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事物只有保持相对静止、平衡和稳定,才能在内部进行分化和必要的量变准备,实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化。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与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事物在绝对运动,不停的变化,成为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正表明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事物才具有确定的性质和形态,这样事物才能区分开来,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而不是他物。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进行定量的分析。
(3)相对静止是测量运动的尺度。
没有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动。不了解相对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赖的。也只有承认和肯定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否则,我们就既不可能认识世界,也不可能改造世界。形而上学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否认绝对运动而只承认静止,就会导致不变论;而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也就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性,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把握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连续性,要反对保守僵化和迷信〃运动〃这两种错误倾向。
三、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物质运动具有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过程、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结果,从而表现为不同的规律性。
根据当前科学水平已经达到的认识,可以把无限多样的物质运动形式,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每一种基本运动形式又可划分为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将发现更多的新的物质运动形式。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区别的。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的运动规律,即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既不可把低级运动形态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可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例如社会运动与生物运动是有本质区别的,而有人就混淆这一点,把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看成是生物界〃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从而粉饰了阶级斗争,是十分错误的。
2。各种运动形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首先,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其次,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这种包含不是低级运动形式的机械相加和简单重复,起支配作用的高级运动形式,使其所包括的低级运动形式具有某些新的内容和特征。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物体摩擦生热、生电、发光,就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但是要注意,尽管各种运动形式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的能量是守恒的。即:运动和物质一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揭示出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生生不息的永恒的过程。物质运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形式是有生有灭的,而整个物质世界和物质运动则是一个由一种物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永恒的、不灭的过程。物质和物质运动同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这就是物质不灭和物质运动不灭的原理。
四、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我们明确了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问题是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事物在运动、变化?一般来说,我们会说它变老了、变高了等等。事实上,无论我们如何表达,我们都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一个事物的变化进行描述。那么,什么是时间和空间?任何物质的运动都是一个过程,时间就是表明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一运动过程和另一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表明一事物存在或一运动过程进行的持续性的久暂。即: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只能按照一个方向加以量度。我们常说〃光阴一去不复返〃,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具体事物来说,都有长度、宽度、高度,都有一定的体积和规模,我们把它叫做空间。即空间指的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并存性。物质的上下、前后、左右都和其他事物发生距离、排列顺序或位置的空间联系。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即长、宽、高。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无限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也是无限的。面对无限的宇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们有限的生命?
第三节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要正确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还必须进一步了解意识现象。
一、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包括感性、理性的认知形式和情感、意志等复杂的心理形式。那么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科学证明,地球上曾经在漫长的岁月里既没有生物,也没有人类,更没有意识。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物质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1)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无机物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意识,而只有反应特性,即物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种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例如铁器在空气中氧化而生锈,物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等,都是无机物的反应特征。无机物经过长期发展,产生有机物,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也发生质的飞跃,发展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如向日葵随着日照方位摆动,含羞草受到触摸就将叶片闭合等。这种植物界和低等生物具备的对直接作用于它们的外界环境的刺激感应能力,不同于无机物简单的机械、物理、化学的反应,而具有了生物有机体适应外界变化条件,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这种能力成为感觉产生的基础。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生物界长期进化,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了适应愈来愈复杂多变的生活条件,动物体内反映外来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产生并发育成熟,生物的刺激反应性也随着这一过程发展为感觉。而高级动物能够进一步把各种感觉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动物的心理,这种动物心理成为意识的萌芽。
(3)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随着类人猿进化为人类,产生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极为复杂完善的人脑,从此出现了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形式即意识。人的意识与动物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心理服从于动物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人的意识则服从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动物心理只限于感性形式,人的意识不仅包括感性形式,还具有理性思维形式;动物心理无须语言,而人的意识活动却离不开语言。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
(1)社会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从猿转化为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可以从许多方面把人和动物分开,但是从根本上说,人和动物的区别是劳动。劳动,特别是工具的制造,促进了人脑的进一步发达和健全。这就为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提供了可能,并且成了必然。
(2)社会沟通的需要产生了语言。
社会劳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必要,从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工具,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使人脑具备了能动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大大促进了意识的发展。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与劳动一起,成为意识产生的决定力量。
意识是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起源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整个人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系统。具有输入、贮存、输出信息的巨大功能,使其成为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意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理过程。现代科学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证明:意识的产生过程不仅与生物电的传递过程一致,而且也与脑化学物质变化的过程相一致。这些都说明,人脑的生理活动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人脑受到损害,就会阻碍脑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人的意识活动也将受到影响,甚至失去机能。这些都说明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导神经传达到大脑,使人脑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才会产生意识。如果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产生反映。人脑只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原材料,大脑就不能加工出任何产品,不能进行意识活动,不能产生出意识。所以,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则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认识和观念。正因如此,也就有了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区分。正确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思想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归根结底,任何思想和观念,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就是意识的本质。这进一步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证实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以物质为前提和基础,意识的内容受客观现实限制。但对物质决定意识不可机械的理解,事实上,意识具有非常明显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意识的能动作用,又称为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