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风雨半支莲 作者:钟鸿 >

第42章

风雨半支莲 作者:钟鸿-第42章

小说: 风雨半支莲 作者:钟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发行的《曹雪芹》VCD片,是谁卖的也打听出来了,但打官司也难,只好认为盗版行为是扩大了对这个电视剧的宣传,从这个角度来安慰自己,也就不去多考虑了。

    面对市场经济我无能为力,我落后了,也许只知道一心搞业务,不善于与市场经济结合是我们这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弱点。前几年在一次新闻播发中忽然听见原中央电视台某台长说:“我们的电视剧已打入国际市场,比如《曹雪芹》……”。主演言兴朋,也持此片在美国获得了某种艺术奖。这一切说明我们作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创作和拍摄出的《曹雪芹》的成果终于流传全世界,受到好评,为祖国争取了荣誉。虽然我们得不到应有的各种版税、报酬和荣誉,这是知识产权无法律保护的必然结果,但我们无怨无悔,心满意足,因为我们终于向全世界传播了伟大曹雪芹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压抑了几十年的情感。

    三、 扪心终不悔

    就我这样一个弱女子,一个普通的作者,单枪匹马独闯电视界,历经三年,艰难曲折地主持拍摄成功大型京剧电视剧《曹雪芹》,能不得心脏病吗?一千个夜晚均是以酒酿梦,以达到“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什思?”每天醒来,依然做不到“糟淹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只因为不追回那被剥夺了的二十年,不甘心啊!随即我草诗一首抒发胸臆。

    为塑《曹雪芹》,爬格到五更。精雕又细镂,落笔寄优伶。兴朋飞鸿至,殷殷谢笔耕:“难得好剧本,愿为付辛勤。”闻之神奕奕,朱颜满生春。上下疾奔走,为求拍摄金。辗转京沪道,选景又选人。热面对冷眼,难挫执著心。为感精诚至,金石为之劈。历冬又经暑,三载心如一。机房亲监制,细节共释疑。一九九一至,阳春一月五。京沪双领导,审片不歇午。从早看到晚,兴趣愈益足。当即双拍板,满座笑颜逐。开言郑台长,电戏有前途。小沙和小魏,水果满桌铺。

    上海徐部长、衷心来表扬:“作者实辛苦,前后操持忙。此剧品味高,歌剧谱新章。”北京马部长,鸣谢上海方。京沪两合作,硕果呈芬芳。专家声声赞,吾心喜欲狂。三秋没白费,终得宿愿偿。欣喜进舞场,快步起翱翔。

    铁龙载余返,送带中央台。四月十一日,三频播出来。友人纷纷贺,京剧新体裁。编导共举杯,个个喜开怀。提名飞天奖,即将登金榜。忽闻指令下,此片禁传播。只因女主演,不辞别祖国。上百主创者,相视又奈何。精品被禁锢,作者泪婆娑。掸镜观颜色,惊问谁家妪。秋波何处觅?双眸蒙泥尘!红颜渐憔悴,皱褶竟崎岖。长哭有何用?收泪抚创痍。怡春到苦夏,苦夏到金秋。时光寸寸转,思绪日日愁。挚火不熄灭,补拍意不休。重将精神抖,再把资金筹。

    踏破铁鞋志,浓浓艺术情。感天又动地,友朋解囊倾。纷纷冬雪至,补拍重开机。换个女主演,曹剧又传奇。中央台重放,终于列金榜。曹剧传海外,卫视黄金时。美国南海购,加报广告登。重睹菱花镜,灰发难转青。华年不复再,秀容何处觅,扪心终不悔,珠玑映胸辉。

    第十六章、失母之痛

    “母亲的光辉好比灿烂的旭日,永远地、永远地照亮我的心……”

    这是我儿时爱唱的歌曲。

    生活中的苦涩,竟然也随‘再生’的欢乐而来,1983年我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

    我跪在母亲的遗体前痛哭。

    我哭!哭我失去了一生中最爱我的人,难忘随母亲逃难的奔波中,她对我们姐妹的细心呵护、辛苦操劳。

    我哭!哭我成人后没有给母亲带来幸福,反而给她带来许多苦恼和惊吓。

    我哭!母亲临去世时,我不在她的身边。

    1983年4月25日母亲病逝,享年74周岁。

    母亲的去世使我和我的儿子建一无限悲痛。建一在母亲遗体前哭歪了脸。后来,每提起外婆时,他总是哽咽地说:“现在我能挣钱了,可外婆却不在了。”

    1978年继父去世,国家拟收回周总理照顾继父居住的北小街四十六号独院,给母亲和小妹另行分配住房。

    可恶的“文革”已逝,为了让母亲过一个安静的晚年,我隔三岔五地从天坛东门住所,骑自行车到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管部门,希望他们能早日为母亲安排新的住房。经过几个月的奔走,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天坛南门的一套三间的单元租给了母亲。真是谢天谢地,母亲终于有了自己的住房,可以不再受任何骚扰了。为了照顾母亲,让儿子建一与母亲继续同住,我也换房到天坛南门,挨着母亲的住房。在天坛南门,母亲渡过了比较安静的五年。

    我天天都要去看她、照料她的生活。陪她同住的建一则更是细心护理外婆,他每周要炖一只鸡给外婆吃。有次鸡汤的香味吸引着我打开锅盖,马上被建一制止,当时我还觉得孩子过分了,过后一想,孩子是对的。母亲退休工资微薄,姐姐步超和儿子建一各拿出10元,我拿20元共同补贴我母亲生活,可母亲还要支付阿姨费用,没有建一的精打细算,怎能保证母亲的营养呢。

    偏偏就在我出差的几天中她就离去了,她临逝前,是那么想见到我,而我却远在江南,等我赶回来时,已是人去床空。

    母亲多情多义,她热爱生活,热爱丈夫、儿女、亲人和朋友;她关心祖国,关心社会。我感受到她的爱是实实在在的。

    一、 爱友抚亲恋祖国

    (一) 夫妻相敬如宾

    自从1936年母亲在长沙考上继父黎锦熙的国语专修班后,成了继父的学生,做学问的助手。(从此母亲就一直在继父创办和领导的大词典编纂处工作,直到《现代汉语词典》出版。)母亲对继父的生活更是无微不至的照料。继父每天吃饭必食几瓣生蒜,以助他较弱的身体能长年不生病,并一天不停的研究学问直到八十九岁高龄。在1960年全国灾荒期间,连蒜头也成了希罕之物,母亲到处托人购买,还让我在农村寻购,她终于做到了继父食必有蒜。

    二人既互相关怀,又相敬如宾。母亲还常和继父唱和诗词,频添了夫妻生活的情趣。

    母亲六十四岁生日时,继父写诗祝贺她:

    祝贺女士六十四诞辰锦熙

    备战浓云连亚美,倾盆大雨落幽燕。人间正道沧桑是,且祝新生六四年。

    1963年继父寿辰时,母亲写了好几首祝贺的诗词:

    祝黎劭西先生寿辰

    念八韶华遍地游,和平花放喜心头。犀儿娉立承君业,松柏长青酒共酬。”(这时母亲与继父生育的小妹‘犀儿’已21岁)

    人月圆

    苍松拂影春光茂,恰近元宵候。佳宾如许,淑花共祝,南极高寿。等闲事业,无边园地,频年耕耨,腊梅先上香扬透;桃李天涯秀。

    西江月

    今日元宵前昼,立春春节难留。筵开上寿集朋俦,撙满椒花美酒。语言语法等身,终日事业无休。一生实干不虚求,又是诗词能手。

    1975年2月11日,母亲住在我家时,寄诗祝贺黎老八十六寿辰。

    敬贺劭西先生八十六寿诞七绝

    良晨美景又春妍,卌载相从有夕缘,最喜南山松柏茂,祝厘遥望月儿圆。

    两首新诗一纸书,聊申贺悃表区区。画眉举案均陈迹,咫尺天涯忆我乎?

    抗日烽烟遍地延,敌机轰炸掩云天,亲身骨肉同生死。紧护犀儿(小妹)若许年。

    岁月匆匆卅六春。婷婷玉立早成人。鞠育携奔全似梦,非为‘反哺’抚儿身。

    别后生涯异样情,流光屈指岁华更。久疏调护徒增愧,剩有痴心念旧盟。

    发颓齿落益龙钟,六九年华惨淡容。等是有家归不得,梦回子夜忆衰翁。

    澹江1975年2月11日于天坛。”

    (二) 尽心教养女儿

    母亲对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尽心关爱,“犀儿娉立承君业”的诗句就是希望小妹继承其父黎锦熙的事业。小妹黎泽渝现在在整理继父黎锦熙的著作方面,已颇有成就。

    “敌机轰炸掩云天,亲生骨肉同生死。紧护犀儿若许年”几句,更是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伟大,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掩护自己的小女儿。

    母亲对我和姐姐同样关爱。姐姐1942年去南京父亲家了,母亲就一直带着我和小妹,经常对我讲社会的复杂,如何谨慎应对。更主要的是不断鼓励我和姐姐成材。

    1950年,她曾填词鼓励我:

    春光好示江静女儿

    青春好,故都华,似琅琊。壮志今朝如愿,薄云霞。父母关怀心切,金霓凤锦归家。努力曙光花正发,莫停车。

    1981年她见到我和女儿春歌的习画,也十分兴奋。

    正思白石笔墨深,学画无边似绝缘。

    盼望写作天文剧,诗画蓝田双喜添。

    老身七五逝无言,你年华茂太安然。

    为国为家齐奋斗,鹏鸟青云直九天。(澹江今天见儿辈画。女儿、外孙女学白石画一捆见正,画得很不错有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非常高兴。1981年7月26日下午。)

    最使我难忘的是在我处于逆境时,母亲一直是细心爱护我。当市委大楼贴满了批判我的大字报,小妹去看了,回家告诉了她,她再见到我时,没有批评我,而是像往常一样地给我端来了我爱吃的她亲手做的江米酒。我离婚了,空手回到母亲身边,她为我安排了住房,铺好温暖的被褥,使我减少孤独感。我要下乡劳动了,她说:“你放心地去吧!我会每星期把孩子接回家的。”她还亲手做了厚厚的白布棉垫肩给我。母亲啊!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母亲还给我芥子园画谱,让我休息时习画。还带我去王府井大街买漂亮的绸丝花棉袄。后来曾写诗忆及此事。

    妈妈送我花棉袄

    当我二十刚出头,

    像雏燕凌空振翅。

    像花朵迎风展秀,

    望前程笑口难收。

    突然一阵冰雹袭来,

    斩断了翅膀。

    打蔫了花瓣,

    从此,在人前我无法抬头。

    在人烟稀少的山沟,

    在被侮辱的队伍里,

    裹着暗淡的旧衣,

    烧灰喂猪栽杨柳。

    只在回家喘息的时候,

    看到了妈妈关切的眼光,

    听到了妈妈温和的话语,

    尝到了妈妈亲身酿制的江米酒。

    有天妈妈带我上街买件花衣服,

    镶着白色卷羊毛皮的花锻棉袄。

    我对镜穿着,左看右看,

    不长不短,不肥不瘦。

    妈妈一边看一边说:“多美啊!”

    我凝视着镜子,

    像孔雀开屏,像玫瑰含羞,

    美目盼兮,醉人的双眸。

    转身,我脱下了花棉袄,

    换上旧袄袖。

    妈妈惊奇地问:“不喜欢?”

    我投在妈妈的怀里哭了个够。

    妈妈啊!妈妈,

    只有你,只有你,

    是我风中的墙、雨中的伞,

    寒夜的暖被、沙漠的绿洲。

    抗日时期她怀念离她而去南京探父的大女儿:

    小秦王忆女儿步超

    六易春秋话陕中,金陵探父历三冬。

    疮痍遍野无消息,金樽酒满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