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表现方法鉴赏举要-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过渡
过度句,使层次之间连贯、紧凑,起承转合,也就是平常说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方法:抓住承上启下的关键词。
例2:……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原野!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内蒙访古》)
析:本段最后一句是一个过度句。其中有两个关键词语:一个是“平静的原野”,指前面“深绿色的山坡”;一个是“风浪最大的地方”,指下文匈奴与汉人为争夺这块原野而发生的战争。因此这句话能衔接上下文意,并使结构紧密。
其实,过渡句不仅显示着文章的层次脉络,也常常显示着主要的信息。
例3:1992年全国高考阅读题,第三段开头一句是“到清代,全国特有的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元化”。这既是过渡句,也是主旨句。“画竹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风格也更加多元化”即是下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有启下的作用。
2、照应
照应能使人称、事件的记叙有始有终,议论有因有果,使文章的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例如,《荷塘月色》第一段中有这样的句子:“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文中最后写道:“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样就形成了前后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3、伏笔(铺垫)
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应之处作出呼应。其作用是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符情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使用了伏笔,让故事清节的发展既出乎人的意料有合乎情理。小说有两处作了铺垫。
第一处,玛蒂尔德见了舞会的请柬反而“懊恼”,有了舞服依然“发愁”,这看似反常,但前文已作了铺垫:介绍她如何想望过去奢华的生活,这就显得入情入理了。
第二处,小说最后才明白项链是假的,实出预料,可这也是必然的,上文已有三处铺垫:①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②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帐簿”以后说“我只买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③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三处伏笔的作用:(1)暗示项链是假的,结尾也就合情合理。(2)突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有利于深化主题。
4、总分
总分就是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有时先总后分,有时先分后总,有时先总后分、最后再总说。总分式往往用于行文中表说明的具体与抽象、对象的大小、种属;议论范围的大小、道理的深浅。利用总分关系能快速分清层次,准确把握中心。
例如:①试看古今中外,大凡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杰出人物,无不具有持之以恒精神。②司马迁周游各地,深入乡野,探访古迹,积累史料,持之以恒30多年,才创作出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③齐白石在长达90余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教一日闲过”的人生准则,才成为万众敬仰的国画大师。④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试验了50000多次,才发明了蓄电池。⑤由引看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实为千古不易的真理啊!
上述文字是说明做事要有恒心。①⑤句是总句,②③④句是分句,总分总结构,抓住①⑤句,也就把握了中心
5、比喻
(1)比喻及作用
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一是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便于理解。有些说明道理的比喻还可使语言形象化。
比喻的作用,因其使用的环境如不同文体或不同语境而有所不同。
①记叙文、散文。比喻句用来刻画人物、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写景状物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其特征。
A、刻画人物
“……乔尔丹诺·布鲁诺昏迷过去。到晚上,他才冷醒过来,脚上像有几千把刀在剜割着、铅皮屋顶的囚房像冰箱一样寒冷”。(郑文光《火刑》)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就使用了比喻,“像有几千把刀在剜割着”,突出了布鲁诺遭到了宗教徒的残酷摧残。“像冰箱一样寒冷”烘托出囚房的冷寂,布鲁诺生活环境的恶劣。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目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鲁迅《祝福》)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木刻似的”表现出她在严重悲哀的长期侵袭、浸泡当中,已经折磨得神情麻木,都表露不出悲哀的神色了,成了活僵尸了。这样细致地写出祥林嫂的巨大变化,是对旧社会的有力鞭挞和血泪控诉。
又如:“幸亏是这些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摘自孙犁《荷花淀》)
文中画线部分使用了比喻。这是一个场面描写,写得非常简洁、生动,是一幅十分逼真的画面。描写她们的小船飞快。“活像离开了水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驶船“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两个地方用了三个比喻,都是写飞快。打跳的梭鱼是形容船的飞快。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是形容人物动作的飞快、熟练。这比喻既切合当时的情景,又切合妇女的身份。
B、写景状物
写景,要历历在目,情寓其中;状物,要栩栩如生,意蕴其内。写景状物就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世界上的景物林林总总,变幻多姿,各以其独特的面貌相区别,把握了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为此,我们可以使用比喻来达到目的。
如“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样子是积雪,要不就是棉絮堆,高高低低,连续不断,一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大海的银涛像镀了金,又像着了火,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了大地的面目”。(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文中画线部分使用了比喻。描写云的变幻十分逼真,形状和色彩变化无穷,景物如在眼前。
②议论文
议论文使用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深入浅出。
如:“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鲁迅《拿来主义》)
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来进行论证。“大宅子”喻文化遗产,“孱头”“昏蛋”“废物”比喻三种不同对待文化遗产的人,形象地说明“拿来”的必要性。
③说明文
说明文中使用比喻,其目的就是为了生动具体说明事物的性质、形状、特征、构造、功能等。
如“这道巨流,中间流速大,两侧流速小;表层流速大,底层流速小。在沟道较直的地方,好像火车奔驰;在沟道弯曲的地方,又宛如巨龙流动。”(《一次大型的泥石流》)
文中“好像火车奔驰”,这个比喻形象地描绘泥石流的速度,而“宛如巨龙流动”,既描其形,又绘其态。
(2)解答阅读中的比喻型题目的方法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首先要能识别比喻在文中的使用;其次,比喻一旦使用,就会产生新的附加意义,也就是“临时意义”,只有理解其“临时”意义,才能明白作者使用比喻的目的。比喻为了能使事物生动、具体,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明白。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理解比喻的意义呢?
①词义阐释法
这种方法,就是对比喻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理解它的本义和比喻义。这样,就能准确答题。
例如:(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第2题)第三自然段“自然在其中起到‘红娘’的作用”一句中的“红娘”,使用了什么的修辞方法,意思是什么。
答此题,可以这样思考:“红娘”意为“帮助别人完成美满婚姻的人”,主要作用是牵线搭桥,因此,“红娘”在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意思是“桥梁”。
再如:(1999年上海卷第10题)第五自然段中作用者引用了“牡丹虽好,还仗绿叶扶持”这句话,“牡丹”比喻□□,“绿叶”比喻□□□□□□,用文中的话作答。
看到这句话,我们自然就会想起一句:“红花虽好,还须绿叶衬。”可以看出,“牡丹”是处于主要的位置,而“绿叶”是起陪衬作用。处在“牡丹”位置的是“主线(主题)”,起陪衬作用的是“所谓闲笔浪墨”。
从上两例可以看出,这种明示了关键词的比喻句,我们只要能阐释词义,也就能解答题目。
②本体对应法
有一种比喻类型的题目,给出了喻体,要解答这类题目,必须找出相对应的本体,对应的本体,就是所要求的答案。
如:(99年高考第2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刀法”当然是雕刻时用刀的方法,但本文谈提教育人的问题,而不是雕刻,因此,“刀法”的本体很明显是“教育方法”,“万像”当然不是指雕刻的对象,而应是“众多教育对象”,“刀法如果用得对”是说教育方法得当,“万龙点睛”自然就是“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上述的几个本体,就是本题的答案。
③喻体回位法
题干中所涉及的喻体,往往是一句完整的话中抽出来的,要解答这类题目,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让喻体回到它原来的位置上去,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句子,找到答案。
如:(199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关于问题的概括不得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
A、“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