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5143-反思中国教育 >

第23章

5143-反思中国教育-第23章

小说: 5143-反思中国教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缺点。可能许多真正优秀的学生、学生干部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没有被保送,而被保送了的学生却不怎么优秀(多数还是优秀的)或者根本就不优秀,甚至连一般都站不上!这样一来,不但给极少数人搞腐败提供了机会,而且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对高考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都有严重的损害!是应该废除的制度。    
    现在说说对广大学生以及教育本身影响最大、最普遍、最值得关注和反思的高考模式改革。    
    应该说高考模式由原来的文科、理科各考六门科目到以后的“3+2”模式,是高考模式改革的一大进步。它既考虑到了学生在今后继续学习时,对学科知识的要求重点不同而有所侧重,又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有所减轻。是值得继续坚持的模式!而对于正在进行或者将要进行的“3+X”或“3+文科综合”、“3+理科综合”、“3+大综合”、“3+X+大综合”等等的高考考试模式,却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总结、改进后才可以普遍推广。切不可盲目跟风,更不可想当然地自吹自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是以广东省的高考模式改革为例分析吧。广东省原来实行的是“3+2”考试模式,而且采用的是与“原始分”不同的“标准分”记分方法。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1999年开始实行了“3+X”(3指的是语文、数学、英语。X可以是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中的一门或者多门,考生自己按照兴趣、爱好、特长、能力选报一门或者多门科目)的考试模式。


《反思中国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改革怎样的高考模式好(2)

    推出这样的模式,出发点是好的。它所提倡的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初衷是令人振奋的。但是,好的想法就一定有好的结果吗?它还要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定。然而叫人疑惑的是,这样的模式只采用了一年,就有人大加赞赏,并且迅速地深入到了2000年的“3+X+大综合”考试模式。    
    据说提出考综合是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了防止学生偏科。然而,实际情况与改革的初衷是否一致?学生的负担是否减轻了?学生的特长是否发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提高了?这些都是要通过时间、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得出的结论。    
    可悲的是,在没有经过多长时间、实践的检验,没有经过广大师生赞扬的情况下,就有好多的人、好多的媒体在大力宣传“3+X+大综合”是多么多么好,大有在全国全面铺开之势!而那些在媒体上发文章、搞宣传的人,大多不是学生,也不是一线的教师!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如果让那些在媒体上发文章、搞宣传的人真的来学校里读上一段时间书,或者让他们教上一段时间书,他们自然就会发现:在现行的“3+X+大综合”考试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大大下降了!    
    到了高三,原来“3+2”的时候要学五门课程,变成了现在的九门课程!在如此多的课程面前,学生的学习负担能够减轻吗?这种情况下,他们连一般的考试都招架不过来,又何谈特长的发挥?又何谈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大综合”是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那么几道题是穿插了几门课程的内容,考生必需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才能够解答的。就是这样的题目,在短短的2个小时内能够解答正确就是高素质,不能够解答素质就不高吗?我看未必!    
    在实践中发现,在解答一些理科知识多的题目时,选报了文科的学生就明显地吃了亏。    
    以2002年的综合卷来说,有一道题目的化学知识要求较高,而且此题分值又大,考出的结果是:化学班学生的综合科成绩,明显超出其它班级许多!命题者发现此情况后,在2003年的高考中,干脆就说明以后不再出学科间综合题,而且试卷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科目各占一定比例,题目也是侧重学科内基础知识的考察。    
    呜呼,既然如此何必这样!可见“大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初衷已经丧失,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实情又没有缓解,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还要坚持?而且还要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呢?改进综合卷出题的做法无疑是有进步的。但是,这就好比我们做数学题,在你下手做题的时候,只要你的入手点是错误的,以后再怎么精确地运算,所得的数据结果都是错误的!    
    也许有人要说:我考察的是学科内基础知识,不用增加课时的,高一、高二的知识就足够了。增加课时是你们学校自己找的麻烦,增加教师配备,增加课时,增加学生负担也是你们学校自己搞的,是要受批评的做法!    
    道理虽可讲得过去。但是,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是考察基础知识,学生通过了高二的毕业会考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在高三再考一次?(兴许是怕忘记了吧?)如此看来,高二的毕业会考岂不失去了意义?人们还有一问:在当今社会追求升学率、追求分数、追求名校的情况下,哪个学校敢把考试当儿戏?,哪个学校敢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要是高考要考的内容,哪一个章节、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类型的题目,不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不经过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就能够巩固?关系到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关系到学校前途命运的大事,哪一个学校敢跟自己开这么大的玩笑啊!    
    “3+X+大综合”的考试模式,对于旧的问题(学生学习负担)没有解决,反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光如此,它还引发了学生素质下降的新麻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表面看,考得多了,学习得多了,综合素质会更高些。但是,学来学去都是那些旧的知识。对于理科学生来说,过多的政、史、地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也不是很大。物理、化学班的学生由于只选择了其中的一门,另一门知识就必然地薄弱了,这是事实!我的一个考上中山大学的学生,其智力和基础在学校都是一流的。由于他在中学时候选报的是物理,以前“3+2”时化学必修的内容因为变成选修而没有学习。但是到了大学以后,他的化学课学习起来就非常吃力,根本比不上“3+2”模式考来的学生。以至于星期天、节假日回到中学找我给他补化学。这难道不是素质的下降吗?    
    还有一种情况是好学生考不出好成绩。广东省实行的是“标准分”、“标准分”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你考试成绩占所有考生中的百分数而定的。不管你的“原始分”是高是低,只要你的成绩是平均分,则你的“标准分”就为500分,否则就高于或者低于500分。你的成绩比平均分越高,你的“标准分”就越高。假如你是“原始分”的第一名,而且是唯一的(应该说是占高分的万分之几来定)第一名,哪怕总分为150分的卷,你只考了100分都没有关系,按“标准分”来“兑换”你也是最高的900分。假如你考了满分,但是考满分的人有几百个的话,你和哪几百个人都不再是900分了,可能是800分甚至会更低。    
    所以“标准分”在克服了“原始分”不能够横向比较各个科目成绩在总考生中所占位置等弊端的时候,又产生了因为试题偏难或偏易等试卷“难度”问题造成的“区分度”下降的缺点。原始平均分越高,折算成“标准分”时暴露的缺点就越明显,也许“原始分”的几分之差就会造成“标准分”的几十,甚至上百分的差距!    
    这样的缺点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来说,由于是同样的试卷、同样的人数,再怎么有缺点也算合理,人们还是认可的,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 科目来说,由于学生的素质、数量、试卷的难易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原始分”折算成“标准分”时候的不合理,就造成了比较好的学生得不到比较好的成绩的结果(当然个别非常超群的学生,再怎么折算他也是高分)。    
    比如说,选报物理科的学生基数大、物理试卷的难度也大,平均分比较低;而化学科的学生基数小、化学试卷的难度也小,平均分比较高。同样是“原始分”的满分,在物理科可能就是900分,而在化学科只能拿到800多分。而如果同样是“原始分”的130分,在物理科一般也能够拿到800分左右,而在化学科却连700分也不到。    
    难怪有许多化学老师抱怨说:别的学科的“原始分”是英镑、美元、欧洲货币、人民币,我们化学学科的“原始分”是日元、泰铢,在进行“兑换”的时候就明显少了许多!    
    另一种矛盾是,选报物理、化学科目的多数学生是学习基础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而在×科进行“分数兑换”的时候,是按参加该科考试的人数为基准进行的。这好比“一流大学”的学生和“一流大学”的学生同考一张试卷,用一个平均分来衡量大家;“三流大学”的学生和“三流大学”的学生同考一张试卷,用一个平均分来衡量大家。虽然结果都是900分或者都是500分,但是由于试卷不同、学生的多少不同、学生的素质也不同,这样衡量出的此900分非彼900分可比,此500分也许比彼600分强许多!为什么?参照系不同嘛!    
    之所以这么说有事实依据的:广东省2004年的十个总分“状元”里,有7个是选报物理的,有2个是选报化学的,只有1个是选报历史的。而选报政治、生物、地理等其它科目的则1个都没有!


《反思中国教育》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改革怎样的高考模式好(3)

    最尖的尖子考生是这样,那么一般的学生是怎样的呢?    
    几乎60%以上的物理、化学科考生,他们的语、数、英、综合成绩都要好于×科成绩。为什么?除×科以外的其它四科是“所有人的对话”,垫底的多,分数自然就会高一些;而物理、化学科是“强强对话”,垫底的少,分数自然就会低一些!这样“对话”的结果自然就造成了上述结果。    
    还有比较有说服力的例子。2003年高考,我校的化学班是我带的。在高二升高三的时候,有几个成绩比较差(不光是化学科)的四位同学转去学了生物。结果在高考分数公布的时候,他们的×科成绩全都在600左右,全都超过了其它科目的分数。而那一年我们的化学平均分只有570多分(排名已经比较靠前了,在佛山市五十多所中学中居第三),这就是说,从成绩来看好的明显不如差的!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    
    还有更具说服力的例子。2002年高考,我校化学班的一个尖子学生,兼报了生物科。由于×科的上课时间是互相冲突的,在没有跟生物班上过课的他,生物考了740多分,而化学只考了630多分。同样,2003年高考,我校物理班的一个尖子学生,兼报了生物科,结果生物考了670多分,而物理只考了560多分。    
    这样一来还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老师们为了以后的平均分能够高一些,在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