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143-反思中国教育 >

第7章

5143-反思中国教育-第7章

小说: 5143-反思中国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校园是一个学子们专心求学的沃土,是为国家培养有真才实学人才的摇篮,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环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追求知识,追求先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主观上的动力。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关注教育的发展,捐资助学成了社会普遍的善事行为。集资办学、集约办学、私立大学等办学形式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上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教育的繁荣提供了帮助。所有这一切令人惊喜的情景,都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密不可分,都有高考的功劳。    
    B.高考的恢复为国家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为社会各界人士享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取消了高考制度,在什么人能够上大学的问题上,产生过一时的混乱和错误的做法。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决裂》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一个比较有地位的人,举着一个青年农民的手说:“什么是资格?这手上的老茧就是资格!”这句台词,甚至成了一段时间内最为流行的语言,成了人们冲击一切不如意现象的最有力武器!    
    高考被取消了,上大学的标准与出身有关,与手上的老茧有关,与是否最敢“反潮流”有关,而与真才实学没有关系。这样大学里招收不到有真才实学的合格学生,招收进去的是一些“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子弟,一些连中学都没有念完的“喂猪模范”、“养牛模范”、“种田模范”,一些“反潮流”英雄,甚至连一些“打砸抢”分子也都混入了大学的校园。使得为国家培养有专业人才的大学教育,成了中小学的补习班,甚至成了业余学校的扫盲班。它所引起的不仅仅是教育投资的浪费和教育质量的下降,它还打破了大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剥夺了公民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    
    只要你出身不好,别说是上大学,就是上初中、高中都没有你的份。使得人的权利被剥夺的同时,人的尊严也同时被剥夺。有多少因为家庭出身或社会关系不好的优秀学生被拒于中学、大学的校门之外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能说清楚的,是那些被人为剥夺了学习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人们对当时情景的痛苦回忆和对当时高考制度的强烈不满!    
    新的高考制度恢复,废除了以出身论资格的错误录取制度。在保证大学能够招收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的同时,也保证了每一个公民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权利,保证了因为家庭出身或社会关系等问题的学生人格的尊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恐怕是教育平等最具体、最好的注解了。    
    尽管出现了为考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尽管有的学生连续参加了多年的高考最终也没有跨入大学的校门,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校园。但是他们的心里是平衡的,他怨的是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不是高考制度的不公平。尽管他们没有考上大学,但是他们人格尊严没有受到人为的侵犯,这就是高考的另一个功劳。


《反思中国教育》 高考的功与过高考有功劳(2)

    C.高考制度的恢复,为社会其它方面制度和秩序的建立与恢复奠定了基础。    
    “文革”开始时,第一个被废除的就是考试制度,同样在“文革”后,首先恢复的还是考试制度。随着考试制度的恢复,社会其它行业的制度也随之恢复和建立,整个社会的散乱状态也得以根治。现在各行各业呈现有序发展,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也都得益于考试制度的恢复和完善。因为考试制度的公平、公正性,影响、带动了其它行业。现在各行各业在进行员工招聘的时候,大都采用高考一样的录取方法,这不能不说是高考的另一个功劳。    
    D.高考在保证大学招生质量的同时,保证了大学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科技人员。大学教育的发展,又带动了中小学教育和整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提高。    
    大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各行业精英人才的重任。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生生源质量不能保证的情况下,面对一大批没有深厚学科基础知识的各个行业劳模来说,大学连自己正常的课程都开不了,更何谈为各行业培养精英?尤其是科技精英!    
    高考制度的恢复,通过考试把有扎实学科基础知识的青年招进大学,保证了大学的生源质量,保证了大学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通过大学的培养,一大批有志青年成了行业精英、成了学科骨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为民族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考制度的恢复,如果没有现在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怎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怎样才能提高?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何时才能实现?    
    整个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科技的发展,而教育、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不能没有高考的功劳。    
    E.高考为一些特殊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提供了保障,并且为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过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人群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与众不同的,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天才和白痴。现在我们抛开白痴说天才。    
    天才是指一些天资聪慧,智力超常的人。他们尽管在人群中所占比例不高,但是确实是值得正视,值得保护和培养的人群。而这样的人在全国来说是分散的,在不同的地区,往往因为条件不同,这些孩子得到的培养教育不够,造成天才平庸化。为了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国家就有必要把这些人集中起来进行培养。困难的是,对于天才的评判标准没有统一的衡量尺度,为了确定他们是否超常?超常到什么程度?只有让他们参加统一的考试,通过考试来确定他们已经达到的水平,下阶段进行怎样的教育等问题才能解决。新的高考制度,恰好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保障。    
    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参加高考,一批又一批天资聪慧的少年大学生进入了大学的课堂。国家对特殊少年开设的少年班到目前为止已经办了二十多届,总共培养了近千名少年大学生。而这些少年班的大多数同学又都进一步考上了硕士、博士,成为真正的学科精英。这样一来,既缩短了人才的培养周期,又提高了人才的成材率。    
    高考制度改革后,还把在数理化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免试进入大学学习,保证了有专长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其专长能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这样不但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对整个国家人才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所有这一切,也不能不说是高考的功劳。


《反思中国教育》 高考的功与过高考有过错(1)

    [资料一]在一次高考教学研讨会上,一位老师在听罢某位老师的高考经验总结后说:“什么经验总结,不过是按考试说明,带着学生没日没夜的苦战罢了,说的再好,你能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真正搞出点别的名堂吗?……”全场哑然。不一会,老师们大胆发言,纷纷批评现在高考的不是,其场面之热烈,实为少见。    
    [资料二]某校学生,在连续参加了多次高考失败后精神失常,其家人哀伤地说:“要知是今天这样的结果,我还不如让他当文盲……是高考害了我的孩子啊!”    
    世界上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高考制度也是一样。    
    高考有好处、有功劳。那么高考有没有坏处?有没有过错呢?    
    当然有!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对高考进行批评甚至谩骂、攻击呢?高考的过错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A.高考是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与风向标。    
    由于高考对中小学教育具有评价性和指导性作用,中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通过高考而得到评价、认同。尽管这不是很全面的衡量标准,但是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各中小学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教学的重点与高考挂上了钩。    
    在进行中小学教学的时候,虽然有国家的课程标准摆在那里,尽管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全面发展,但是学校和学生重视的还是高考所要求的东西、还是高考中要考试的科目。对高考中要考试的科目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重视,往往增加课时,增加教师,对高考中不考的科目则不重视,甚至出现少开或不开的情况。    
    另外,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老师们看中的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考试说明的要求;不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是考试成绩的提高。尤其是高三,老师们(也包括我自己)会对着考试说明和往年的高考题而大做文章。老师们甚至对着考试说明把每一个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和知识点所对应的题目类型、解题技巧做精心的处理。对高考要考的内容,不论难易,都要进行三到五遍的加工整理。对一些高考不要求的知识点,干脆将其删去。倘若有个别学生自己学习或问到有关问题的时候,老师也是以“高考都不考,别白浪费时间”来阻止。这样一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完全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学校的教学重点自然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圈。这样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都是不利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这不能不说是高考的第一个过错。    
    B.高考在培养了大批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少量的“孔乙己”和精神病人。    
    高考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事实。前面也做了介绍,这里我想分析一下高考培养了少量的“孔乙己”和精神病人的事实。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命运让人同情,那么在现代高考制度下,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    
    作为教师,我教过太多高五高六、甚至高七高八(反复重读)的学生。他们为了上大学,不管家庭条件允不允许他们继续重读下去,也不管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继续学习。只要还有一口饭,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们就要坚持学习,就要争取考上大学。那里管家里有没有人种田,那里管自己已经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    
    有好多学生,因为连年高考的失败,产生了很强的心理压力。本来天真活泼的人,变得老气横秋,甚至呆板麻木。就算最终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他们身上自信、快乐的性格已经没有了。在大学的学习中,与比自己小得多的快乐而自信的同学相比,他们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快和压力。这还是好的,因为他们毕竟上了大学。糟糕的是,有的人经过三番五次的复读还考不上大学,而不得不和考试作别的时候,又不愿意接受考试失败的现实。大学又考不上,回家做工又放不下架子。干这也不行,干那也不愿,总想着自己是学生出身,不该干体力劳动的工作,结果成了“孔乙己”一样的人。    
    这样的现象是可悲的,但不是最悲惨的,最起码他们还是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有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