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3-反思中国教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信谧馐椤! �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到个体书店和“流动书摊”购买图书?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我国现在受青少年喜欢的读物、卡通作品太少,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加之现在正规书店的正版图书价格高得吓人,少年儿童由于没有足够的钱来买书,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价格便宜且经营灵活的个体书店和“流动书摊”,从那里买或租到自己喜欢的读物。
第二是青少年好奇心强,有些正处于性朦胧期,加上识别能力不强,对书籍往往是良莠不分。由于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及时指导,孩子们在选择读物时,往往是来自于校园中的流行标准。所以各类卡通漫画、袖珍言情小说也就成了学生首选的对象,不健康的读书也就渗透进来。此外一些“口袋书”具有便于随身携带、传阅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而深受学生欢迎。
我们都知道,不健康读物对青少年是有危害的。但是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它是怎样危害孩子也危害社会的呢?
由于一些不健康读物其内容不外是情爱、追星、讲饮食、讲新潮,宣传天命、色情、暴力等,对于好奇心强、识别能力弱、人格还未成形的青少年来说,你越说不好看不许看的东西,他越要找来看,而且看了以后还要模仿。
据我了解,不少中小学生看到这类书后无心上学,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曾经有一位学生买了一本《初恋的故事》口袋书,每晚都要看够才能入睡。而且每天上学都带上它,上课看、下课看、走路也看,结果造成了精神恍惚、神经衰弱,有时候坐在教室上课也会遗精……
另据《法制日报》报道:某市一位高一学生,受黄色读物危害,在猥亵邻居家女孩时,被女孩的母亲发现,该学生竟将女孩的母亲打昏后对女孩实施强奸,最终被判刑。
可见,黄色、暴力等不健康读物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了社会的一大公害,它不但侵蚀着青少年的灵魂,也危害了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必须加以提防和坚决打击的。
要防止或减小不健康读物对青少年的危害,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我国的文艺工作者要花大力气多出能够吸引青少年、受青少年喜欢的读物和卡通作品,要改变青少年喜欢的读物、卡通作品少,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阅读需求的现状。而且国家要从政策上建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读物出版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加大青少年读物的资金投入,改变正规书店图书价格过高、经营死板的缺点,以便宜的价格和灵活的经营把青少年的目光从个体书店和“流动书摊”吸引过来,使他们能够用比较少的钱买或租到自己喜欢的健康读物。
其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要严厉打击向青少年提供不良读物的出版商和个别不法个体书店和“流动书摊”的老板,要净化社会育人环境,对学校附近以及社会各个角落的出售出租不健康书籍和音像制品要加强整治,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第三,针对青少年好奇心强,识别能力弱,对书籍良莠不分的情况,家长、老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孩子们选择健康读物。学校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印刷品,开展读好书活动;家庭还要给孩子足够的钱,以满足孩子买书或租书的需要。此外,学校和家庭成员要注意一些便于内容低劣、随身携带、传阅方便的“口袋书”在孩子中间的传播。
第四,社会也要倡导读书读报,尤其是读健康有益的作品,陶冶青少年的心智。另外,媒体也应该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盏明灯,引导青少年走过成长过程中彷徨的一段。媒体应该提供一些青少年之间的话题,让他们互相探讨、互相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少年才能真正摆脱不健康读物的纠缠,向着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
《反思中国教育》 是谁教坏了孩子小乖乖为何成了小囚犯
[资料]几年前,我到少管所参观调查,哪儿关押的都是16岁以下的少年犯。他们中有的参与过盗窃,有的参与流氓团伙,有的则是杀人犯。据少管所管教员介绍,这些犯罪的孩子中,多数是来自单亲、离异、溺爱以及失教的家庭。
孩子是父母眼里的天使。每一个家庭都知道爱孩子,每一个家庭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孩子失去了关爱,失去了教育,或者因为受到的关爱太多,使得他们逐渐失去了正常孩子应该具备的东西,沦落成了坏孩子,成了罪犯。在少管所参观调查时,看着一张张稚气未退的脸和他们脸上麻木、呆滞的目光,联想到他们所犯的罪行,让我不敢相信他们的年龄,我在内心不断地发问:是谁教坏了孩子?
有人说:是现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了孩子,社会上充斥的暴力、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东西使孩子走向犯罪。但是,处于一样的环境中,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而有的孩子却成了罪犯呢?看来家庭原因是主要的。
少管所管教员告诉我的A、B、C、D几个孩子的犯罪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
小A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平时家人对他百依百顺,宠爱有加,所有的事都要让他三分。由于从小养成了被娇宠的习惯,有一次仅仅因为和同学开玩笑红了脸,他就觉得伤了自尊,于是他发疯了,他用刀将同学砍成了重伤……家庭的溺爱使他变得狭隘、自私,使他不知道去爱他人、不知道遵纪守法,使他成为了罪犯。
小B 是个可怜的孩子,在他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父母离婚时都觉得他是个累赘不要他,他只好跟着年迈的奶奶过。但10岁那年奶奶也去世了,从此他便流落街头。再后来他加入了盗窃团伙,开始了盗窃、抢劫的犯罪历程……父母离异后,放弃了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对孩子不管不教,任其自生自灭,最后使孩子成了社会的渣滓。
小C的父母都下海经商,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照顾他,更谈不上对他的教育、交流了。随着父母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了父母的名义孩子。再后来,父母到是专门为他请了保姆照顾他,但是此时的他早已和社会上的流氓混在了一起……家长没有闲暇教育孩子,放弃了家长教育的责任,孩子缺乏正确诱导的人,由此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小D来自典型的问题家庭,爸爸终日和一些狐朋狗友喝酒、“修长城”;妈妈则打扮得花里胡哨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进进出出。她看惯了家长的行为,很自然地成为了流氓团伙的成员……父母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以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道路蒙上了阴影。
最近,辽宁省盖洲市郊区又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杀人、放火大案。小E和他的堂妹都是从小学到初中的好孩子、好学生,两人在一个班级,考试成绩也常常是班里的前两名。当他考了第一的时候,妈妈比自己还要高兴,如果他考了第二,他的妈妈便很不高兴地埋怨说:连她都考不过,你还比她大呢!父母的攀比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后来他越是想考好越是考不好,再后来,他怨恨起堂妹,觉得是她让自己抬不起头来,再后来,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但他要等报复了他“恨”的堂妹才甘心,最后,在他杀害了堂妹后自己也走向了罪恶的深渊……家庭过分地攀比和施压使孩子走向毁灭!
在看过了这些情况后,小乖乖为何变成小囚犯就不言自明了。
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孩子品格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履行职责的程度,直接影响、决定着孩子的素质。为了孩子能正常、健康地成长,请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认真履行自己做家长的职责,良好、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小孩家庭条件很好,在吃、穿、用等方面的条件极为优越,但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却极差,为什么?培养不当也!
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提供物质上的需求就行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还有些家长,因为家庭条件好,只注意智力的开发却忽视品德教育,只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而忽视情感上的交流;总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人才,但结果往往与自己的愿望相差很远!甚至有些人不但成不了才,也成不了人,却成了社会和家庭的包袱。
我个人认为,在这屡见不鲜的例子中,家长是可同情的、同时也是悲剧发生的最直接责任人,要知道,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远远大于学校教育!
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在孩子教育方面望子成龙的心理也越来越强烈,但真正能把握好的人却不多!为了防止事与愿违的悲剧发生,我以一个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向全社会呼吁:要望子成龙先要教子成人!每一个家长都要做好学生的第一任老师,都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以平常的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在孩子成材之前,首先教给他做人的准则和本领,在品格、修养、学识、能力、心理、体魄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然后再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引导其事业的发展,争取成才成龙,就算成不了才成不了龙也要成人,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
《反思中国教育》 是谁教坏了孩子孩子变坏谁有责任
[资料]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判员尚秀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说:“作为一名女法官,我深感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恶性程度不断上升,形势十分严峻。”她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呼吁:提高家长素质、强化学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以减少青少年犯罪。
孩子变坏,谁有责任?问题如果单独提出恐怕很难回答,但是通过前面的阐述、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孩子变坏与我们的家长有关,与我们的学校有关,与我们的社会环境有关。提高家长素质、强化学校教育、净化社会环境以减少青少年犯罪——尚法官的呼吁真的太恰当、太及时了。
作为教师,我领教了许多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家长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素质的影响是多么大!深刻地感受到家长素质参差不齐、而且亟待提高!有的家长,要么无原则地溺爱、袒护孩子;要么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要么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品德修养;要么因为自己素质低下,不能够给孩子起到师范、表率作用,在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孩子成了没有教养、没有礼貌、没有道德、无法无天的“野人”,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作为教师,我知道个别学校、老师往往歧视成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