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王阳明大传 >

第15章

王阳明大传-第15章

小说: 王阳明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情作弊,谗谤公行,奸邪得计,变乱黑白,颠倒是非!人怨于下而不知,天变于上而不畏。”结论是赶紧罢黜宦官。

皇帝的结论是甩开这些老厌物,由宦官直接办事。老臣再上抗议书,说一开始还跟我们商量一点事情,近来往往旨从中出,略不预闻。有所议拟,径行改议。这些皇帝连看也不看了。

户部尚书韩文每退朝,辄泣恨不能救正。郎中李梦阳说:“大臣共国休戚,徒泣何益!”韩说:“计安出?”梦阳说:言官交章弹劾,阁臣死力坚持,去宦官易事尔。次日早朝,韩与诸大臣密议,都同意。于是大文学家李梦阳替韩文起草了弹劾刘瑾等人的奏章。文章写的相当漂亮。刺激得皇上“惊泣不食”,诸阉大惧。

给事中陶谐,御史赵佑等交章弹劾“八党”,下内阁议。九卿诸大臣伏阙上疏,力斥“八党”。正好宦官内部有想铲除八党的王岳等人,事情遂得以推动起来,正德让王岳与阁臣商讨处理办法,意欲将八人安排到南京。若果真先疏离,再清除,刘瑾等就消失了。但刘健,谢迁等则坚持必须杀了他们。焦芳密报刘瑾,刘瑾等八人连夜去哭求正德,以头抢地,说:“非上恩,奴才们都得去喂狗。”皇上感动,刘瑾又说:“害怒侪者王岳。狗、马、鹰、兔,王岳献过没有?现在单追究我们。”反诬王岳结纳阁臣欲限制皇帝出入。正德大怒,即刻命令连夜逮捕王岳,发落南京,任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又恢复西厂,由谷大用掌管,辑查朝臣。

次日,即1506年10月28日,群臣早朝,大太监李荣出来告诉大学士和其他廷臣,皇帝说刘瑾等把皇帝从小服侍到现在,不忍立即处理,以后慢慢亲自决定八个太监的命运。大学士们自然知道个中含义,便集体提出辞职,说“夫人君之于小人,若不知而误用,其失犹小,天下尚望其能知而去之。若既知而不治,则小人狎玩,愈肆奸邪,正人危疑,被其离间,天下之事无可复为,必至乱亡而后已。且邪、正必不两立。今满朝文武、公卿科道,皆欲急去数人,而使之尚在左右,非但朝臣尽怀疑惧,而此数人亦恐不能自安。上下相疑,内外不协,祸乱之机,皆自此始。”说的既对且好,但凡有点责任心的人都会被感动、说服。但正德就有魄力批示:李东阳得留任,刘健,谢迁等阁臣退休。李再次上疏乞退,圣旨下:“自陈休政,臣下职也。黜陟人才,朝廷公论,卿勿再辞。”

李送他们时,涕泪涟涟,刘正色道:“何以泣为?使当日力争,与我辈同去矣。”李默然难言。因为李在倒“八党”活动中,态度不那么激进。所以刘瑾在前朝老臣中,单留下了他。一个不留也有点“不象”。李在日后的岁月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弥缝”的作用。

正德即位不到一年,前朝旧臣除了李东阳几乎都被罢免了。

3.文官罹难

极富有主人翁责任感的文官集团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他们交章请留刘、谢。上次谋诛八党时,是北京的言官首先发难,御史赵佑,朱廷声,陈琳等先乘灾异求言之机,上疏:乞置刘瑾等于法,汰革额外冗员。遵遗命,信老成,重无大小,必咨大臣,台谏,不为近习所摇,则灾变自弭。后因帝大婚,因宛平九月李花盛开而上言:“此阴擅阳权,非偶然也。”直到十月,众文官交章极论,章下阁议,差点将八党就地处决。但刘瑾等打下北京这股势头,这次请留阁臣的声势则由南京的言官来扛大旗。

南京六科给事中几乎都站了出来,戴铣,李光翰,徐蕃,牧相,任惠,徐暹等连章奏留刘谢。南京十三道御史薄彦徽,陆昆,蒋钦等15人,刚连名上疏请屏八党,委任大臣,务学亲政,以还至治。等奏章到京,朝事已变。他们又“复上公疏”请留健、迁。刘瑾对这些反对党一律“廷杖除名”,就是逮到北京或南京的帝阙下,脱下裤子,打30军棍,然后开除公职,斥为百姓。有个别知县或上疏乞救,或抗议均被“廷杖除名”。

在这场挽留辅臣的风潮中,最顽强最悲壮的是南京御史蒋钦。他被杖废为民以后,第三天,一个人再上奏章,有点《三国演义》“段子”味:“刘瑾,小竖耳。陛下亲以腹心,倚以耳目,待以股肱,”是在用贼坏天下事,乱祖宗法,“一贼弄权,万民失望,愁叹之声动天彻地”。他揭发刘瑾遍索天下三司官贿,人千金,有的五千金,不给则贬斥,给了则提拨。“通国皆寒心”。他问“陛下尚何以自立?”他真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幸听臣言,急诛瑾以谢天下,然后杀臣以谢瑾。”这比后来沈练劾魏忠贤之“汉贼不两立”更透过一层。正德如能读到这份奏章,根据阳明的心学原理,也应该受感动。他明知道“今日之国家乃祖宗之国家”,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他还是这么义无反顾,要求用自己的死来谢“谢了天下的刘瑾”。

结果是,“疏入,再杖三十,系狱。”连平民百姓也当不成了。他入狱三天后,又上奏疏,他问皇帝“瑾忠乎?臣忠乎?”“臣骨肉都销,涕泗交作,七十二岁老父,不顾养矣。”他要用自己的死唤醒皇帝的“诛贼之明”。“疏入,复杖三十。”累计九十棍,要不是憋着一忠君之气,早也顶不住了。他终于只实现了“不愿与此贼并生”的志向,杖后三日,卒于狱,年仅49岁。

相比之下,我们的传主就“逊色”也“通敏”多了。他可没有蒋钦这股子愚忠劲头,他自然也不像阉然以媚阉的那些无骨去势的官僚,屈身事贼以求荣显。他的个性也使装不了孙子,他上了封《乞侑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用语委婉,语调平静,要求“合理”。显示出以柔克刚的王学特点。他只是为解救南京的言官,言官的命运已吓倒了很多人,像蒋钦那样的是少数。阳明在宦官高压言官大势已去的形势下还挺身而出也就越发难得了。柔中之刚更是主要的。

他说:戴铣等人想必是触犯了皇上,但他们以言为责,其言而善,自宜嘉纳施行。说错了皇上也该包涵,以开忠谠之路。现在特派锦衣卫把他们拿解赴京,群臣皆以为不当,而无人敢言,怕得相同的处罚而增加皇上的过错。但是这样下去,再有关乎国家危疑不合祖宗体统的事情,皇上还能从哪里听到谏议?他这个劝架人,总是用具体的细节来增强感动效果。他提醒皇上万一他们在押赴京城的道儿上填了沟壑,使陛下有沙谏臣之名,兴群臣纷纷之议,到那个时候,您又要责怪左右不劝戒您,且为时已晚。全文没有一句“去权奸”的话,没有再作声讨宦官的努力,这看出阳明的“巧”。但标题上的字样是后来他的学生加上去的吗?也许不是。结尾时,抽象的说到:陛下不可使耳目壅塞,手足萎病。自然保护言官就压抑了权奸,能这样做就彰明了圣德。

但正德不“正”,他偏用奸邪而镇压善类,他把自己的私人看成与自己一体化的“法人”,他认为打他的狗就是向狗的主人挑衅。此前,在一次关于盐业问题的御前会议上,他明确地反讥李东阳:“国家事岂专是内官坏了?文官中仅有三四好人耳,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王世贞《中官考》)对文官的基本估计竟然如此,难怪他不惜随便处置他们。这与其父的态度大不相同,京察出几百不称职官员,吏部主张斥退,皇帝以为人才难得,结果大多保了下来。正德是会“大革命”的方式来打击一大片的,如果他有此头脑的话。刘瑾现在是他的头脑,刘能成为实际的皇帝和宰相,不仅是只会领着年轻的皇帝去四处潇洒,在宫中酗酒,看角羝戏。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能给皇上办事,而他办的事是文官系统办不了的,文官只是一味“教育”他,只有些常规办法。聪明绝顶的正德早就烦了他们那套老生常谈。他总是借口他的祖母或母亲要看望他等等,而逃避经筵功课。他在东宫时的老师杨廷和,现在快轮到他入阁了,他和翰林学士刘忠在皇帝讲课时,致讽谏语,对佞幸有所指斥,像王华那样,但他俩没得到赏识,反而得到了贬斥。

正德对刘瑾说:“经筵讲书耳,何又添出许多话来!”

刘瑾乘机说:“可令二人南京去。”

于是,杨之就要到手的内阁大学士,像煮熟的鹅一样飞了。两人都到南京去了。有意思的是,刘忠在南京“正直有风采”,大计京官时,罢黜的人比以往多,还提议随时纠劾,以示劝惩,不必等六年大考核再罢免,他本人也纠劾过重。有人认为他是在配合形势,暗中附和刘瑾,因“瑾方以严苛择辱士大夫”。其实,他只是正直的不是时候。他是一生正直的。

4.朝政鱼烂

刘瑾能够哄住皇帝的手段是敛财。正德挥霍无度,又不肯花他的小金库,户部尚书韩文又坚持“原则”,不痛快地让皇帝花户部的库银。事实上国库也的确严重空虚。皇帝不耐烦听那些烦人的数字,他就是要钱。朝廷的官员们除了主张〃节约〃外,没有拿出有效的增加收入的具体办法。而刘瑾有一套常规之外的增加财政的方案。皇帝自然倒向刘瑾,不顾文官们的反对。这些方案的根本精神就是加大税收力度。增加新的税,附加税,提高税额等。刘瑾的财政改革用老话说就是“横征暴敛”,闹得朝野嚣然。文官反对“改革”,刘瑾乘机让宦官全面夺权。全国各地早就有的宦官“特派员”,现在在理论也“合法”的高于正规的地方官了。至此,明朝的宦官像清朝的临驾于汉族之上的满族官僚和国民党的“军统”了。弘治一度真使他们单局限于“统计调查”的工作,但现在他们成了皇帝向文官夺权的阶级性的社会力量。

但是,钱还是不够。最根本的原因是“硕鼠”太多,不算那些不可计算的权力剥削(腐败的基本含义就是不同于资本剥削的权力剥削),单单是坐吃皇粮的就大大超过税收。明人郑晓的《今言》统计:“正德年间,亲王30位,郡王215位,将军,中尉2700位,文官20400,武官十万。卫所772,旗军八十九万六千。廪膳生员35800,吏55000。其禄俸粮约数千万。天下夏秋税粮,大约2668万4千石。出多入少,故王府久缺禄米,卫所久缺月粮,各边缺军晌,各省缺俸廪。”郑晓是嘉靖二年的进士,历任国家要职,所言可信。

刘瑾一箭双雕,他跟皇帝说,收入不足是文官们管理不善和贪污造成的,他的高招儿是随时向任何官吏处以“罚款”,既打击了文官又增加了银米。翻看这一时期的《明史》列传,自大学士李东阳以下没有被“罚款”(夺俸,停薪)者几稀,这股冲击波也扫荡了入不了“列传”的大批官员,这有大量的笔记和私乘为证。还有一招是“赔偿”。或是真失误,或是找茬儿,让许多官员赔得倾家荡产。

对各大“军区”的军屯地,各省则大事摊派,有的项目几乎是加倍地增加附加税,地方官反对,则由住守的太监强行执行,有的地方官为讨好则不顾实际,谄上压下,激起了几乎是到处都有的“骚乱”,西北,东北的边防军,有几支造反的。民变也发生了。最后,安化王起事,刘瑾的末日也到了。

各地的镇守太监比刘瑾还不顾后果,关于他们穷凶极恶的记录,遍布公私史籍,是标准的“小鬼当家”。刘瑾还有一套用太监监督太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