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人生写意 >

第2章

人生写意-第2章

小说: 人生写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长袖善舞舞翩跹

    刘华“文革”期间大学毕业,分到企业职工食堂当服务员,负责付饭付菜工作。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在“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中,这也不失为既能“填饱肚皮”,又不辛苦的“俏活”。而且简单易学,还有一定“权力”——多给少给,他手中的勺子说了算。当时的主食主要是馒头,副食则是“大菜汤”。到食堂就餐时,同样付粮票,同样花钱,买到的馒头大一点,菜汤干一些,都会暗自欢喜。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一盆馒头做得再均匀也会稍有差别,有大有小。至于大菜汤,更难保证一勺中都有同样多的菜叶。有心计的人开始讨好服务员。而怎样让大家都满意,则成了刘华钻研的课题。久而久之,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每当人们怀着期盼的目光站在付饭口前时,他总是在盛馒头盆中选来选去,选出相对大的付给来人,又总是在汤盆中捞来捞去,尽量多捞几片菜叶给来人。于是乎,不管谁来,他都如法炮制,照此办理。因此,人人满意,个个欢喜。很快他以“对工人阶级有感情”的美誉,成了接受“再教育”的典型,被评为市级活学活用毛著的积极分子,并从服务员升为炊事班长、后勤组负责人。    
    斗转星移 ; 刘华在改革开放、提拔年轻干部的大潮中已经一个“三级跳”,跃升为某市分管城建工作的副市长,手中握有分房大权。在走后门主要集中在“孩子、房子”的年代里 ; 给谁批一套新房,可谓是天大的恩惠,得到房子的人会感激涕零的。于是乎,刘华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整天应接不暇,条子雪片般从四处飞来。然而,房子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谁要给谁。否则,再多的房源也不够。但是,又不能当面回绝,回绝一个就得罪一人乃至一家。一时间,面对诸多的“条子”,有权的喜悦变成了难以用权的苦恼。    
    然而 ; 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刘华。他很快想出了新的“不得罪人”的妙法。他坚持有条必批,来者不拒,而且批示明确,绝不模棱两可。往往是“认真办理”“努力解决”“不得有误”“抓紧落实”云云。条子被其批过的老领导、老同志、老同学,满心欢喜,笑逐颜开,交口称赞,莫不被刘华的尊敬老领导,不忘旧情谊,有求必应,处事果断所感动。    
    然而,背地里刘华却对房产局长、房管办主任明确交待,他用三种笔批条子,批语相同,含义不同。用红蓝铅笔批的必须办,用园珠笔批的可办可不办,用钢笔批的不用办。这样最终如愿以偿的自然千恩万谢,把情记在刘华头上;没有分到住房的,也会抱怨具体办事人员,而不会迁怒于他。在这个极难驾驭的权力岗位上,靠着他的左右逢源,他结交了诸多有权势、有发展潜力的人,又没有得罪任何人,为继续升迁创造了条件。    
    刘华的官阶越来越高,职权越来越大 ; 机谋也越来越深。在“三讲”教育中,他也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对一位比他职务高的领导,他“批评”其“不爱惜身体,玩命地工作,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一位职级相同的领导,他批评其“忽视宣传舆论工作”,本来这位领导所在的地区成绩突出,经验丰富, 外面却不知道。这样既落实了“批评”的要求,又使被“批评”者非常舒坦。    
    他也开始爱护自己的“羽毛”,注重“形象”。比如,西服和衬衣都用一种衣料,一个颜色,一个款式的,外人看起来他的衣服很少,是“艰苦朴素”的。而实际上他的西服有几十件,都是高档服装店订制的;他的衬衣更多,都是纯棉的。    
    他也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但绝不造成负面影响。比如 ; 供他专用的车有几辆,各有各的用途。坐沙漠风暴出游,穿街入巷,舒适安全 ,警察肃然,百姓悄然;坐奥迪去开会工作,符合规定,与身份地位相符;坐桑塔纳去见老领导,“纳言慎行”之余,让他们看看,都什么年月了,本人还坐着这样的车,自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无可奈何花落去

    吴耐在部门担任副职,虽是副职,业务却比主官还熟。这一方面得益于他年轻记性好,另一方面也缘于他敬业精神强。    
    有一次,上级主要领导来检查工作,听汇报时,问了几个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负责汇报工作的部门主官答不上来,急得面红耳赤,汗珠也渗了出来。恰好吴耐这时走过来,见状赶紧伸出援手,三言两语就把领导所提问题,回答得明明白白,解了“白马之围”,也使上级领导的脸色由阴转晴,绽出灿烂的笑容。    
    这之后,这个部门主官,每当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或者去上面汇报工作时,总要把吴耐带在身边,让他“堵漏”。这个部门主官,凡事不求甚解,工作大而化之,往往上级领导问的细了,抠的深了,追的紧了,就要“卡壳”。每当这个时候,吴耐总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针对所提问题,回答得干净利落,清清楚楚,有骨头有肉,有数据有事例,让人无懈可击,使上级领导频频点头。    
    渐渐地,上级领导已弄明白,其实这个部门真正熟悉情况的是吴耐,于是为了搞清某个情况,弄懂某个问题,不再经过部门主官这个中间环节,而是径直找到吴耐头上。    
    渐渐地,这个部门主官也已感到不是滋味。上级领导越过他直接找吴耐,使他产生被冷落的感觉,进而产生出危机感。每逢遇到上级领导提出尖刻问题,而吴耐对答如流,领导又投来赞许目光时,他都如芒在背。他感到,吴耐在领导面前,已经不是在为自己“补台”,而是在竭力展示自己,而让他难堪,相形见绌。特别是,有时上级领导提出的问题,本来他也可以回答,吴耐却不识时务地抢着回答,多嘴多舌,使他很反感。更让他不能容忍的是,有时他回答上级领导的提问答错了,本来可以糊弄过去拉倒,吴耐却偏要较真,当场“直罗锅”,显“大眼”,让他下不了台,搞得他狼狈不堪,有地缝都能钻进去。    
    这个看起来粗粗拉拉,实际上心细如毛的主官,至此已经不能容忍吴耐的“放肆”和“妄为”,拿出“政治家”手段,开始对聪明而不精明、能干而不会干、熟悉业务而不熟谙世情的吴耐,进行坚决制裁和反击。一方面,不再给吴耐接触领导,展示自己,借以“贬低”主官的机会,使吴耐空有一身本事,而无施展才华的舞台;另一方面,开始为吴耐罗织罪名,诸如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相容性差,难以共事,好表现自己,私心太重等等。领导听了这些“罪名”,开始将信将疑,逐渐信以为真,对吴耐失去了往日的信任,吴耐至此真就被打入冷宫了。    
    不久进行机构改革,实行双向选择,这个部门主官表明态度,不愿与吴耐共事,希望将其调走,或改任虚职,获得支持。吴耐就这样离开了熟悉的岗位。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李铁板的软肋

    李君是部门分管行政工作的副官,刚从外单位提调过来。所谓提调,是既提拔又调转,在调转的过程中提拔的意思。    
    此君握有实权,这个部门每年工程量不小,设备更新量很大,办公用品采购额惊人,基本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现在的单位一般仍然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部门既有工程队,又有采购办,还有维修组,基本无事可干,处于婴儿嗷嗷待哺的状态。    
    过去的主管领导,采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把活留给自己,让肉烂在锅里,自然皆大欢喜。李君到位后,提出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不保护落后,使毫无竞争力的部内各家企业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采取惯用的伎俩,祭起“十八般武器”,向李君发起猛攻。结果是,请吃饭,他通通谢绝;给衣物,他一概拒收;送钱财,他严辞痛斥。    
    在习惯了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好处的人们面前,李君显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刀枪不入”,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因此,人们怀着敬畏又无奈的心情,送给李君一个雅号,叫“李铁板”。    
    在挺长一段时间里,李铁板仿佛高不可攀,坚不可摧,搞不正之风的人,对他望而却步,无计可施,甚至不敢接近他。他变得森然可怖,办公室都无人问津,只有秘书处一位女士偶尔进去倒水。    
    不怕人算计,就怕人琢磨。工程队的人最先发现这个秘密:就是秘书处这位女士,开始进去给李铁板倒水时,来去匆匆,时间很短。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水进出间隔时间越来越长。而且,这位女士开始倒水出来时,脸是绷着的,后来露出了笑容,再后来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绽成了一朵花。    
    工程队长当机立断,决定不惜以破格提拔和高薪录用为代价,将这位女士挖到工程队工作,然后派去专门给李铁板服务。这位女士不假思索,欣然接受。李铁板佯作不知,其实也已默许。    
    这以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该部门工程悉数留给了所属工程队,搞招标也是掩人耳目,做做样子。采购办和维修组见状,也请那位女士当顾问,同样达到了目的。至此,李铁板的神话被打破了。    
    工程队们由此又得出一条体会,叫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李铁板这把“锁”,金钱打不开,物质也打不开,但女人能打开。


第二部分   世相涩态鉴定师的诚信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物古迹浩如烟海,眼下古玩收藏热方兴未艾,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具有很高的收视率,当场鉴定的有些古玩的价格令人咋舌。同时,受利益驱使,某些角落造假之风颇为盛行,古玩假货赝品充斥市场。这两者加在一起,必然导致在文物市场上,呼唤有更多更好的鉴定高手。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文物市场越来越大,鉴定师可谓大有可为。然而,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文物鉴定师良莠不齐,在鉴定文物之前,也需要首先对鉴定师鉴定一番,不仅鉴定其水平,也要特别鉴定其诚信。下面的事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的朋友是位书画爱好者和收藏家,最近搞到一幅当代书法名人的画作,喜不自胜,特意托人找到一位鉴定师鉴定。这位鉴定师说他对该名家非常熟识,共过事,对他的作品特色更是烂熟于心,鉴定起来十拿九稳。鉴定师边说边拿起放大镜细心观看,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然后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假画、赝品。他还不容质疑地进一步解释说,这位名家专攻书法,也确实偶有画作,但线条比这幅酣畅,运笔比这幅老道,着墨比这幅匀称,而这幅赝品十分稚嫩,比真品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我的朋友在鉴定师的鉴定面前十分沮丧,因为他的这幅画作是托人从文物鉴定机构花大价钱买来的。他开始怀疑画作的真伪,抱怨鉴定机构的诚信,甚至怀疑中间人掉了包。情急之下,他找到售出该画的鉴定机构要求退货。鉴定机构问明原委后,找来同该机构具有签约关系的上述鉴定师。于是,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开锣了。    
    这位鉴定师面对这幅画作,也许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