帝南巡在杨家住过之后,杨就随着皇帝一起活动。阳明这样的地方大员到了阁臣面前又什么也不是了。因为阁臣可以假传圣旨。
舆论自然多为阳明报不平,但舆论如果对掌权的人没有利用价值,舆论便一钱不值。尤其是当素称正直的人与本来就邪恶的人连起手来对付高超的人时,高超的人便无法招架了。杨一清的能力和品质都是官僚队伍中的上乘人物,但他怕阳明取代他的位置,也不欣赏阳明的风格,当他也参与到排挤阳明的大合唱中时,阳明取得的举世闻名的大功,便被“瓦盆”盖起来了,而且一盖就是六年。而且不仅是个盖住的问题,还要把他打成个叛党,如果可能的话。
皇帝继续在南京潇洒,阳明则悬着、吊着,品尝效忠皇上的罪过,还是怕皇上有个三长两短,终日忧心忡忡,还在想办法感动皇上早日回京。向皇上进言,皇上看不到。跟皇上谈谈,见不着。他内心里的痛苦又不能逢人说项。他真觉得人与人之间如若没有了良知,便还不如狗。那些得尽了权力便宜的人怎么个个人情似鬼?反而不如野人容易接受圣贤的道理。
他无可奈何,一气之下,上了九华山。
“五旬三过九华山,一度晴寒一度雨。”他第一次游九华山是在弘治十五年壬戌,现存诗《弘治壬戌尝游九华值时阴雾竟无所睹至是正德庚辰复往游之……》同时说明了他两次上九华的时间,第二次是正德十五年庚辰,另现有他的《赠周经偈》,此偈原刻在东崖禅寺的岩壁上,现在寺毁刻石尚存,偈文《全书》未载,不妨抄出:“不向少林面壁,却来九华看山。锡杖打翻龙虎,只履踏破羼岩。这个泼皮和尚,如何容在世间。呵呵!会得时与你一棒,会不得,且放在黑漆筒里偷闲。正德庚辰三月八日,阳明山人王守仁书。”不难看出他玩禅宗那一套是多麽娴熟,落款居然是山人。这第三次便是正德十六年辛巳。
说不得情愿不情愿,说不得是被迫还是自愿,既是率性而行又有苦说不出。说情愿,他更情愿见皇帝。说不情愿,他又是冒着违反纪律的危险,故意上来的。他是赌气,是软抗议。他不会象后来的海瑞那样抬着棺材去见皇帝的。
他性本爱山水,常说“生平山水是课程”,与山水亲融是他的内心生活。这次,不管前提怎样,他一旦重返大自然,便又恢复了早期经验中养成的“道家”调门的生命意识,他真后悔误入歧途--当什么鸟官!尽管前不久,他听说湛甘泉等几个人在闭关修道,还说他们在浪费大好时光,是嫌他们不出来做名垂青史的功业。现在,他受了捉弄,又后悔自己步入了昏浊狭隘的仕途。--这种变化显得这个人很单纯。而且他居然明确的说:“莫谓中丞喜忘世,前途风浪苦难行。”这个人不矫情,实话实说。
这次上九华山留诗很多,但总觉得他事实上是没找到感觉,几乎没有显示他境界的篇章。他毕竟心不静。一些拐弯抹角的牢骚,既显得无聊又显得可怜。这个报国无门的“豪杰”除了一再表示“初心终不负灵均「屈原」”外,就是大喊“平生忠赤有天知,便欲欺人肯自欺?”对着九华山说这些,过去是不好意思的,现在心头的郁结实在难平了,大自然拯救不了他了,也安慰不了他那么多念头了。
唯一能体现他一点高度的是《江上望九华不见》,情绪主线还像个心学家的样儿,因为他没望见九华,与他的此刻的生命情景吻合了,经一番“精神胜利”的鼓捣,有了“驾风骑气揽八极,视此琐屑成浮沤”的超越气派。美感从摆脱压抑中来。快感,有时就是美感。 “逢山未惬意,落日更移船。”尽管“世途浊隘不可居”,但,他还是得回来,还不如挪拉走得远。
此番上山是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艺术呢?大约是,又未必全是。据《年谱》所说,他此举是为了向皇上和抢功的人证明他不是要造反的人,只是个学道之人。还说,皇帝派人来暗中监视他,见他“每日宴坐草庵中”,才对他放了心。这种说法有点过于政治化的玄。他赌气上山,气平了就下来了,要有上述效果,也是意外的收获。他固然不会造反,但脱职上山也是王法不容的,要不然,他何必九上请假条,自己跑回去不就得了?他死前,等不到圣旨,提前往家里走了几天,还要处分他呢。
但这次这样上山,他有理。他等着皇上来怪罪呢, 那样就可以彻底理论一番了,即使不能彻底地解决问题,也可以将心迹向皇上剖白了。他无权,有理也白搭。九华山哪样都好,就是没有政治舞台,阳明生命中更强的指向是政治,他有隐逸气,但无隐逸心,他还得去安顿江西百姓呢。
他在九华山上住过的地方都成了“文物”,别的地方不必说了, 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其西在嘉靖初年由青原县令祝增按老师的意图建成了阳明书院,入清后改为阳明祠,祠前有“高山仰止”石牌坊。祠与牌坊均毁于文革时期。止存一阳明石刻像,高70公分,宽三十五公分,像为便服方巾,端坐太师椅上。
9.我亦爱山仍恋官
他从山上下来,就到了九江。他要加强武备,以防再度变乱。他认定一条:中国不能乱,一乱百姓就遭殃。哪里乱哪里的百姓遭殃。他没说过,但以他的智力和个性,他深知正德不足以治天下,但任何推翻现行政权的行动都是祸害一通百姓拉倒。他在九江检阅了军队。别看在皇帝和阁臣面前,他狗都不如,但在下僚和士兵面前,他神气着呢。这也是他公开说:“尚为妻孥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重游开先寺戏题》」的原因之一罢。
军歌过后是文化。他登上庐山,游东林寺。东林是我国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晋慧远在此建寺。自比学佛却援儒的远公、嗜酒不入社的陶渊明,自己的两栖性是“我亦爱山仍恋官”,在“同是乾坤避人者”这一点上是异代相同的哥儿们「《庐山东林寺此韵》」。在远公讲经台,感叹“台上久无狮子吼”,大概是觉得文化界太沉闷了,更何况政治上更让人窒息呢。
他虽然讲究心体本乐之类,但他个人是个有悲剧敏感性的人,他说九华是奇观,庐山更耐看,但“风尘已觉再来难”。一次性的生命,使任何活动都充满了一次的悲凉。他身体一直不好,又热脸贴在冷屁股上,功成受谤,实在有点心灰意冷了。整个《江西诗》都写得找不着感觉,大凡以此。
10. 人人有个原圈在
阳明曾感慨“世史掩覆多失真”「P.778」,他自己都有不愿明说的时候,更何况别人的记录了。他此时的诗歌透露了他真实的处境和心情。这个已经是教主的人物,在热脸贴到冷屁股的挫伤面前依然要悲观、并且流露出什么也不相信了的凡人心态。而此时用他自己的话说:良知二字已含在他舌下,快要迸出来了。而且过了没多少时候就迸出来。他后来自己说一直是靠着良知度过这次空前的灾难的。这次的罪名有一项成立,就得满门抄斩:“暗结宸濠”,“目无君上”,“必反”。事实上他已处在最危险的“君疑”境地。他当然知道个中利害,才莫名的空前的悲观绝望。他的心学智慧大约是被压抑住了,把他压成了一个才子文人。
“人生得休且复休”「P.779」这样的话过去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