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人生写意 >

第3章

人生写意-第3章

小说: 人生写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鉴定师面对这幅画作,也许因为“日理万机”,早已忘记了上述情由,也许由于对该鉴定机构肃然起敬,不敢造次。总之,佯装不知,判若两人,态度迥异。首先显出又惊又喜的样子,大喜过望的神态,连称好画好画,然后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赞不绝口,最后在机构负责人的要求下,写下了酣畅淋漓的鉴定评语。评语中盛赞这幅画,是某某先生的呕心之作,是难得一见的精品,价值不菲,弥足宝贵,值得珍藏。    
    我的朋友亲历这位鉴定师对同一幅画,在不同场合,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说这位鉴定师第一次鉴定说的是真话,那么他第二次鉴定时,就是碍于签约关系,顺情说了假话。而如果第一次他鉴定得不准,则或者是他说了假话,其实他与这位作者并不熟悉,对其画作毫无研究,或者他鉴定时不认真,草率应付,故意玩弄否定才能显出水平的把戏。    
    我的朋友觉得,这位鉴定师的表现不只是水平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诚信问题。到底他的哪个评语是真的?仍旧是个谜。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拍卖师的玄机

    民营企业林老板大字不识几个,本来对书画作品,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却有疯狂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收藏癖,经常参加拍卖会,踊跃竞拍。而且,凡是有他参加的竞拍会,总能成交,往往满载而归。按照现场成交价格,有时这位老板需要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收购一幅名画,出手阔绰,令人咋舌。    
    起初,我一直以为,这只不过是胸无点墨的企业老板,财大气粗,附庸风雅而已。后来从知情人处得知,这其中大有奥妙,颇为复杂,远非善良人所能想象。从中可以看出如今无孔不入、令人发指的鬼蜮行径,国有资产流失的让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孔道。    
    事情要从拍卖行从民间收购名画时开始,这里边名堂很多,此时老板已悄悄提前介入,使出浑身解数,采取各种手段,尽量压低收购价格,因为这个价格将是老板最后购买此画的实际价格。    
    接下来,是请拍卖行组织规格高、声势大、像模像样的拍卖会,尽量聘请高水平的拍卖师。在这里,拍卖师的水平非常关键,他很像合唱团、大乐队的指挥,也像戏剧舞台和电影、电视剧的导演,水平高低关系到拍卖会成败,因此要舍得花高价聘请。拍卖会前后,老板继续紧密介入,而且提出明确要求,竞拍会要搞得热火朝天,价格拍得越高越好,最后名画要万无一失地落在老板自己手里。    
    拍卖师为此做了精心准备,安排了“托”儿,跟着起哄。“托”们心里有底,知道抬得再高,也不会被“套”住,不会“窝”在自己手里,所以憋足劲举牌子,放心大胆往上抬,可以把10万元收购的画作,哄抬到50万乃至100万。竞拍会开得十分火爆,老板总能达到预期目的。    
    竞拍闹剧结束后,迫不及待的是要将竞拍最终价格堂而皇之地写进证书,作为永久的证明。这是拍卖会的成果,也是拍卖师的杰作。    
    最后一招出人意外,可谓奇思妙想,让人始料不及。原来,这位老板不是要做收藏家,不是想把画作珍藏起来,束之高阁,自己把玩,或者将来择机卖高价,而是转手送给银行,用来抵顶自己欠银行的贷款,抵顶数额自然是画作已经炒起来的并已写进证书的价格。    
    而老板实际购买这幅画作的画款,仍是从民间收购时的价格,只是按着拍卖时炒起来的幅度,老板又分别向拍卖行和拍卖师支付了一定的提成。至此,这位老板同银行和拍卖行互相勾结,侵吞国家资财的闹剧才算完全收场。    
    在这场闹剧中,老板获益最大,拍卖行和拍卖师也有斩获,银行有关人员肯定也大有猫腻,唯一吃亏的是银行,而银行的出资者是国家,因此可以说,真正被算计、受损失的是国家。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贾汇报心得

    我的一位朋友,多年从事文字综合工作,尤其擅长起草汇报材料,深得领导青睐。有一次,上级机关来检查某项工作,本来这项工作这里尚未贯彻,领导和办公部门同事对此都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关键时刻,我的这位朋友主动请缨,自告奋勇,挥动生花妙笔,草就了汇报材料。汇报之后,效果颇佳,不仅完全掩饰了真实情况,而且获得好评。我的朋友姓贾名子虚,从此人送外号——贾汇报,意思是他最善于撰写汇报稿。    
    由于同“贾汇报”私交甚好,使我有机会经常接触并向他请教。老贾城府很深,不轻易向人袒露心曲,总想留给别人最完美的形象,颇像他起草汇报材料时的心态和追求的目标。但接触多了时间长了,还是不免透漏一二,特别是在他刚刚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时候,他会得意忘形,情不自禁地自我表白一番,然后不由自主地泄露点天机。到了这个时候,说话听声,锣鼓听音,你会多少悟出些他的窍门。    
    “贾汇报”的窍门,首先是看人下菜碟,给谁写材料要符合谁的口味,同样,向谁汇报也要特别注意对准那人的喜好。他有句行话,叫对准“簧”。比如,有的领导喜欢观点新颖,特别是喜欢新观点新概念,他就绞尽脑汁,在归纳、整理、提炼、拔高上下功夫,使听汇报者有耳目一新之感。至于该单位在实践中,提没提到这些观点,是否做过这种概括,这些概括能否经得起推敲,大可不去管他。也有的领导喜欢听生动的事例,他就挖地三尺,广泛收集,然后添油加醋,进行加工升华,务必做到具体、形象、感人,使人听后打上永难忘怀的烙印。至于这些事例有没有水份,有没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也可不必顾及。还有的领导喜欢用数字说话,数字越多越好,越具体越佳,遇有这样的领导前来检查工作,他就挖空心思,上下催要,没有的现凑,凑不全硬编,除了主汇报材料充满数字外,还要附上若干张数字图表,设计几个指标体系,务必给上级造成该单位业绩突出,汇报者心中有“数”的感觉。至于那些数字是否真实、准确、有用,也不用考虑。“贾汇报”对付这三类领导的绝招,屡试不爽。他杜撰的“观点”极有新意,编的“故事”非常精彩,凑的“数字”严实合缝,无懈可击,让人拍案叫绝。    
    “贾汇报”的再一个窍门,是善于移花接木,避实就虚。汇报甲项工作情况,他可以把乙项、丙项、丁项工作情况罗列其中;汇报今年工作,他可以把前几年工作杂陈其间;汇报领导机关情况,他可以把基层情况掺合进去。而且做到天衣无缝,不露痕迹,不留破绽。所以他起草的材料都显得厚实、丰满,值得咀嚼,耐得品味。至于“穿衣戴帽”、“上挂下联”,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这里不用赘说。    
    当然,贾兄的心得远不止此,上面所述也是挂一漏万。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郑老办点兵

    老郑在一个单位当了十几年办公室主任,人称郑老办。郑老办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人多好干活”,一句叫“一个萝卜一个坑”。主张每人干好一摊活,别吃一看二眼观三,这山望那山高。每当机关精简人员的时候,他总是竭尽全力,四处游说,争争讲讲,希望少减人,保存实力。为此,他没少挨领导批评。但是,积习既深,要改也难。 下面记述的是这个单位最近一次外出招商,郑老办组织办公系统队伍,调动人员,行兵布阵的情况。    
    这次外出招商活动,领导明确要求,参加人员和随行人员都要“少而精”。面对这个要求,郑老办首先遇到了人员素质上的难题。由于他历来主张“专一”“一铆顶一楔”,所以这里工作人员技能单一。比如文字工作,搞文电的不会写讲话,起草讲话的写不了调查报告,组织简报信息的写不了新闻稿,写消息的写不了通讯。更令人费解的是,时至今日,搞文字工作竟然不会用电脑,不能打字。因此,单是为了文字工作,郑老办就带去十几个人,其中包括两个打字员。    
    出于同样的原因,事务工作也难以控制住人数。过去分工过细,有的专门应付会,有的专门琢磨事,有的专门摆弄人,有的专搞迎来送往,有的专事对外联络。平素又“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造成“隔行如隔山”。每个活都有不少说道,许多“套头”,不能出差错。因此,每件事都不可忽视,谁也代替不了谁,必须成建制拉出人马,做到行当齐全,才能确保万无一失。结果,为了完成事务工作,又带去十几个人。    
    前些年,媒体上曾经讨论过机关需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许多人主张培养“多面手”,培养能够“一脚踢”的人,做到“一个萝卜几个坑”,适合多种工作的需要。郑老办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他认为,机关是“上层建筑”,应该培养“专才”,而不是“通才”。他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通”就不能“精”,而机关需要精益求精,出类拔萃。于是,他还是单摆浮搁,越分越细,而且没有交流,互不来往。    
    办公系统除了文秘和事务工作外,还有一摊后勤工作,也不甘示弱,要求随同前往。这又给郑老办出了难题,因为按照需要实在大可不必。然而他擅长搞平衡,觉得不能厚此薄彼,冷落一方。于是,后勤人员也获准参加,但人数要少。落实的结果,谁都想去,最后“落一屯不落一人”,又去了十几个人。    
    办公系统一共去了40多人,完全违背了领导“少而精”的要求,理所当然地又挨了批评。但是,郑老办皮糙肉厚,无所谓了,仍旧会我行我素的。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会海泛舟一得

    久泛会海,少不得喝几口咸水,但也渐次摸出些规律来,其中包括何以使平平淡淡变得起伏跌宕,使单薄刻板变得厚重深沉,使宽泛寂寥变得趣味横生,化繁杂为简单,化一般为重要。    
    一曰紧跟照办法。上面开个会,下面最妙的方法是依样画葫芦。不用在落实上花气力,只须在传达上造舆论。内容不用选择,讲话材料也大可不必劳神费力,个别字句稍作变动就行了。会是上面咋开咱咋开,话是上面咋说咱咋说,最省劲又最保险,最便当又最实用。如此行事,对上可以交待,对下可以敷衍,可谓数全其美。    
    二曰钓鱼法。不用在会议选题上动脑筋,不用在捕捉锤炼典型上花气力,也不用在讲话材料上耗精神,只须在会议规格和拉长陪会名单上费心思。目标是越高越好,最佳结构是坐在主席台上的比听会的还多。因为请来陪会的人越多,方面越全,级别越高,往往被与会者视为会议的重要程度,被主持者看作是有关方面和有关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程度,而被老于世故的人理解为主持者在领导心目中有地位。因而同时召开几个会议,要勇于展开争夺战。争夺的妙法是:请在职领导时,要虚言离休的哪位老同志已答应参加,使前者觉得不与会就有失礼之嫌;请甲单位头头时,应假说乙单位头头已决定出席,使前者有不光临就落后了之感。要使被拉来陪会的人既被当作鱼饵,又都变成鱼而不自知,被当作填充物、装饰品而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