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3-反思中国教育-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校长说了实话,非常精辟,非常准确。
“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这就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现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社会要求的结果。
现在,社会各界都在批判应试教育,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作为学校,为了顺应潮流、顺应社会,就得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改革,实行素质教育!然而,社会各界都要求状元,都要求高分,都要求高的升学率,都要求比较靠前的考试排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为了顺应潮流、顺应社会又不得不进行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可见,现在的学校多难啊!现在的学校和学校的老师一样!
学校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家长、学生对名校、对重点、对分数的追求,要对家长、学生负责,要保证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培养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的人才。一方面要贯彻实施上级教育部门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各项指令性措施,另一方面又要保证优异的教学成绩向社会和上级教育部门交代……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基本方针,为了国家的发展大计,为了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有必要也必须进行素质教育!这样的道理是任何一个学校的领导都明白的,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未来谁不愿意进行真真正正的素质教育啊!
那一个学校的校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被大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一个学校的校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学校辛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的废物,那一个学校的校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学校的老师被死板的成绩、量化考核折磨得废寝忘食、心力交瘁,那一个学校的校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学校的蜡烛们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过早地燃完自己而熄灭!
校长也是人,既有责任感,也有同情心,校长的家属和孩子可能就是自己学校的老师或学生,看着他们被应试教育所残害,校长的心里也许比一般人更加痛苦,但是有什么办法啊!
看吧,某个老师所带的班级考试的平均分稍微低了一些(这里面也许是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也许是老师在进行常规教学与创新教学的对比,也许是……)这本来正常的现象,可在学生和家长眼里却变成了不正常的。于是许多学生找校长要求转班,于是许多家长找校长要求调换老师。
再看吧,如果在高考、中考的成绩排名中,自己的学校排在了后面,学校名誉受到损伤暂且不说,校长们首先要对上级教育部门做出考试失败的原因解释,然后要对社会、家长、学生做出保证,保证在下一次的考试中重振雄风。就是在成绩排名中自己的学校排在了前面,自己的学校没有状元,没有前十名,没有保送生,没有北大、清华的学生,人们一样会认为你们是二流、不可信赖。你一样会受到有意无意的质疑,一样会受到有意无意的冷落。社会认同的只有分数和排名。谁管你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谁管你的学生是选拔出来的,还是别人挑剩的?谁管你体育课开没开,美术课上没上?谁管你培养的学生有没有创造性、有没有继续学习的潜质?
所以,以一个学校的努力是不能够改变现状的。为了满足社会、家长、学生最根本的需求,为了对上级教育部门有个交代,为了学校能够继续办下去,学校只能够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
但是,素质教育也是不能不抓的!不抓会犯方向性错误,不抓会受到全社会(包括学生、家长们)的反对,在这样两难的境地只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但是“轰轰烈烈”是虚,“扎扎实实”才是实!这样既顺应了时代,又满足了社会,真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聪明之举。但是,在这聪明之举的背后有多少学校的无奈啊!
我们不能批评这位校长,不能批评他这样说一套做一套的做法。因为校长是渺小的,仅仅通过一个学校实事求是的做法,通过一个学校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是不可能改变教育的现状的。话又反过来说,如果每一所学校都认为自己的力量有限,都不从自己学校开始扎扎实实搞素质教育,都在观望,都在等待别人,都进行说与做的分离,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施?所以,这位校长又是应该批评的。但是,仅仅批评校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它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当我们社会的评价体制和家长的眼光,不再只盯着高考,不再以成绩的好坏、录取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尺度时,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实施。
《反思中国教育》 素质教育离我们多远谁叫孩子自杀的
[资料]1996年6月,河北省鸡泽县一小学五年级男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服农药自杀。
1999年年6月,湖北省一初二女生因外语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跳楼自杀。
2000年7月,北京市丰台区某初三学生因考试成绩差,从21层楼上跳下。
……
一个个让人震撼的消息!
近年来,各大报刊频频报道类似个案,我们在被震撼,在为这些花一样年龄的生命惋惜之时,是否应该反思:孩子们为什么会自杀? 孩子们为什么会自杀?答案很简单——社会、家长、老师共同作用的结果。
课程多、压力大是当今教育的难解之题。为此“减负”之风曾一度沸沸扬扬,领导关心,学者呼吁,教育部门采取措施,不但没有把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反而越来越重。这是为什么呢?
看吧,现在许多单位在进行员工招聘时,第一要问的是:什么学历?哪个大学毕业?有人戏称:现在连看厕所,倒垃圾的岗位都要有大专文凭!……社会的需求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在就业越来越讲究高学历的今天,分数、名校已成为一个无形的网,紧紧罩住了家长、老师和学校。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有个好工作;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思想迫切,对孩子期望过高;也有的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冀用孩子的成绩弥补自己人生的失落……每到双休日,总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或是奔波于各大书店,然后不惜金钱换取一大堆泛滥成灾的辅导资料;或是带着孩子走访各类辅导中心。以上种种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的第二个原因。
再看学校,为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稳操胜券,在学生中不断地强化升大理念,强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当然不是直截了当地这么说)。在教室的墙壁上到处是“把对手远远甩在后面”、“重点、本科一个都不能少”的标语;年级橱窗里今天是1班的宣言书、明天是2班的挑战书、后天是3班的应战书;今天一页家长寄语、明天一页校长寄语、后天一页老师的心愿,把学校这样一个培养花朵的花圃变成了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叫学生们进行训练、厮杀。
再看老师,老师们很辛苦。为了学生能够考出好成绩,他们废寝忘食,加班加点,老师的付出是一般不当老师的人没法理解的!但是老师付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老师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教学便是不断地朝漏斗倒水,而学生的任务无非就是把听到的东西“机械”地再重复一次而已。学生被大量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结果是既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体发育和性格发展,又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有人开玩笑地说:“教师是园丁,也是刽子手”,当你听到这样的玩笑时,你能做何感想?
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曾呼吁“救救孩子”,当今“救救孩子”已不仅是教育部门所面对的问题,而是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反思中国教育》 素质教育离我们多远教师的无奈
[资料] 在某次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一教师代表宣读了两名出走学生的信:“可爱的老师,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您为我们的学习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我们理解,但不能谅解。因为您在牺牲家庭、牺牲自己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在您废寝忘食地教育下,我们没有了节假日,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看电影、欣赏音乐的时间,同时没有了感情,没有了个性,没有了思想……”
这是一个悲剧,一个连老师自己也无可奈何的悲剧。
说到应试教育,追究学生负担太重的责任时,人们自然会想到是学校、老师的错。是老师让孩子累得喘不过气来,似乎板子就应该打在老师身上!岂不知,教师虽然是应试教育的实施者,但教师是无辜的,他们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甚至是最大、最长久的受害者!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时,我说:“我们的学生很辛苦,每天有很多的作业,没有多少休息时间。”还没等我把话说完,我的朋友笑了。他说:“你们当老师的就是单纯,现在最辛苦的不是学生,而是你们!想想看,学生辛苦几年就毕业了,而你们呢?一辈子都要辛苦,我们在打麻将、喝酒的时候你在干什么?我们在看电影、跳舞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是啊!朋友的话提醒了我。作为教师,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实在太多,而留给自己休息、娱乐、锻炼身体的时间太少!我们也想搞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想自己轻松,学生轻松,也想停下来,静静地喘一口气。但在旧的教育体制没彻底变革,应试教育还是主流,教育产业化之歌又已高唱的情况下,谁敢跟市场开玩笑?当前就业讲究高学历,讲究分数,讲究名校的社会现实不是老师所能改变的。社会、家长看的毕竟还是升学率!
每次考试后学校里面有排名,市里面有排名,省里面还有排名……作为教师,你的工资、升职都以此为依据,于是从上到下,从领导到教师,谁敢不抓?
现在有的学校还在实行末位淘汰制,作为教师,只要有心思继续做下去,为了不被末位淘汰制给淘汰出局,没有一个不竭尽全力的!
教师们都是加班加点地工作,明知实行了一费制,不能收钱补课,但为了能让学生考得好,作为老师只能义务补课。天天抓过关率、抓临界率,不少老师恨不得将一天变成48小时,恨不能将学生的脑袋换成自己的脑袋!真正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教师在慨叹,社会在呼吁。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激励的途径,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使得老师乃至学校都很无奈。
所以要减负就应该先给老师减负!只要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这一层面上,这种枷锁就会长久地套在教师身上,当然也就套在学生身上。
《反思中国教育》 素质教育离我们多远减负了该怎样布置作业
[背景材料]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两种不太和谐甚至是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家长在内都呼吁教育要减负,要少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搞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就业讲究高学历、讲究分数、讲究名校的现象。这样的现实就使得学校教育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许多学校,为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